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紅河谷》劇照 張靜攝
7月11日晚,由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大型秦腔劇目《紅河谷》在陜西大劇院首演。該劇將經典電影《紅河谷》搬上秦腔舞臺,以高亢激越的秦聲秦韻,藝術地再現了1904年西藏江孜軍民攜手抗擊英軍入侵的悲壯歷史,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秦腔《紅河谷》大膽突破傳統地域題材的限制,聚焦“江孜保衛戰”這一藏漢兒女共同抵御外侮的歷史篇章。編劇王宏表示,戲曲不應局限于本土故事,那些能夠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題材,值得所有劇種去演繹。
在改編過程中,創作團隊對原電影故事進行了戲曲化提煉,以藏族貴族少女丹珠(李梅 飾)為核心,遵循戲曲“一人一事”的傳統,突出其“敢愛敢恨、舍身取義”的形象。劇中保留了丹珠、洛桑與漢族女子雪兒的情感線索,將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交織在一起。導演黃定山運用“雙主線交織+三重時空”的舞臺結構,融合戲曲寫意美學與電影史詩感,在戰爭場面、亡靈回溯及雪山圣湖意象等時空自由切換,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從今年5月建組到首演,劇組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投入創作。出品人兼主演、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身兼數職,統籌全局、培養新人,深入鉆研角色,錘煉唱腔和表演。音樂創作以秦腔為骨架,融入西藏民族音樂、陜北民歌和西洋交響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聽覺體驗,讓秦腔的豪邁與藏地韻味在舞臺上和諧共鳴。
首演現場,秦腔特有的慷慨激昂將藏漢軍民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悲壯史詩演繹得動人心魄。演出結束后,觀眾反響熱烈。許多觀眾表示,該劇不僅展現了秦腔藝術的魅力,更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團結奮斗、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內核。有觀眾贊嘆其“豪邁激昂與歷史厚重完美融合”,感受到了先輩的熱血擔當。
電影《紅河谷》的編劇、導演馮小寧對此次改編給予了大力支持,并鼓勵劇組充分展示秦腔魅力,創作舞臺精品。李梅強調,該劇的創作既是為古老秦腔拓展題材邊界、注入創新活力,又是以傳統藝術形式承載民族記憶,弘揚愛國主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秦腔《紅河谷》的成功首演,是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在“守正創新”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藝術實踐,為傳統戲曲如何講述宏大民族歷史題材提供了新思路。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趙梓希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孫 夢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