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探尋新時代農村發展路徑,7 月 3 日,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姑孰新韻,振興有我” 社會實踐團隊赴馬鞍山市當涂縣松塘村開展調研,聚焦非遺文化傳承與現代產業發展,以多元視角記錄鄉村振興實踐,探尋古村在新時代的發展密碼。
非遺探秘行:古韻新聲傳薪火,技藝交融嘆匠心
松塘村坐落于當涂縣姑孰鎮中部,距縣城 6 公里,1.8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著 11 個自然村。松塘村屬于古崧澤文化,文化底蘊豐富,宋代起源的采茶燈經第三代傳承人陶信海四年打磨,于2014年獲評“馬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陶信海耗時 4 年整理 28 款唱本,將傳統劇目融入鄉村振興題材,帶領少兒學員在春節、元宵等節慶期間巡回演出。實踐團成員們參觀了松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中的手藝人工作室,踏入工作室,仿佛穿越時空,踏入了一個充滿傳統韻味的世界,成員們的目光瞬間被采茶燈的戲服與道具所吸引。那色彩斑斕的戲服,針腳細密,繡工精美,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手藝人的精湛技藝;而采茶燈的道具馬兒更是栩栩如生,靈動的眼睛、飄逸的鬃毛,仿佛下一秒就要奔騰而出,其生動可愛的模樣引得成員們紛紛駐足欣賞、拍照留念。
除采茶燈外,當涂剪紙也被列為了當涂縣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隊員方鈞杭興奮地拿出陶信海老人新作的毛主席詩詞剪紙向實踐團成員們展示。只見那一張張紅紙在陶老的巧手下,化作了靈動的線條與精美的圖案,毛主席詩詞中的豪邁氣概與壯志豪情躍然紙上。方鈞杭一邊展示,一邊與隊員們熱烈地討論交流關于剪紙的一些知識,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在交流中不斷加深對剪紙藝術的理解和認識。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參觀中欣賞并交流當涂剪紙作品。農芯愉 供圖
松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文化志愿服務隊隊長張林燕向團隊成員們介紹,松塘村在開發和傳承鄉村本土文化資源方面可謂獨具匠心、多管齊下。為了給村民們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文化的平臺,村里大力建設鄉村大舞臺,讓采茶燈表演、傳統戲曲演唱等精彩節目有了固定的“家”,每逢節假日,大舞臺上總是熱鬧非凡,吸引著眾多村民和游客前來觀看;同時,積極發展老年大學,開設了書法、繪畫、剪紙等豐富多彩的課程,讓老年人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傳承中發揮余熱;還開辦了暑期輔導班,邀請非遺傳承人、文化志愿者為孩子們授課,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通過這些舉措,松塘村不斷擴張文化設施和陣地建設,讓鄉村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與村干部進行面對面訪談。楊心蕊 供圖
綠色產業行:科技賦能花滿徑,鄉村振興共耕耘
實踐團隊派出三位代表走進花卉大棚,近距離感受現代農業的魅力。大棚內,各色花卉爭奇斗艷,從嬌艷欲滴的玫瑰到清新脫俗的百合,從絢麗多彩的蝴蝶蘭到優雅高貴的郁金香,每一株花卉都生長得生機勃勃。先進的智能溫控系統、精準的灌溉設備以及科學的種植管理,讓花卉在四季都能保持最佳生長狀態,展現出現代農業科技的強大力量。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實地觀察花卉養殖情況。農芯愉 供圖
與此同時,實踐團隊還同步開展了“土地流轉效益”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馬鞍山市廣美園藝有限公司的帶動下,松塘村的村民們紛紛將土地流轉給公司。村民們不僅獲得了穩定的土地租金收入,還能在家門口的大棚里找到工作。在這里,他們一邊學習花卉種植技術,一邊通過辛勤勞動實現增收致富。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收入很不穩定。現在把土地流轉出去,每年有固定的租金,還能在大棚里打工,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番。”一位村民興奮地說道。曾經以傳統農業為主的松塘村,如今因花卉產業走上了“花樣致富路”。花卉大棚不僅為村莊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更為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花卉大棚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推動著松塘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松塘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合照。農芯愉 供圖
通過實地走訪與創意策劃,團隊深刻感受到:當智能大棚的科技光與剪紙工坊的彩紙輝映,當采茶燈的旋律與文旅規劃的藍圖交織,松塘村正以“安居樂業”為底色、“青春返鄉”為希望、“非遺產業”為雙翼,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篇章。[文/李曉慧 攝/農芯愉 楊心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