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晚,“時光里的歌”中央歌劇院合唱專場音樂會在首都圖書館劇場精彩上演。作為2025年朝陽區首都市民音樂廳系列活動的首場演出,音樂會以時光為敘事主線,精選15首具有時代烙印的經典歌曲進行藝術化改編。特別邀請的器樂演奏家現場助陣,更通過人聲與器樂的即興對話,展現了跨界藝術融合的無限可能。
當晚,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作品新媒體運營管理人才培訓班的學員們也來到了音樂會現場。剛踏入音樂廳,白日里關于“藝術IP孵化”“短視頻傳播邏輯”的熱烈討論余溫尚在,當第一組音符從舞臺中躍出,那些關于藝術傳播與矩陣模型的理性思考,在醇厚音色里漸漸舒展成流動的光暈。
“這場音樂會不僅是對懷舊情懷的追憶,更是一次深刻的藝術探索。隨著曲目的輪換,觀眾們感受到的情感層次愈加豐富,既有《追夢人》的江湖豪情,又有《九兒》的影視經典,王洛賓的《永隔一江水》則以詩意的編排引發心靈的共鳴。合唱團的女聲清澈如泉,男聲低沉如海,混聲合唱的飽滿交織,使得整個音樂會的氣氛愈加立體。”學員唐迪表示。
學員齊若伊也有著相似的感受:“這場音樂會沒有試圖發明新的經典,而是以合唱為時間機器,讓合唱、重唱與器樂獨奏層層開掘,試圖在時間的褶皺里找到屬于 2025 年的共鳴,在熟悉的旋律與陌生的織體之間開鑿出一條可供觀眾通行的情感隧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音樂會的曲目特別邀請金巍、陳一新創編。“他們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運用豐富的和聲與多樣的配器,為這些經典老歌賦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在指揮張曉元富有激情的揮動下,于觀眾耳畔徐徐展開。主持人程晨的導賞,如同一把把精巧的鑰匙,為觀眾打開了每一首金曲背后的時光之門,讓這場音樂會不只是聽覺的享受,更是一次情感與記憶的深度回溯。讓它們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學員秦小軍表示。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的重要鑒賞實踐環節,本場音樂會學員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從舞臺燈光的明暗調度到曲目編排的敘事邏輯,從現場觀眾的情緒共鳴點到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嘗試,每一個細節都成為學員們觀察藝術作品傳播規律的鮮活樣本。
來自青島市歌舞劇院的牛凱認為:“中央歌劇院合唱團在傳承經典的同時又勇于突破創新,將多元藝術元素融入合唱表演之中。合唱藝術并非一成不變的古老形式,而是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和創新空間。這種傳承與創新并行的理念和實踐,為我們在藝術創作和表演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作為一名京劇舞臺從業者,我慣于在鑼鼓點與皮黃腔中捕捉歷史的回響。”云南省京劇院的范奚文在觀摩音樂會后表示,“而中央歌劇院這場《時光里的歌》合唱專場音樂會,卻以全然陌生的藝術語匯,將我拽入一條由和聲編織的時光長河——它既非西皮二黃的頓挫,亦非程式化的身段,而是以復調織體、聲部疊涌與集體共鳴重構了‘經典’的生命力,令我窺見了聲音藝術的另一種遼闊。”
在新疆藝術劇院話劇團的孫樂看來,這場音樂會是流行音樂與合唱藝術的跨時代共鳴:“作曲家金巍、陳一新在編配中,既保留原曲的旋律骨架,又通過三度、六度音程的協和性疊加(如《追光者》的柔情和聲),或八度終止式的磅礴收束(如《九兒》的混聲高潮),賦予流行音樂交響化的層次感。”
學員紛紛表示,此次音樂研學活動不僅是一場震撼心靈的視聽盛宴,更是一次專業視野的開拓與藝術認知的升華。“中央歌劇院的‘時光里的歌’合唱專場音樂會是一場值得回味的音樂盛宴。最后‘安可’的時候,全場氣氛直接被推向高潮,大家都沉浸其中,意猶未盡!”天津市兒童藝術劇團的路柳青表示。
在中央歌劇院合唱團的創新演繹下,大家一致認為,這種“理論教學+實地觀摩+專業研討”的培養模式,通過藝術實踐與專業思考的深度結合,極大提升了培訓的實效性與啟發性,為藝術管理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課堂。
正如延邊歌舞團的初曉坤所說,音樂會始終在探索合唱藝術的邊界。但最動人的,仍是這些從獨唱蛻變為合唱的作品所完成的藝術躍遷——它們不再是某個人的聲音標本,而是成為能讓每個聽者在和聲中找到自己的情感錨點。當最后一個音符消散在書架間,那些曾在耳機里循環的旋律,已在音樂廳里長成一片森林,每個聽眾都能在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樹蔭。
(攝影:趙業洋)
責編:趙駿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