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報吉水訊(全媒體記者李歆 通訊員許春花)“以前村里道路雜草叢生,一下雨就泥濘不堪,影響村民通行,現在政府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改造,改善了村容村貌,又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掙錢。”近日,在吉水縣烏江鎮以工代賑示范工程環境整治提升項目現場,烏江社區黨支部書記阮武軍高興地說。
近年來,吉水縣以“以工代賑”項目為杠桿,通過“以工促賑、以賑興業,產業興村、就業富民”,不斷擴大“以工代賑”政策效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走出了鄉村振興新路子。
在開展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試點工作中,吉水縣堅持邊試點邊總結邊推廣,探索建立?縣級主責、鄉鎮主管?、?村級主建、?農民主體、全程監督的“四主一監督”建管機制,創新推廣以工代賑新路徑,優先吸納本地村民務工,創新實施“技能培訓+就業幫扶”模式,既讓當地群眾通過參與項目建設就近務工獲取勞務報酬,又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我們積極創新項目報批模式,按照‘六統一分’工作原則,實行‘村級自愿申報、鄉鎮匯總上報、部門實地核實、聯席會議審定’申報模式,讓高標準農田項目謀劃更加科學。”吉水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工代賑項目負責人巫禮明告訴記者。
在項目運營過程中,吉水縣建立多方推進機制,由理事會自主聘請技術人員施工,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抽調專人全程進行業務指導,項目設計單位人員駐場辦公,確保項目高質量實施。“我們因地制宜布置和健全灌溉排水系統、田間道路以及渠系建筑物的配套,進一步提高機械化耕作水平,增加糧食產量。”吉水縣高標準農田設計技術員楊虎介紹。
吉水縣創新建立“四主一監督”建管機制和以工代賑實施路徑,明確各主體的責任和義務,規范項目實施運營流程,確保項目管理的專業化、規范化和高效化。“我們經過了縣里統一培訓,做的又是自己家門口的工程,精益求精抓質量,鄉親們也更放心。”白水鎮周溪村村民葉力耕告訴記者。為提高農民項目建設施工能力,該縣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培訓,組建老師傅幫帶施工隊伍,幫助務工群眾熟悉和掌握技術技能。去年以來,全縣共組織3期培訓班,讓600余名農民成為懂技術的“土專家”和項目建設施工能人。
以工代賑,鋪就群眾致富路。截至目前,吉水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已發放勞務報酬628.324萬元,帶動當地困難群眾1071人就業增收,人均增收5866元,勞務報酬足額發放率、群眾滿意度均達100%,實現促發展、穩就業、保民生等一舉多得的綜合效果,群眾反饋好評率和滿意度雙提升。
來源:江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