7月12日,解讀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召開。中共成都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財經辦主任羅蓉,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邱偉,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市版權局)局長王炯,成都市商務局黨組書記邱長寶,成都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毅出席發布會并發言。
中共成都市委副秘書長
政研室主任、財經辦主任羅蓉
介紹了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
有關情況
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于2025年7月11日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于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決定》,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曹立軍同志代表市委常委會報告了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以來的工作,就《決定》稿作了說明,并對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和做好當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全會重大意義
這次全會主題鮮明、意義重大,成果豐碩、催人奮進。全會的勝利召開,達到了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凝聚力量的目的。
大家一致認為,全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系統研究部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工作,充分展現了對表對標、篤信力行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
大家一致贊同,全會將文商旅體融合發展作為當前形勢下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促開放的重要舉措,更加注重消費促進、百業融合、富民增收,契合中央和省委要求,符合發展趨勢,順應社會期待,進一步明確了全市上下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奮斗目標。
大家一致表示,將結合工作實際全力抓好落實,在品牌塑造、產業培育、場景創新、市場拓展、機制改革上下更大功夫,加快將文商旅體資源和品牌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以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新成效為全市發展大局作出更大的貢獻。
全會及《決定》主要內容
全會及《決定》的主要內容,主要從6個方面來理解把握:
第一,關于全會主題。全會專題研究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充分體現了市委強化職責使命、主動擔當作為的政治自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建設文化強國、旅游強國、體育強國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確要求深化文旅體融合,積極培育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省委高度重視和關心成都經濟社會發展,明確支持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全會確定這一主題,就是要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堅持文化為魂、商業筑基、旅游引流、體育聚勢,突出守正創新、科技賦能、多元共生、主客同享,用實際行動傳承天府之韻、綻放蓉城之美、筑牢發展之基。充分體現了市委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城市魅力的文化自信。成都外攬山水之幽、內得人文之勝,歷經2300多年城址未變、城名未改,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樞紐,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明珠,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城市發展的寶貴財富。全會確定這一主題,就是要賡續天府文化基因,傳承千年商都底蘊,集成升華“三城三都”品牌,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美譽度。充分體現了市委把握趨勢規律、推動城市發展的科學作為。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符合“產業—場景—市場—體驗”的發展邏輯,能夠直接帶動餐飲、住宿、交通、零售、娛樂等行業發展,其綜合拉動效果可達到3—5倍,有利于激發出更有效益的投資和更有潛力的消費,是當前穩增長的重要戰略支撐點。全會確定這一主題,就是要拓展文商旅體市場空間,聚合國內國際資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形成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點。充分體現了市委堅持為民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宗旨意識。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順應了傳統文旅消費從景區觀光向休閑度假、深度體驗轉變的新趨勢,創造了更多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全會確定這一主題,就是要將靜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動態生活體驗,不斷豐富高品質生活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關于文商旅體品牌塑造。品牌就是形象、就是口碑,凝練形成具有天府特色、成都韻味的文商旅體品牌,是提升成都城市競爭力、吸引力的關鍵所在。全會充分觀照歷史文化根脈、城市精神內核、市民群體記憶,在“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奮進中的創新之城”這一城市形象框架下,提出持續塑造“公園城市·幸福成都”文商旅體品牌。“公園城市”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成都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戰略定位,已經成為成都最鮮明、最獨特的城市標簽,也是我們市民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園;“幸福成都”是城市“煙火氣”與“活力感”的鮮明注腳,不僅展現了市井生活、巴適安逸的幸福,也蘊含著拼搏奮進、收獲成就的幸福,是成都連續16年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生動寫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成都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塑造這一品牌,我們要實施全球品牌推廣計劃,著力構建以大熊貓為標識的全球推介體系,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商圈,建設城市消費新地標,培塑更多展現錦繡山水、蜀風雅韻、巴適安逸的文旅新名片,讓“到成都街頭走走看看”成為文旅風尚和消費潮流。
