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深山這個家庭的日子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丈夫小兒麻痹癥,媳婦智力障礙,生活的重?fù)?dān)全系在78歲老母親一人肩上,可他們偏偏生下了四個健康可愛的孩子,還能在炊煙翻騰、門后野狗嚎叫的日子里一起咬牙撐下去。
有人不解,有人心疼,而他們,用最拙樸的方式詮釋著家的意義——哪怕衣衫有補丁,哪怕一口飯只有紅薯粥,他們也不松手、不退縮。
很多人可能覺得,像韋強和陳蘭這樣的組合,在小山村偏僻的地方不算稀奇,可真正走進(jìn)他們家門口,你或許會被眼前的畫面砸進(jìn)心里。
遇到他們的時候,天還沒亮,院子里的柴火味已經(jīng)漫開。
78歲的黃秀蓮拄著比自己還舊的拐杖,把腌菜翻進(jìn)鍋里咕嘟咕嘟燉著。
拄著拐的韋強咕嚕著挪到灶臺邊,一只手撐著灶洞看飯,另一邊陳蘭坐在矮板凳上,嘴角低低地勾著,用不太利索的口音哄著身邊的倆娃。
倆最小的還在睜眼瞪著她,她就用粗糙的手去擦掉娃臉上的口水。
生活在這里從來不是鋪張的詞句。
韋強的右腿彎得厲害,走一步都要用拐杖頂著地。
陳蘭去一回鎮(zhèn)上集市買菜,都得婆婆跟著,要不用完錢都不知道收找零。
婆婆戴著厚厚的布帽,哪怕自己膝蓋老化疼,依然不承認(rèn)自己是“老人”,“我還能動呢,不動就散了。
”老人的嘴硬里,藏著面對困境的倔強和一絲小小的驕傲。
頭胎出生那年,差點把韋強嚇哭了。
他本來腿腳就不方便,進(jìn)產(chǎn)房的路上摔了三跤,拐杖都斷。
這大山多少年沒出過男孩,一聽是兒子,他就蹲在地上抹眼淚。
從那以后,四個娃一個接一個,全都又白又壯。
最出人意料的是四個孩子都機靈,老二主動去扶爸爸、老三給奶奶端水,懂事得讓人心疼。
外人看著覺得這家命苦,說什么的都有:有好心人勸“這媳婦不該嫁”,有的搖頭嘆氣“沒有能力還生那么多”。
可是老太太黃秀蓮只搖手,“誰這一輩子不湊合?
能活就好嘍,能把娃養(yǎng)下地,其他的慢慢來……”
黃秀蓮大概是村里最能吃苦的女人,擱二十年前,她一個人下田能插滿十畝地。
現(xiàn)在教會兒媳婦喂豬,轉(zhuǎn)手又教兒子怎么用鐮刀割稻。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辦法。
”她說,哪怕做媽的再擰巴,最怕的也是孩子受苦。
就這樣,日子磕磕絆絆,總算被她一只手扛下來了。
有一回,山里濕氣重得老人躺床上燒得迷迷瞪瞪,沒想到陳蘭摸黑出去采回藥草,熬了頭湯喂下。
黃秀蓮邊喝邊掉眼淚,“傻子才有傻福吧……”
其實這家的事,村里人沒少管。
鎮(zhèn)里幫他們申辦了低保,全家人一個月能領(lǐng)1382塊錢,算上殘補,也足以勉強糊口。
村干部還特意聯(lián)系了一家科技公司,捐了兩個震動提醒的手環(huán)給陳蘭,這樣她炒菜忘了鍋,也不會糊鍋底。
萬一拎著菜跑遠(yuǎn)了,手環(huán)還能報警,防止她走失。
