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武學峰之前,我們做了很多準備工作,試圖去了解武學峰。但互聯網上很少有他的信息,僅在中國烹飪協會的官方網站里“國家名廚”部分有他的介紹,他的個人抖音賬號里基本上是做菜的視頻。在豫菜大師陳進長的抖音賬號里,有一期關于武學峰的視頻,網友紛紛評價“這個人面相就很實在,看上去就能處”……
見到本人之后,賓主雙方海闊天空地聊了兩個多小時,聊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再結合他人的一些評價,我們感覺武學峰這個人很“真”:對人真,對事兒真。
01
他一直忘不了種田犁地的那段時光
聊天中,武學峰多次提到自己剛走出校園干農活的那段時間。
武學峰家里有六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1995年初中沒上完就輟學回家務農了。大哥身體不好、二哥在外打工,家里的種種特殊情況,讓他成為家里的頭號勞力。雖然務農時間不到一年,未能掌握播種小麥的技巧,但在其他農活上,他很快就成了行家里手。第一年開拖拉機犁地,就比老師傅犁得深犁得好,甚至能一邊吃午飯一邊犁地,拖拉機照樣走直線。
種田犁地的那段時光,在武學峰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也許在這個時候,就奠定了他的秉性:凡事愛琢磨,非要把事做透不可。
他想掙錢,想改善家庭處境。當初的信息比較閉塞,他能想到的就是去飯店打工。說走就走,1996年就外出闖蕩到各個飯店打工。從前廳服務員干起。2000年左右,他覺得服務員沒前途,“連接觸女孩的機會都沒有。”有趣的是,前廳這段經歷對他的創業有了很大幫助,還認識了現在的妻子。
他還是想學飯店的核心技術——廚師。毅然動身,2002年開始,聽說哪個飯店好,他就跑去打工,主要是學習,學會了就換下一家,基本上跑遍了山西、河北和山東,一年換了十幾個地方。打工、包飯店,啥都干過。
直到2007年,因為孩子上學,他才回到了老家登封。為了精進廚藝,2008年他又出去“學”了。
到了2009年,他創立武記餐飲,開始真正的創業。此時的他,還僅僅是為了快速掙錢改善生活,選擇了低成本的串串香。他回憶起來,覺得這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兩年,在身邊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他扛了過來。選擇捷徑時,就會掉坑。現在他再也不相信什么捷徑。
2011年7月,武學峰開始做湘菜“阿峰家湖南大碗菜”,半年都是不溫不火的。可能是第一家湘菜,登封市場的反饋并不積極,后來他認為是市場接受新事
物需要一個過程。他多次給員工承諾,如果一天能賣到4000塊錢,就帶大家去KTV。沒想到,2012年大年初六第一天開門,就賣到了6000多。正月十五,甚至賣到了8000-9000,井水都被用完了,房東說這么多年都沒遇見過。只好把鄰居家的井水也接過來,才保證了門店的正常運營。
“阿峰家湖南大碗菜”,是登封第一家湘菜
這個時候的武學峰,最怕的是去店里。去店里,他做的只有兩件事:喝酒、免單。來的都是熟客,見面了非要他喝幾杯。他高興了,就各種免單。2012年,他買了第一輛車,這時他還沒買房子。買車第一年,他就開了8萬公里。聽說哪家菜好,馬上開車出發。
武學峰說了自己做湘菜的訣竅:鍋氣。爆炒時間超過2分鐘的菜品,堅決下架,基本上都在1.5分鐘以內。這道看似嚴苛的規定,成為顧客口口相傳的“阿峰哥湖南大碗菜”的招牌特色。2023年,湘菜泰斗、國寶級湘菜大師王墨泉來到武記餐飲旗下多個門店,就餐后給予了高度評價。武學峰說,自己名字中的這個“學”是一輩子的,啥都能學個八九成。年輕時候學唱劉德華、張學友的歌,朋友們都說能以假亂真了。