第三,關于構建多元融合產業體系。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既是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又是拉動內需、促進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全會提出推動文商旅體產業鏈式協同、集群發展、能級提升,不斷釋放文商旅體聯動供需兩端、暢通經濟循環的“乘數效應”。圍繞文化產業,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深化文藝創作“攀原登峰”行動,大力培育文創產業,繁榮音樂創作和音樂消費,加快建設世界文創名城和國際音樂之都。圍繞商貿產業,“一圈一策”推動商圈能級提升,“一店一品”做優做強國際美食產業,“一鏈一展”提檔升級會展博覽產業,構建首發經濟全鏈條生態,加快建設國際美食之都和國際會展之都。圍繞旅游產業,鼓勵申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低空旅游、醫養旅游、冰雪旅游、研學旅游、工業旅游和婚旅經濟、票根經濟,加快建設世界旅游名城。圍繞體育產業,健全國際高級別、高能級單項、自主品牌、全民健身賽事體系,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全面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打造國家級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加快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推動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園區是基礎,企業是主體,要深入實施“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行動,培育高能級產業載體和市場主體,構建頭部引領、腰部支撐、專業協同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第四,關于豐富全域全貌場景供給。場景是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最佳產品呈現。近年來,我市一些區(市)縣和旅游景區創新打造出一批以沉浸式、體驗感、互動性為特點的消費場景,探索走出了一條以場景融合為牽引的發展路徑。全會突出游客需求導向和滿意標準,提出打造都市、山水、鄉村三大場景,向市民游客呈現一座“入可享都市繁華,出則擁山水詩意”的立體城市。依托兼具歷史厚重感與現代時尚范的市井都市,整合利用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遺址遺跡等人文資源,打造新“十二月市”消費品牌,豐富拓展城市生活消費空間,以“八街九坊十景”串起老成都的千年文脈,讓市民游客在街坊里巷中品味都市煙火的慢耍快活。依托全市725萬畝林地、18萬畝草地和525條大小河流等“兩山一環”綠水青山生態本底,融合發展徒步穿越、攀巖滑雪、低空滑翔、峽谷漂流、露營騎行等新興業態,豐富都江堰拜水、青城山問道、龍門山越野、魯家灘看山、西嶺玩雪、龍泉觀日等游玩體驗,打造進山游玩打卡地和濱水體驗岸線,讓市民游客在山水林野間邂逅“詩與遠方”。依托十余萬個川西林盤等獨特鄉村資源稟賦,高水平建設天府鄉村旅游風景廊道,支持有條件的古鎮名村引入電競、戲劇、音樂等專類新潮消費業態,創新“農事+研學”“鄉村+賽事”“院落+戲劇”等融合場景,拓展安仁博物館、白鹿音樂旅游、安靖蜀繡文化等特色場景,提升崇州竹藝村、蒲江明月村、新都三河村、溫江高山村等一大批特色村影響力,打造更多特色小眾旅居目的地,以田園筑景、讓鄉愁歸鄉。
第五,關于拓展內外循環市場空間。以文商旅體深度融合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已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因此,全會聚焦暢通內外雙循環,著力推動更多國內國際游客“引進來”、更多蓉品蓉企“走出去”。以游客為中心,打造國際游客首選城市,完善入境游全周期服務,開發國際過境轉機旅客“免費體驗城市”項目,推動入境通信、支付、退稅等便利化,加密與國內重點城市群交通聯系,探索建立西部城市旅游聯盟,深入開展消費滿意城市提升專項行動,吸引更多游客從“頭回客”變身“回頭客”。以企業為主體,實施“開放成都”合作伙伴計劃,支持企業出川出國參展,建設一批全球供應鏈服務站、海外倉、“成都禮物”海外店,高水平打造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幫促蓉品闖世界,助力蓉企拼未來。
第六,關于深化融合發展改革創新。文商旅體要融得了、融得好,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支撐和關鍵要素保障。為此,全會提出加強科技、要素、體制機制支撐,鏈動文商旅體全領域全業態全鏈條發展。聚焦科技賦能,探索建設文化和科技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核心承載地,推動人工智能、元宇宙、新型顯示等技術研發與轉化,創新創造更多從單向輸出向多維互動、從靜態展示向動態體驗、從主體創作向主客共創轉變的新產品、新模式。聚焦要素支撐,在空間利用、混合用地、土地出讓等方面加大重點項目支持力度,完善支持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加大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全力打好人、地、錢“組合拳”。聚焦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和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完善消費促進機制,倡導綠色消費,健全監測評價體系,強化工作閉環管理,以務實作風推動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記者問答
四川日報記者:全會提出持續增強成都“三城三都”影響力,成都在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產業方面有哪些舉措?
