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就是助力萬家燈火。
筆者過去對于這句話只得其意,不知其形,直到6月底的志丹之行。源頭系2025年初省市場監管局與陜西農信合作的“秦增信”項目,主要用于解決“小個專”經營主體的融資難題。
距離項目開始試點3個月后,我們乘車前往試點之一的“陜北小城”志丹縣,該縣常住人口不過15.3萬,僅是西安人口的1%。雖說是座山中小城,志丹縣的道路運輸卻極為繁忙,路上不少重卡通過,下高速口同樣可以看到成排的重卡停留。
打聽后才得知志丹屬于延長石油的重要油氣產區,因此有近萬名延長員工在工廠工作,他們日常的消費需求為這座小城帶來不少活力,直觀的展現就是街道兩旁眾多的街邊小店,官方統計的數量是有2000余家中小微經營主體(持有營業執照),我們的記錄就從這里開始。
01
返鄉置業:夫妻店的故事
2023年,曹榮、谷霞(化名)夫婦決定結束打工生涯。
過去的18年間,作為家中頂梁柱的曹榮是一名貨車司機,辛苦是自然的,更重要的是長期的加班、久坐,讓身體落下了腰痛病根。步入中年后腰痛愈發嚴重。
2023年曹榮身體最終還是不堪重負,不得不休假半年,專心在家養傷,這次傷病成為夫婦倆認真思考未來的契機。
現實的壓力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兩個兒子都逐漸步入高中的學業關鍵期,需要家長更多關注和引導,而且孩子從小就一直留守,夫婦倆深感需要彌補缺失的陪伴;二是他們意識到在外打工很難攢下足夠的積蓄,兩個兒子未來上大學、買房的開銷會更大。
深思熟慮后,夫妻倆決定返鄉置業自己做“小老板”,做出兩個安排:先是買輛卡車,讓丈夫曹榮依然干最擅長的事,之后再給妻子谷霞開一家面皮店,賺的錢可以補貼日常家用。
之后啟動資金成了關鍵問題,以夫妻倆樸實的想法,唯一的途徑就是向親戚借錢。賣了不少面子后,他們湊齊了20萬購車款和6萬元開店資金。
因為人厚道,夫妻倆的生意都不錯,經常從早7點忙到晚11點,雖然忙碌,收入卻比打工時更可觀。
然而,開店不久他們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題:還債。
情況很巧合,當時借錢的親戚自己家里出現的問題,急需4萬元周轉,但夫妻倆已經將錢交給房東,門店剛營業同樣沒有足夠現金。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這筆錢夫妻倆甚至一度考慮要不要重新將面皮店賣出去,直到陜西農信志丹聯社的工作人員進入門店。
當時為確保“秦增信”能夠精準賦能每個工商戶,陜西農信志丹聯社同轄區的市場監管部門挨家挨戶對在冊個體工商戶進行政策宣講與授信。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夫妻倆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錄入信息,兩人共獲得6萬元授信額度。授信完成第三天,他們便找到工作人員辦理貸款,解了燃眉之急。
“那天他們(陜西農信志丹聯社工作人員)一直教我用手機操作,大概就是三四分鐘吧,錢就到賬上了。說實話要不是因為這筆錢,我們小店說不定就已經關了,那時已經借遍了親戚,沒法再張口了”。谷霞接著說:“現在憑借這家店,我一個人基本就能覆蓋家里的日常開銷和娃娃的學費。”
曹榮夫妻的故事在志丹并不是個例,他們旁邊的香菇面館同樣是家夫妻店,2023年返鄉創業時依靠網貸進行維持,利率在9%左右,使用“秦增信”能極大地降低他們的資金成本;新開門的理發店因為房屋續租,僅需4萬元進行周轉,秦增信同樣幫了大忙……
相較動不動千萬、百萬級別的資金體量,這些幾萬、十幾萬的貸款數額或許顯得“微不足道”,但對于扎根街頭巷尾、維系一家生計的小店來說,這筆錢的分量卻重若千鈞。
02
“喚醒”數據:深度下沉
“秦增信”精準滴灌的正是這些傳統金融體系難以完全覆蓋的“毛細血管”。
