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群志愿者的十年公益之旅,為上萬名鄉村孩子送去燈塔
直面農村教育的真正需求,給仰望星空的孩子,送去一座燈塔!
7月12日,中國獅子聯會四川高爾夫服務隊、四川省齊力慈善基金會在成都新川外國語學校聯合舉辦“燈塔計劃十周年慶典暨鄉村教育發展論壇”。
據了解,中國獅子聯會是國際獅子會的團體會員,借鑒國際獅子會的運營管理模式,在人道主義救助及文化交流等很多領域作出貢獻。其公益志愿服務范圍涉及動員和開發社會資源;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
作為聯會的分支,四川高爾夫服務隊致力于推動鄉村教育發展,并針對山區村小老師的素質提升發起了名為“燈塔計劃”的公益項目。
國際志愿者傅曉崗在論壇上介紹,中國目前九年義務教育的現狀,是用20%的教育資源,覆蓋近70%的農村受教育者!
因此,服務隊在過去十年不斷摸底、調研,并通過推薦、排查和逐個溝通,甄選出一批年輕優秀的一線骨干教師,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提升鄉村老師的綜合素質。
十年堅守,“燈塔計劃”如今已經培訓了300余位村小老師,輻射了72個縣、118所鄉村小學 ,涉及到漢族、蒙古族、納西族、彝族、藏族等10個民族,影響上萬名學生。
點亮自己,才能照耀孩子!
在燈塔計劃十周年的論壇上,近50位來自福建、北京、四川、大連、甘肅的鄉村教師和志愿者們齊聚成都,共同探討打破城鄉壁壘的美育變革。
據了解,這些志愿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創作者、美學家,也有資深的教育專家、校長等,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鄉村教育打開了一扇扇“美”的大門,讓更多的孩子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溫暖和光亮。
“我們要讓‘美’在校園里野蠻生長!”
現場,燈塔計劃志愿者、龍江路小學高翔分校副校長王鵬飛在講座中感慨,很多鄉村小學的美育跟不上,不是因為硬件設施不行,而是因為留不住老師!
“招來的年輕老師5年合同到期就走,有些寧愿賠錢都要走……”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美育想要辦出特色,就要多方面挖掘,比如: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可以利用本地特有資源做出差異化,這些資源包括家長、老師、學生、社會、非遺傳承人等等。
“要通過一個人帶動所有人,整合資源、引起關注,通過各種形式去宣傳發布,最后形成文化!”
2
從生死邊緣到全國美育標桿,美的力量源于一場公益
“美育產生的不一定是作品,在美育的過程中學生和老師親近了,父母關系好了,也是一種美。”
來自成都成都A4兒童藝術館的館長李杰在《去創造——如何通過美育挖掘孩子自信與成長潛力》的講座中,闡述了自己獨特的觀點:美育不是簡單的審美教育,也不是簡單的藝術教育,它不僅僅需要美的環境,還不一定經由課程才能發生……
“其實,真正的美育是一個人平等地走進另一個人,一起共事推動對自身、他者、自然以及之間關系的未知探索,收獲成長,共享美事的過程,就是美育發生的過程。”
李杰老師分享了iSTART兒童藝術節中的T+鄉村老師美育素養發展支持計劃案例。最讓小編印象深刻的,是河南省信陽金牛店小學的故事。
三年前,這個只有6個孩子的鄉村小學,隨時面臨被撤校的命運。
但,因為崔作川老師的努力,這所學校的孩子“活”了,學校也“活”了。
在這里,有些年級只有一個孩子,沒有美術老師,也沒有專門美術教室。川川老師在細致的觀察中發現了“天機”——學校外的涵洞每逢下雨天,就會囤積淤泥,孩子們和老師就將下雨天的橋洞變成了用泥巴繪制墻繪的專屬空間。
因為孩子們格外珍惜這些“泥巴顏料”,他們就偷偷把泥巴裝到褲兜里帶回學校。有的捏成花瓶,又順手在路邊采一朵野花插到花瓶里,送給老師。
這樣一座特別的美術教室,拉近了孩子和泥土,與老師的關系,也讓孩子們在自然環境中發現美、創造美。除了創作泥巴畫,他們還在這里留下他們的詩歌,舉辦自己的攝影展覽,這里也成為了他們的“美術館”。
另外一個案例,來自河南焦作的大南坡小學。這所小學的劉校長也格外注重挖掘在地的美育資源,帶著老師和孩子們開設了四季美術課,包括手繪、墻繪、扎染、詩歌等。孩子們跟著藝術創作者去發現美麗鄉村的新面貌,發現生活中的美,并嘗試去理解自己獨有的鄉土文化。
第二年,T+項目的老師們又啟發學校老師突破單張繪畫,延伸到故事與圖像結合的兒童繪本課。起初,孩子不敢畫,老師沒信心,但在一次次鼓勵和引導下,孩子們終于在共同努力下誕生了自己的原創作品——《村里的小孩真奇怪》。
這是孩子們完成的人生第一部原創圖畫故事作品。老師都是非藝術專業的,孩子們也是零基礎開始畫畫。
但,就是這樣一群不專業的老師和孩子,把自己獨特的美的視角激發出來了。他們通過畫畫找到了自信,學校也辦出了自己的美育特色,同時喚醒了大南坡鄉村的美育資源,以鄉村美學帶動了區域發展,影響力遍布到全省乃至全國。
作為這個公益項目的支持者之一, A4兒童藝術館的李杰館長介紹,類似成功的案例,目前全國已經有近百個!
從2022年到2025年,他們與上千位鄉村老師建立了聯系,并指導老師們參與“T+計劃”線上公開課、策展工作坊,展出幾十個鄉村兒童美育項目。
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李杰總結出自己的心得:美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城市介入鄉村美育的過程中,一定避免好心辦壞事,不能把城市的視角完全空降在鄉村!而是要鼓勵鄉村老師與公益行動者走進“田野”,發掘在地文化,用孩子們的視角重新喚醒“美的關系 ”的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