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市版權局)局長王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脈。近年來,成都持續擦亮“三城三都”品牌,著眼讓市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堅持以文潤城化人、以文惠民興業,提質公共文化設施,擴大優質文化供給,提升文化產業能級,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成投用城市音樂廳、天府藝術公園、成都自然博物館等一批城市文化地標,成功舉辦世界科幻大會、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大眾電影百花獎等重大文化活動,前瞻布局動漫影視、電競科幻等文化經濟新賽道,涌現出一大批“成都造”文化IP,《哪吒之魔童鬧海》挺進全球電影票房榜前五,文化產業持續發揮支柱產業作用,成為市民生活的鮮亮底色和城市發展的強勁引擎。
▲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深化“立園滿園”大力發展文創產業。堅定“抓經濟必須抓園區”的鮮明導向,打響“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品牌,做優做強少城國際文創谷、成都影視城等重點園區,充分發揮影視、科幻、游戲電競、初創企業培育等數字文創產業惠企政策效能,加快組建百億級數字文創產業基金群,推動“文創通”、版權資產支持票據等金融產品優化升級,健全“投貸獎補”扶持機制,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著力培育動漫影視、游戲電競、創意設計、數字音樂(演藝)、網絡文學、數字文化裝備等數字文創六大核心賽道,發展“人工智能+文創”“沉浸式體驗+文創”“科幻+文創”等融合新業態。持續辦好“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科學大講堂、成都科幻文學大賽等特色活動,加強文創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推動更多文創產品“出川”“出海”。增強中國(成都)網絡視聽產業基地承載能力,搭建“拍在成都”服務平臺,培育更多像“哪吒”一樣的現象級文創IP,全面建設世界文創名城。
二是實施“攀原登峰”持續繁榮文藝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精心做好重大題材創作規劃組織和重大文藝項目扶持,深化市屬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持續激發文藝創作活力。提升金熊貓獎、成都雙年展、金芙蓉文學藝術獎等品牌影響力,辦好“原創新聲”音樂人選拔活動,擦亮中國音樂金鐘獎等名片。籌建成都文學館,支持創作更多文學、戲劇、美術等名作名品和川劇、曲藝等特色演藝劇目,鼓勵創作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作大劇大戲大片,建設文化創作策源地。加強網絡文藝創作引導,推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等新興文藝發展。做強“金芙蓉演藝經紀聯盟”城市演藝品牌,大力營造“月月有活動、季季有特色、年年都出彩”的文藝氛圍,不斷滿足市民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賡續“文化根脈”釋放遺產綜合價值。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強化文化遺產系統保護,筑牢文化遺產安全防線,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名人故居等歷史遺跡保護。強化蜀錦、蜀繡、漆藝、瓷胎竹編、銀花絲、面塑、皮影、川派盆景等非遺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高水平舉辦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都江堰放水節、金沙太陽神鳥節等活動。優化全市博物館體系,孵化培育國家等級博物館,支持各級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引進和舉辦特展大展聯展,生動鮮活講好天府文化故事,加快構建大保護格局,推動鐫刻在蓉城大地上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央視記者:近幾年,成都市持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請問下一步成都在建設城市消費地標、打造更具顯示度的特色商業方面,還有哪些舉措?
