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永寧縣城的胡同
(一)
張澤武
永寧縣城為千年古城,唐宋以來為永寧縣治所在地,有1600多年建城史,世稱“書城”。永寧縣城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眾多。自古以來,有許多名門望族遷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許多大宅院,以及與姓氏有關的地名。
二十多年來,我做了初步調查,在采訪張氏文化的同時,對永寧縣城與姓氏有關的地名,也做了初步探討分析,歸納整理于后,由于年代久遠,多種說法并存,請知情者補充完善;若有不當之處,敬批評指正!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城圖
【街】:本義指較為通達的道路,特指城邑中寬闊的道路,又泛指道路,后轉指集市。街兩邊構成一個“行”字,“行”的古字形象四通八達的道路,在這里作形旁,表示“街”的本義與道路有關。
街一般指兩旁有房屋、商店的比較寬闊的道路。 “街”是城中大路的通稱。漢以后,“街”一直作為城中大道的通稱,并用于道路名。由于街道兩旁大多設有集市,因此“街”也徑稱集市。
【道】:道路;通道。兩輛馬車能并排通行的叫“道”。
【路】:基本字義為道,往來通行的地方。在古代,三輛馬車能并排通行的叫“路”。
【巷】:最早見于戰國文字。居民區中狹窄的小道叫“巷”。本義就是指小巷,古代也特指宮廷中的小道,一般泛指狹長的小街道,有時也泛指州閭。現代漢語中,礦山所用的小隧道也稱為“巷道”。北方的小巷也叫“胡同”。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縣治圖
現將永寧縣城以道、巷、胡同命名的地名,整理于后。
以道命名的有:東后馬道,西后馬道,南后馬道和北后馬道。俗稱后馬道。
以巷命名的有:書院巷、真武巷、義和巷、仁和巷、里(禮)仁巷、金龍巷、中正巷等。
以胡同命名的有:南會館胡同、戲院胡同、招待所胡同、油坊胡同和郵電胡同等。
以姓氏命名的胡同有:黃家胡同、賀家胡同、王家胡同(2條)、梅家胡同、焦家胡同(2條)、張家胡同、吳家胡同和金家胡同等。
在永寧縣城東門外東西大路北側,有一條以姓氏命名的胡同,那就是王家胡同。
1.王家胡同:在永寧縣城東門外禮水澗河(今東關窯澗河)東岸大路北側。明代中期,王氏家族先祖王自成自山后大村遷居永寧縣城澗河東岸居住。王自成傳二子王文吉、文靜兄弟二人,其后裔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世居于此,故名“王家胡同”。
王家胡同
王家胡同南口有一座石牌坊,應為“儒童王籍妻李氏坊”。
民國六年洛寧縣城圖
在永寧縣城東門內大街以北,自東向西依次排列的胡同有:
2. 【東馬道】:在永寧縣東城門內。即東門內馬道,稱為“東馬道”。今稱“寨墻路”。 東馬道也稱為“后馬道”。
【后馬道】:城墻內四周均有后馬道。東城墻內的馬道,稱為東馬道。西城墻內的馬道,稱為西馬道。南城墻內的馬道,稱為南馬道。北城墻內的馬道,稱為北馬道。
古城墻馬道
馬道,指建于城臺內側的漫坡道,一般為左右對稱。坡道表面為陡磚砌法,利用磚的棱面形成澀腳,俗稱“礓”,便于馬匹、車輛上下。
馬道是騎馬上城的通道,主要功能是運兵、糧草和武器。馬道緊貼城墻(城樓)向上,呈15-30坡度通達墻頂。馬道往往兩條相對,形為“八”或倒“八”字,寬約數米,青磚鋪砌,外側設女墻。
3.【黃家胡同】:今稱義和巷。在永寧縣東城門內時和街北側。即今洛寧縣老城東大街北側東城小學東側。官莊黃氏家族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于此,故名“黃家胡同”。
黃家胡同
4.【書院巷】:在東大街時和街洛西書院東側。元朝時期翰林直學士薛友諒在此興學辦教,修建洛西書院,故名。舊址在今東城小學東側。解放后該小巷被占用。
書院胡同東為明萬安王府。清代為府公館。
書院胡同西側有薛玄故宅、獨樂園、洛西書院。
明萬安王宮
萬安王舊宮在永寧縣城東門里,東大街路北東北隅。萬安王朱采鑋,明太祖伊王朱?之九世孫。萬歷二十九年(1595年),其父朱珂佳襲封萬安王,府在洛陽。后福王朱常洵封于洛陽,營建福王府,萬安王府別城永寧。朱珂佳去世后朱采鑋襲封。崇禎九年(1636年),請加固永寧城,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義軍破城時遇害,萬安王宮被焚。