開“紅色年代·得勁湘菜”時,武學峰無意間應用了定位理論
2014年,在顧客、朋友的勸說和鼓勵下,他又開了第二家店,還是做湘菜,叫“紅色年代·得勁湘菜”,比第一家店全面升級。這兩家店的區別,老店以快餐為主,新店更多的是以聚會為主。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定位理論,已經開始應用了。
到了今天,盡管已經成為5個店的老板,武學峰還是聽說哪家菜好,馬上開車出發。換了8輛車,開了200多萬公里。“我喜歡開車,一個人開1000公里也沒問題。特別是一個人開車的時候,能琢磨事兒,能把事兒想透。”
把事兒想透,做透。從他干農活那一天開始,大概已經形成習慣了。
02
逆勢而上,連開三店
2020年春節,武學峰的第三家店,投資700萬的“豫豐匯·河南名菜樓”各項開業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碰上了疫情。外人不知道的是,當時武學峰只有50多萬現金,大部分資金都是借來的,至今他仍非常感謝在困難時幫助他的朋友們。
豫豐匯的起步非常坎坷
怎么辦?大年初二,不顧家人的反對,武學峰就帶領員工把倉庫里的食材拿出來低價出售,賣不完就讓員工帶回家。沒賣多久,就被叫停,因為疫情期間嚴禁聚集。倉庫里上千斤食材不能浪費啊,他馬上帶管理層親手做了800份盒飯,無償捐獻給各個路口的卡點。有人說他傻。確實,開這個店他就借了幾百萬的高息。沒開業,就捐出去一大部分。大年三十,他以14元/個的高價買了一批口罩發給員工,他的想法很樸素:放假回家,最起碼得有個口罩防護一下啊。在這個封控期間,他一天到晚地刷手機想辦法。回憶這段往事時,武學峰數次哽咽,太難熬了。2020年7月17日,“豫豐匯·河南名菜樓”開業,賓客如云,據武學峰回憶:“省內餐飲業數得著的人都來了,大概是全省都數得著的開業典禮。”這個定位于商務宴請的門店,也是武學峰的驕傲,他的恩師陳進長也時不時來檢查一下作業。
豫菜泰斗陳進長時不時要檢查一下武學峰的作業
時間來到了2021年,武學峰為弟弟在老家鎮上開出一家“石道鮮牛莊”。
弟弟和武學峰一塊干了十年,是他離不開的左膀右臂,也是一個黨員。當年,地方政府搞了一個“雁歸計劃”,邀請優秀的務工黨員回鄉,帶領故鄉發展。
于是武學峰協助弟弟,在當地鎮上開了個“石道鮮牛莊”,用當地潁河源的水,燉當地特產的石道牛肉,生意做得風風火火。這個時候,他已經熟練地應用定位理論了,“石道鮮牛莊”客單價20多塊錢,就是個家常便飯、朋友聚會的去處。
轉眼到了2024年,經過三年潛心研發,武學峰開出第五家店“嵩山民俗菜”。
2024年,餐飲業的形勢已經不太樂觀了。但他還是挑戰了自己。這年春節,他做了不少調研,發現這個地方的居民消費水平不錯,就是3公里以內沒有像樣的飯店。說干就干,五四青年節這天就開工了。這家“嵩山民俗菜”定位于家庭聚會,客單價60-80元,共投資500萬元。他動了不少心思。在地下車庫出入口設置了扶梯,客人下車后直接從扶梯至二樓進店,司機停好車后再由地下車庫的電梯進店。店門口還養著了幾只孔雀,綠孔雀、白孔雀、灰孔雀都有,看上去非常喜慶。除了豫菜經典紅燒黃河鯉魚等菜品之外,嵩山民俗菜還推出了河南獨一份的嵩山烤大鵝、醬炒石道鮮牛肉、盧店燴羊肉等登封特色菜。當年9月25日試營業,本來想著能賣個3萬多。試營業當天結束后盤點,收入超過6萬元,這個店在登封一炮打響。
2024年,逆勢開出“嵩山民俗菜”
筆者問武學峰為什么敢逆流而上連開三店,他說了四點原因。一是他想把事情做透。從他下地干活開拖拉機犁地開始,他就是這樣一個人,非要把事情做透,不管學啥都要學個八九分。他覺得疫情不可能永遠持續,一定會結束,一定有顧客要吃飯。二是他放不下這么多員工,不少員工跟著他干了十幾年,人往高處走,總要給優秀員工更好的平臺。三是自己學了不少東西,不拿出來呈現給顧客,心里不舒服。四是他對門店有信心,即便是疫情期間,只要開門,生意就火得很,他有信心。在外人看來,他連開三店是不計后果,很多人都不理解。但可能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很多事情都想得比較透了。