成都市商務局黨組書記邱長寶:2023年,省委省政府專門制定出臺有關意見,明確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突出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對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作出重要決定。這既是對中央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有關戰略的創造性貫徹,也是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和支持做優做強成都極核功能加快高質量發展有關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充分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關切和需求。全會全面系統安排部署,強調要“建設城市消費地標、發展更具顯示度的特色商業”。圍繞重點工作,我們將抓好以下三個方面舉措。
▲東郊記憶
一是在優化消費空間上下功夫。我們將聚焦優化具有成都特色的消費發展格局,構建重點商圈、商業街區、特色小鎮及特色消費場景四級體系,大力實施商圈提能升級行動,加快建設春熙路、交子公園等四個世界級商圈,推動寬窄巷子、東郊記憶、鐵象寺水街等重點街區提質改造。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文體地標向復合型消費地標轉型,依托四川大劇院、城市音樂廳、鳳凰山體育公園、東安湖體育公園等特色載體,強化商業消費與藝術欣賞、體育運動等功能深度融合,重點打造“寬窄聯動春熙”的都市“消費封面”,形成更多“蜀都味、中國潮、國際范”共融共生的消費活力區。
二是在豐富消費供給上下功夫。我們將創新打造更有吸引力的消費場景。植入演藝、競技、娛樂等消費業態,打造更多“可體驗”的商業;植入創意裝置、藝術美陳以及限時快閃、科幻體驗、主題巡展等特色活動,打造更多“有趣味”的商業;植入即時零售、定制消費、策展式商業等新零售業態,打造更有“新潮感”的商業。我們將聯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特色產品。推出更多文商旅體融合產品和路線,突出與文化、非遺結合,孵化國潮國貨新消費品牌和產品,強化特色產品的展示和推廣。我們將策劃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消費活動。以“春、夏、秋、冬”四大主題消費季為統攬,全年舉辦新春歡樂購、春糖季、首發季、服務消費季、國際美食嘉年華、進口嘉年華等重點促消費活動,營造貫穿全年、聯動全域、惠及全民的消費活動氛圍。
三是在創新消費模式上下功夫。我們將深入實施首發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緊扣原創設計、商品生產、新品發布等時尚產業供應鏈核心環節,今年引進首店800家以上,落地高能級首發首秀首展首演等活動200場以上,加快構建首發經濟產業鏈,打響“FA@成都”首發經濟品牌。我們將大力發展票根經濟,拓展成德眉資綿“票根經濟”聯盟,加強成渝雙城票根權益互認互通,以“賽演展會”一張小票根串連“吃住游購娛”全鏈條體驗。我們還將創新發展數字消費,支持各類消費場景引入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新興服務,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科技化、未來感的消費服務和場景體驗。我們將以推動“蓉品蓉企出川出海”為契機拓展國際國內市場,以文商旅體深度融合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優化離境退稅辦理流程,布局更多離境退稅“即買即退”商店,既讓外籍游客“進得來、留得住”,又讓更多優質蓉品“出得去、叫得響”。
光明日報記者:請介紹一下成都擦亮城市文旅名片,加快發展更具美譽度的現代旅游產業工作舉措。
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邱偉:成都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佳旅游城市,素有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的美譽。近年來,成都文化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總體實力居全國第一方陣。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超1.6億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8.4萬人次,同比增長51.5%;舉辦各類營業性演出1.4萬余場,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會55場,帶動“演藝票根”綜合消費31.5億元。下一步,市文廣旅局將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著力提升成都文旅名片國際影響力。圍繞塑造“公園城市·幸福成都”品牌,加強古蜀文明、天府文化追根溯源、價值挖掘、煥新發展,推動三國文化、詩歌文化、生態文化等特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成都最有特色、最具美譽度的文旅資源,加快推進金沙遺址綜合提升,加強邛窯、寶墩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利用;推進青城山—都江堰創建世界級旅游景區、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提高西嶺雪山—安仁古鎮、天臺山國際化宜游品質,進一步擦亮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罨畫池、升庵桂湖等特色名片,推動平樂、黃龍溪、洛帶、城廂等歷史文化名鎮增強文化體驗感和消費吸引力,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都江堰景區