不久前康復(fù)中心又送來承重助行支架——別看這些小物件,韋強套上支架,生平第一次能挑起50斤稻谷,那天,他向村口走了一大圈,回來累得虛脫但笑得像個孩子。
最難的是,木屋到了危房的年紀(jì)了。
政府組織過評估,本來想把他們納進(jìn)安居工程,可“具備勞動能力”這道門檻,把他們卡在門外。
縣里和鎮(zhèn)上都協(xié)調(diào)過,就是搬不下來。
“下雨就漏,風(fēng)一大夜里冷,屋里有蛇。
”黃秀蓮講,她不敢睡太死,怕夜里有啥閃失,最小的孩子才兩歲呢。
家里頭日子仿佛永遠(yuǎn)圍著柴火和孩子轉(zhuǎn)。
韋強會編竹筐,賣幾個竹筐能攢點零錢,都交奶奶存著,說給幾個孩子將來讀書留著。
四個娃衣服補了又補,最多的時候一個褲腿上縫了三塊舊藍(lán)布。
飯桌上永遠(yuǎn)是紅薯粥、腌菜,有時遇上喜事多蒸幾只雞蛋分著吃。
可這些小人兒沒一個矯情,天一亮就圍著院子鬧騰,最小的咕噥一聲,媽媽就趕緊把他抱進(jìn)懷里。
冬天的晚上,屋子里一張大炕,韋強在中間,左手挽著陳蘭,右手挨著黃秀蓮。
四個孩緊緊擠在外圈,院子外頭總有野狗狂叫,陳蘭就捂住兒女的耳朵,唱著不成調(diào)的童謠,哪怕只會一句“哦咿呀呀……”,卻能哄得娃安靜地睡去。
夜深了,黃秀蓮不放心,還要摸黑起來給小兒子掖好被子,屋子里的氣息又悶又暖,像是全世界都安靜了下來。
其實近年社會關(guān)注過“老養(yǎng)殘”的話題。
山村五百多戶這樣的家庭里,只有極少數(shù)能住新房。
等老人再老一點,誰來照顧這些孩子?
廣西殘聯(lián)出過數(shù)據(jù),全國殘障父母生健康娃的可能性有九成多,可政策和保障沒法落進(jìn)每家每戶。
這家幸運在于,四個娃個頂個進(jìn)學(xué)、懂事,鄰居們也不時搭把手。
可新聞里偶爾會冒出令人揪心的悲劇,比如玉林那位殘疾媽媽走失、女兒多年來邊瘸著腿邊找媽;也有老人扛不住壓力,最終與殘障兒子走上極端……同樣一條路,不同選擇,也許人生本就是一道岔口。
站在這個家門外,看黃秀蓮背光削著紅薯絲,孩子咿咿呀呀地玩泥巴。
你會突然覺得,生活的堅韌與不易,藏在不起眼的煙火氣里。
老人的尖厲嗓門、陳蘭傻憨的笑臉、韋強笨拙地拄拐爬土坡——哪一個不是在狠狠地為了“好好活”而出力?
村里人看在眼里,有酸楚,有佩服。
可更多的是那種土里帶泥巴香氣的同情:“只要日子能往前走,總有陽光……”
偶爾也有詢問和質(zhì)疑:“這種家庭要四個娃不怕苦嗎?
”也有調(diào)侃:“以后負(fù)擔(dān)只怕更重。
”你問黃秀蓮,她一聳肩,“天一亮,照樣挑水劈柴種豆子,冷暖還不是自己扛?
家,就該這樣,哪怕什么都沒有,只要一家人守著彼此,哪怕吃粗糧穿舊衣,天再冷也總有人幫你掖好被子。
這是一種緩慢但讓人心安的幸福,是屬于他們自己的答案。
看完這個家庭,偶爾我會想,我們平常呼天搶地的煩惱,或許都沒經(jīng)歷過“泥里拔腿”的無助。
可也正是這些最不起眼的家庭,用他們的不退場和執(zhí)拗,為這個時代留下一點溫度和倔強。
現(xiàn)實很多時候就是“好也將就,壞也熬”,邊走邊往前。
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