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空制造業雙雄波音(Boeing)與空中客車(Airbus)的月度競賽結果于近期出爐。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25年6月,空客憑借巴黎航展的強勁勢頭,斬獲了203架新飛機訂單,顯著領先于其美國競爭對手波音。同期,波音獲得了116架新訂單。然而,在訂單數字的起伏背后,波音的生產節奏正因近期發生的印度航空重大空難而面臨新的壓力,而雙方在實際飛機交付量上的差距則遠小于訂單數量。
訂單競賽的“航展效應”
6月份的訂單數據對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兩年一度的巴黎航展的影響。歐洲巨頭空客采取了“蓄力待發”的策略,將5月份的訂單延遲到航展期間一并宣布,從而在6月份錄得了203架的亮眼成績。相比之下,波音的116架新訂單(包括54架737 MAX、32架787-10和30架787-9)雖然表現穩健,但較其在5月份創下公司史上第六佳績的303架訂單相比,出現了明顯回落。截至6月底,波音仍手握6,590架飛機的儲備訂單。
從2025年上半年的整體情況看,波音已報告了668架新訂單,其中包括343架737系列、242架787系列和83架777系列飛機。
生產與交付的現實考驗
如果說訂單數反映了未來的市場信心,那么交付量則代表了制造商當前的實際生產能力和營收狀況。在這一更能體現運營實力的指標上,兩家公司的競爭則顯得更為膠著。
2025年6月,波音向客戶交付了60架新飛機,其中大部分為737 MAX型號,另有少量的777F、787-10、787-9和767-2C飛機。空客同期的交付量為63架,僅比波音多出3架。與5月份的數據相比,兩家公司的交付節奏均有所加快(5月波音交付45架,空客交付51架)。
從年初至今的總交付量來看,空客以306架的成績略微領先于波音的280架。這表明盡管在訂單宣傳上存在策略差異,但在將飛機從生產線交付到客戶手中的核心環節,雙方的競爭依然激烈且勢均力敵。
空難陰影下的生產挑戰
然而,在這些數據的背后,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正對波音的運營產生影響。報道明確指出,在6月12日印度航空一架波音787客機發生重大空難后,波音的整體生產活動已有所放緩。該起事故造成機上242名乘客中的241人以及地面19人遇難,另有至少60名地面人員受傷。
通常情況下,發生重大空難后,飛機制造商會立即面臨來自監管機構、客戶乃至公眾的巨大審視壓力。為了確保產品安全,制造商往往會主動或在監管機構的要求下,放緩生產節奏,對生產流程、質量控制和供應鏈環節進行全面、細致的復查。這雖然會在短期內影響交付量和財務表現,但對于重建市場信任、確保長期安全至關重要。因此,此次生產放緩,可以視為波音在應對最新安全危機時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結語:雙雄對決的下半場,安全與信任是基石
綜上所述,2025年6月的航空市場呈現出一幅復雜的圖景。空客憑借巴黎航展的舞臺效應,在訂單上拔得頭籌,而波音則在努力維持交付節奏的同時,不得不應對新一輪安全危機帶來的生產挑戰。月度的訂單起伏固然引人注目,但航空制造業的競爭終究是一場馬拉松。對于波音而言,當前的首要任務不僅是追趕訂單數量,更是要以無可辯駁的行動向世界證明其產品的安全性。在雙雄對決的下半場,誰能更穩定地交付安全可靠的飛機,誰能贏得客戶與公眾的持久信任,誰才能最終在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