武學峰還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在未來2~5年再成立兩個品牌,一個主營登封名吃炒刀削面,一個主營登封名吃燴羊肉。他有信心把這兩個品牌都做起來,“登封每年的游客有3000多萬,各個武校的學生都8萬多。”
03
在事兒上,他很較真
在武記餐飲旗下的門店里,用的全都是潁河源的天然水。“我對食材這一塊比較重視,我比較擅長的也就是挑選食材。”說到這兒,武學峰就不謙虛了。登封芥絲、石道牛肉、嵩山大鵝、嵩山黃精……娓娓道來,如數家珍。筆者嘗了嘗店里的饅頭,確實不錯,筋道扎實,有一股濃郁的麥香味。“長沙那個朋友,讓我給他寄了好幾次。”武學峰很驕傲。
剛開始做湖南大碗菜時,武學峰就對食材和鍋氣要求得很嚴格:“肉炒肉要用五花肉和后腿肉,千萬不能亂用。爆炒時間超過兩分鐘的菜品一律下架。”不自覺的“產品主義”讓他的湖南大碗菜很受年輕人的歡迎。
到了“豫豐匯·河南名菜樓”,則是對標魯班張。他很崇敬魯班張的創始人張書安,認為張書安的胸懷、格局帶給他很大影響。對恩師陳進長的成名菜品“紅燒黃河大鯉魚”,他也改進為升級版。他的傳承菜品是“豫府扒三樣”,充分繼承了豫菜的精髓:扒菜不勾芡,功到自然黏。這道菜非常考驗廚師的功夫,對食材尤其是魚肚的泡發很講究時間和溫度;而且不允許勾芡,使用高湯制作,達到“自然黏”的效果。這家店還引進了豫劇演出,由著名青年豫劇演員李曉晶擔綱,給顧客創造沉浸式的河南文化體驗。
傳承陳進長大師的拿手菜品:豫府扒三樣
嵩山民俗菜,也有很多細節做得不錯。顧客上電梯時,迎面而來的就是一株遒勁蒼郁的迎客松。玄關處同其他商家供奉的武財神關羽不同,嵩山民俗菜供的是笑瞇瞇的文財神。“我姓武,這樣就‘文武雙全’形成互補了,但主要還是顧客看著舒服。”武學峰解釋道。玄關處還有一桿“全國第一秤”,不經意間暗示了買賣公平。店內的餐具、筷子、紙巾,都有“嵩山民俗菜”的LOGO。僅僅洗手間的洗漱用品就提供了13種,武學峰相信“一個洗手間都不重視的飯店,他們家的經營管理肯定不好。”
嵩山民俗菜的招牌菜:嵩山烤大鵝
武學峰在店里最關注的是廚房,其他部門有點埋怨他。他哈哈一笑:我是廚師出身,最了解廚房。財務、運營、經營啥的我都不是特別精通,還是你們這些專業人士來干比較好。
有了自己的抖音號之后,他也是只講產品,講菜品,講店面,他給運營的小伙子說得很清楚:“我堅決不做網紅,我是來做事的,要講就講咱的產品。”
04
做人,他很真
“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
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但做得到的人不多。武學峰覺得他也沒有100%做到,還是盡力去做。
2012至2016那幾年,他不敢去店里。去的話,就要做兩件事:喝酒和免單。中午一斤,晚上八兩,順口就把朋友的單免了。跟他相熟的顧客又特別多,看見非常親熱非要喝兩口,根本擋不住。他總覺得幫助他的人不少,別的不說起碼要對得起朋友。后來武學峰意識到,這種隨性的免單雖然體現了情誼,但對門店經營并非長久之計。他開始尋找更規范的方式回饋顧客,在經營、運營等事務上放手給專業人士。
從湘菜大師王墨泉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他開第二家湘菜館,也是顧客和朋友的建議。人家跟他埋怨:“你這生意太好了,我們老是排隊,你咋不多開幾家?”2014年他就選擇在市區最南邊的石淙路開了一家“阿峰哥老長沙下飯菜”,把老店升級為“紅色年代·得勁湘菜”。當時很多人認為這個選址有問題,他依然故我:登封才多大地方,騎著電動車就過來了,菜好吃就行。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
