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最近發表了一篇觀點犀利的文章,核心結論就兩句話——“美國領導全球的時代已經結束,但中國還沒準備好接手”。這話聽起來像外交辭令,實則暗藏當今世界格局的深層劇變。
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美國的戰略收縮已不是秘密。他大幅削減聯合國會費、縮減對外援助、動搖北約聯盟體系,甚至公開質疑美國長期維護的國際秩序價值。但這種撤退并非精心設計的戰略調整,更像是國力透支后的被迫退場。當前美國聯邦債務占GDP比例突破130%,軍工復合體腐敗丑聞頻發,社會分裂加劇政治內耗——這些結構性困境讓“全球警察”的角色難以為繼。歷史學者保羅·肯尼迪早在1987年就預言:霸權國往往因過度擴張而衰落,今天的美國正是這一規律的解剖樣本。
有意思的是,美國的撤退給中國送來了戰略機遇。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曾主動要求中國“分擔國際責任”;如今特朗普的收縮政策,更讓全球治理出現權力真空。
但《外交政策》認為中國“沒準備好”,并且給出了四個理由,這恰恰暴露了西方認知的盲區。
首先是海外軍事基地數量。美國在80國設有750個軍事基地,中國海外基地僅吉布提和柬埔寨兩處。但現代領導力的決定因素早已超越炮艦外交,中國通過亞投行放貸超1000億美元,項目成功率92%,促成沙特伊朗和解,證明經濟協調與外交斡旋同樣能重塑秩序。
其次是中國發展模式能不能復制。西方總擔心中國打算成為“下一個美國”,但中國倡導的是多元文明共生。一帶一路倡議、金磚機制擴容吸納埃及埃塞俄比亞,都在構建擺脫西方中心的治理網絡。正如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所言:“美國用拳頭說話,中國用發展示范”。
第三是人民幣國際化能否替代美元?盡管人民幣占全球外匯儲備僅3%,但中國正通過貨幣互換協議、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打造繞開SWIFT的平行體系。2025年沙特石油人民幣結算破冰,正是去美元化的關鍵一步。
最后一個問題是內政外交哪個優先?美國學者認為中國的國家治理依然以內政為重,不具備立刻領導全球的能力。但中國的選擇是先夯實根基。中國光伏裝機占全球60%、AI大模型開發者生態吸引180萬人才、共同富裕政策培育4億中產,這些內生動力才是可持續領導力的基礎。
中美博弈的終局并不是權力交接,而是治理范式的革命。美國困局在于政治極化導致戰略搖擺。拜登的“小院高墻”與特朗普的“全面脫鉤”相互拆臺,盟友體系分裂日趨嚴重。
中國路徑則通過“議題領導權”分領域突破。在氣候領域推動甲烷減排合作,在數字領域主導AI倫理標準,在安全領域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基金”。這種精準發力、不貪全功的策略,恰是古老東方智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現代詮釋。
《外交政策》的誤判在于用舊尺子量新世界。當美國學者焦慮“誰來填補領導真空”,中國早已給出答案:人類命運共同體不需要新霸權,而需要多元共治的協作網絡。
美國若繼續沉溺于“霸權懷舊”,只會加速自身孤立;中國若執著于“替代美國”,也將陷入戰略陷阱。真正的未來屬于那些既能堅守核心利益,又能敞開懷抱擁抱文明多樣性的民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