二是全面優化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依托各區(市)縣文旅資源稟賦,推動中心城區建設現代化國際化都市文化旅游核心區,強化都江堰市、大邑縣支撐功能,統籌打造龍門山山地度假旅游帶、龍泉山運動休閑旅游帶、川西平原鄉村休閑旅游帶,深化與重慶、德陽、眉山、資陽、綿陽等城市的協同發展,形成板塊聯動、區域共興的良好態勢。深入實施“立園滿園”行動,做優做強國賓都市文旅產業園、熊貓國際旅游度假區、街子古鎮群旅游度假區等7個旅游主導產業園區,推動天府文化公園東華門遺址、寬窄巷子二期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景區、酒店、旅行社不斷提升品質化、特色化、國際化水平,夯實更具內生驅動力的產業支撐。
三是大力推動“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融合發展。積極適應行業發展新趨勢和游客旅游新需求,推動紅色旅游、低空旅游、醫養旅游、婚戀旅游、冰雪旅游、研學旅游、工業旅游等業態不斷發展壯大,積極申辦國際旅游交易展會,辦好提升南國冰雪、天府龍舟、天彭牡丹等品牌活動,構建世界級高質量旅游產品體系。會同市級相關部門,依托精品文藝演出、大型演唱會、文博藝術展覽、體育電競賽事、高級別節慶活動、熱門影視劇等,聯動打造“跟著演展賽劇游成都”票根經濟新模式,助力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
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服務品質,加強行業監管和聯合執法,以放心舒心的旅游環境,讓國內外游客“到成都街頭走一走”,輕松愜意地感受“公園城市·幸福成都”的獨特魅力和別樣精彩。
市廣電臺記者:市體育局在發展更具辨識度的體育賽事產業方面有哪些舉措?
成都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毅:成都積極踐行“辦賽營城興業惠民”理念,加快建設世界賽事名城,近三年舉辦成都世乒賽、大運會、湯尤杯等國際和全國性賽事140余項,獲評2024年全國唯一的體壇榜樣“年度體育城市”,入選國家首批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城市。今年上半年已舉辦重大賽事38項,預計體育消費總規模達410億元、同比增長約9%;體育產業總規模達740億元、同比增長約8%。下一步,市體育局將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重點實施以下三項舉措。
▲鳳凰山體育公園
一是發揮賽事乘數效應,打造獨具特色的體育品牌。高標準籌備舉辦成都世運會、國際乒聯混團世界杯等重大國際賽事,加快培育成都馬拉松、天府綠道國際自行車賽、“熊貓杯”國際足球錦標賽等自主品牌賽事,創新打造“運動成都·十二月市”全民健身賽事活動體系。重點塑造乒羽網之城、藝術體育之城、棋城、騎跑運動之都、電競文化之都、金牌球市“三城兩都一市”體育品牌,一體推進辦賽營城興業惠民。今年我市舉辦承辦國際和全國性高水平體育賽事預計將超80項。
二是發揮體育疊加效應,推進文商旅體深度融合發展。深化“體育+”融合發展,持續實施在“春熙路邊、音樂廳旁、天府雙塔下”舉辦體操精英賽、田徑街頭賽、三人籃球大師賽等新模式,塑造“跟著賽事游成都”新風潮。依托“兩山一環”空間,探索舉辦攀巖、滑雪、滑翔、漂流、騎行等新興潮流項目賽事活動,打造更多體育旅游精品項目,激發消費新活力。大力實施“運動過節·觀賽度假”體育消費促進行動,支持市民在“家門口”以運動方式過節、吸引游客來蓉以觀賽方式度假,推動賽事流量向經濟增量轉化。今年將力爭實現全市體育消費總規模邁上800億元新臺階。
三是發揮產業帶動效應,構建更加完備的產業體系。提質發展智能運動裝備制造業,推動以賽招商、以賽聚企,豐富優質運動裝備產品與服務供給。大力發展戶外運動產業,重點支持縣市新城加快建設高質量戶外運動目的地。加快發展特色冰雪產業,依托旱冰旱雪等南方特色項目拓展真冰真雪運動裝備器材、場地運營、賽訓服務等業態。創新發展健康電競產業,辦好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冠亞軍決賽等一批頂級賽事,加大電競場館建設運營支持力度,引進培育知名電競俱樂部。搶抓世運項目推廣契機,探索發展科技體育“新賽道”,籌辦無人機、機器人等高規格賽事,以新興競賽表演產業助力新興領域經濟發展。今年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將力爭突破1500億元,為實現2027年達1800億元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