2016年,他拜師豫菜泰斗陳進長。經常開著車跟著老師到處參觀學習,一是為了學習,二是為了躲避應酬。他感慨不已:“以前自己的眼光就在門店之外100米,跟著老師算是見了不少高人、不少好東西。”他的眼界、格局、認知也
在不斷提高,每天都會在朋友圈分享各種“心靈雞湯”。也是這幾年,在他心里埋下了做豫菜的種子。陳大師也非常器重他,把價格最貴、最能體現河南菜手藝的“豫府扒三樣”傳給了他,有些菜品還給他開了小灶,甚至倆人用的抖音運營平臺都是同一家——陳大師的孫子。提起陳大師,武學峰一口一個“恩師”,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恩師面前,永遠謙卑得像個小學生
對員工,他毫不吝嗇:“外面能給多少,我就給多少。”不僅如此,他還給員工創造平臺,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有些員工跟了他十幾年,即使疫情期間連續五個月發不出工資,也沒有離職。他在事兒上較真,不但菜品品質有了保證,也培養出了不少能夠獨當一面的管理層。
2023年,武學峰當選為首屆登封市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會長,責任更重大了,也逼著他想得更多。
2024年,武學峰舉行了收徒儀式。在儀式上,武學峰表示:“首先,做事先做人。先把人做好,廚師的職業道德很重要;第二,提高他們的廚藝水平;第三,不斷組織交流活動,讓他們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讓陳派武家兵在廚藝提升的同時,更要把陳派發揚光大,也是為傳承下一代的廚師做出榜樣。”在他看來,做人永遠是第一位的。
武學峰認為:做人永遠是第一位的
在言談舉止中,感覺武學峰對人很“真”。“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這句話,他說了幾遍。提起自己身邊的人和朋友,他說的只有感謝。他說,從開始創業到今天,每個關鍵節點總有人來幫助他。名字沒法一一點出來,太多了,根本感謝不過來。
有句話說得很好,先成為別人的貴人,你才會有貴人相助。在不經意間,武學峰用自己的人品和產品,成為很多人的貴人。
關于未來:他想了很多,一直在“學”
學,大概是武學峰的本能。
初中沒上完,就輟學務農,傳統的學業提早結束。但他一直在學:學種地、學廚、學唱歌、學開車、學創業、學經營……任何事,只要他想干,就一定要學個八九成。
為了學習,他加入了共進塾這個全國餐飲人的大平臺。為了學,他參加了鄭州大學工商管理總裁班的學習:“剛開始還跟不上,后來認知提高了就好了。”還被老師安排當了班長。老師如此評價:武學峰這個人很把事兒當事兒,他輕易不接,接了就會想方設法干好。
他喜歡獨自開車。從江蘇常州到河南登封,800多公里,他一個人開著車就回來了。而且他特別喜歡一個人開車:不用在聊天時迎合別人,可以多想想事兒,可以把事兒想透。
有人問他,為啥5個店要用5個品牌。他想得很清楚:登封市場支持不了單品牌,更適合多品牌。何況這5個品牌的定位是有差異的,如果再做第6個、第7個品類,估計就是第6個、第7個品牌了。
要學,就學會。要做,就做透
從初中肄業,到鄭大讀書,他一直在學。
從前廳,到廚師,到河南烹飪大師,再到成為中國烹飪大師,他一直在學。
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他一直在學。
他一直忘不了下田犁地的那段時光,大概是奠定了他“學”的方法和邏輯。
學,早已經成為他的本能。
這種成為本能的“學”,正是他“對事兒真”的源動力——不斷琢磨,把事兒做透;也是他“對人真”的底色——始終真誠,始終感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