元朝時期,薛玄(清康熙以后為避康熙皇帝名諱,薛玄改為薛元。)薛友諒在此舍宅捐資興建洛西書院,故名“書院胡同”。民國時期稱為“小胡同”。解放后,該胡同被居民建房侵占,今無。
元朝至正九年翰林院直學士薛友諒建洛西書院。勅賜額曰:“洛西書院”。程鉅夫撰有《洛西書院記》。
“獨樂園”: 薛玄所建,在東門內薛玄故宅。清乾隆十二年,永寧縣知縣單履咸重修薛玄故宅,在東門街得一半截古碑,上書:“樂園故址”四字,人皆以為薛玄獨樂園遺址。
洛西書院
洛西書院位于縣城東北隅,萬安王舊宮西。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學務載:元至元元年(1335年),邑人薛公友諒捐宅而建,敕賜額曰“洛西書院”。明末,李自成義軍破城,書院被毀。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縣單履咸倡捐修復。
5. 【真武巷】:原名義和巷,在洛西書院西。今稱擔水堂胡同。
真武廟
在時和街北,倚城起臺,廟內供奉真武大帝,故名“真武廟”,后稱“祖師閣”。真武巷以巷北有真武廟而得名。該胡同西側有古井,城內居民生活用水取用于此,居民在此擔水飲用,故名“擔水堂胡同”。小街自時和街之東折而北之小巷。
真武巷中段有一座石牌坊為“張輅妻田氏節孝石坊”。
據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卷二 “建置 坊表” 記載:“張輅妻田氏節孝石坊,在城內東北隅,嘉慶二年建。”1964年張輅妻田氏節孝石坊被拆毀。
張輅妻田氏年二十余夫故,孝敬婆母,堅守節操。嘉慶二年(1797年)旌表建坊。
真武廟位于原永寧縣城東北隅義和巷北端,北依城墻起臺建閣。修建時間,大約在元末明初。
真武廟,也稱“祖師閣”。 真武大帝被民間稱為“祖師爺”。 真武廟是一座供奉真武大帝(祖師爺)的閣樓式建筑,因此真武廟又稱為“祖師閣”。
真武廟
今崇文中學的西北邊,原來有一座立方體高臺。臺的高度,與城墻的高度相等,約為兩丈五尺。臺的東、南、西三面都用磚裱,北面連接著城墻。南面登高臺階用條石砌成,共72級。臺階兩邊有矮墻保護。臺階中段有一平臺。
臺階的高端,建有閣門樓。閣門樓兩邊有護墻。閣門樓內為平臺,平臺上建閣房。閣房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邊是獻廳,為卷棚式建筑,北邊是正殿。獻廳和正殿均為面闊三間,磚木結構。正殿南與獻廳北的滴水之間有一段狹長空間,樹有幾塊石碑。獻廳俗稱“卷棚”,是民眾獻祭的地方。
真武廟正殿內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神位。真武大帝也就是玄武大帝。他在道教中地位顯赫,是玉京尊神,民間也稱為蕩魔天尊、祖師。在明代以前的道教神仙譜系中,真武大帝是玉皇大帝的護衛神,鎮守北天門;而在明代,對真武大帝的信奉達到鼎盛,他被視為明朝的鎮邦護國之神、降妖伏魔之神。 “祖師爺”,是道教奉祀的“真武帝君”,俗稱“祖師爺”。明朝以后,民間廣為信仰,影響極大,被尊為“華夏守護神”。
民國六年《洛寧縣志》載:“真武廟在人和巷北倚城起臺。萬歷三年(1575年)知縣秦紳重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縣金兆琦重修”。縣志所載“真武廟”的位置,就是“祖師閣”所在的位置。縣城東北隅高臺只此一處。“真武廟”就是祖師閣。
清朝同治年間捻軍破城,祖師閣曾經成為附近民眾的避難所。民國時期,曾在祖師閣辦過“民眾教育館”。人民公社時期,祖師閣曾做過東關大隊部。
1970年,城關公社建機械廠缺乏木料,將祖師閣的閣房拆毀。閣房的木架被用作廠房的木料,高臺也逐漸夷為平地。
1951年,城關完小歡送參加軍事干校的同學,師生曾在祖師閣臺階上照像,像片上顯現祖師閣的閣門,成了歷史的見證。
真武巷北有鐵關廟,即關帝廟。
鐵關廟。位于永寧縣城東北隅真武廟臺階前左側,俗稱“鐵關爺廟”。廟內敬奉關公,原有鐵鑄關帝爺像一尊,故稱“鐵關廟”。1952年鐵像被移至東關小學校院內西側,后被毀。鐵關廟被當作小學教室。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