曹榮夫妻們返鄉置業過程遇到的坎坷,體現過去“小個專”融資主要面臨兩個困境:一是融資途徑大多屬于個人貸款,額度低,資金成本高;二是大多數放貸必須線下進行,不適應“小個專”靈活經營的特點。
為解決上述痛點,2024年10月省市場監管局發布《陜西省個體工商戶分型標準及判定條件(試行)》,文件便是依據登記注冊、信用監管、稅務、社保等數據,對個體工商戶進行分類,作為后續精準賦能打好基礎。
12月省市場監管局與陜西農信簽訂的《深化政銀合作 服務企業發展 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共同打造“秦增信”平臺,推出“秦增信”數字普惠貸款產品,意在破解“小個專”融資難題。
該平臺基于“秦V貸”小微數字普惠貸款體系,深度融合市場監管部門數據,從歸集數據中篩選5個數據主題、10個數據維度、298個數據指標項。
再通過聯合建模的方式,開發出“市監局個體工商戶評級分類模型+陜西農信個體工商戶評級授信模型”雙向融合的信用風險評估模型,并以模型為基礎創新推出“秦V貸·秦增信”數字普惠貸款產品。
產品具備“線上+線下”雙模式,純線上額度最高20萬元,線上線下一體化額度最高200萬元,實現對“小個專”的多層次、差異化服務。
2025年3月,“秦增信”在志丹、金臺區等15個縣區率先開啟試點工作,目前,全省試點地區共授信36938戶、金額16.05億元,用信8486戶,金額4.97億元。
其中我們更愿意關注“首貸數據”這一維度。主要原因是“小個專”主體基本對應街邊的面館、理發店、煙酒副食小店等。小店經營者基于傳統觀念對于“信貸”持有保守態度,因此推廣工作并不容易。
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注意到秦增信的首貸用戶占比已經達到19.5%,志丹縣首貸比例則是提升至34.13%,意味著其正在觸達此前金融服務的盲區,標志著普惠金融在縣域的深度下沉,這也是逐戶走訪建檔真正的意義所在。
深度下沉的另一鮮明特征是對“城鎮主體”的覆蓋。
同樣是以志丹縣為例,18個分布網點中共有10個屬于城鎮基層網點,其中分布1503個“小個專”主體,占總體的28.33%。為確保秦增信能真正惠及小微主體,陜西農信志丹聯社將其作為重點對象一一走訪,目前已經完成走訪915戶實際運營主體,走訪率達到60.88%,其中共完成授信217戶,用信27戶。
03
民營經濟:兩年六千億
在省委省政府提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近些年陜西農信通過堅持支農支小經營定位、深化增戶擴面服務模式、持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等舉措,有力支持陜西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做優”。
最為直觀的數據是2023年—2025年6月末,民營經濟領域累計投放貸款6914.38億元,提前并且超額完成陜西農信于2023年定下的“三年五千億”目標,進展如此迅速,與陜西農信的系統性布局密不可分。
一是錨定省級重點產業鏈,服務地方經濟大局。
這部分主要是圍繞省級重點產業鏈,先后打造“鈦金貸”“畜牧貸”“茶葉貸”“惠民果業貸”等30余款產業鏈等專屬產品,實現定向賦能,已經累計向重點產業鏈名單企業投放貸款251.30億元。
此外作為陜西“一鏈一行”的重要參與者,陜西農信已成為7條產業鏈主辦行和3條產業鏈主要參與行,當年向“34+8+8”重點產業鏈核心企業及上下游中小企業發放貸款721.72億元。
二是緊扣地方特色產業,全力服務縣域經濟。
2023年“3+X”農業特色產業工程和“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規劃發布后,陜西農信進一步編印《陜西農信縣域經濟調研匯編》,并逐縣(區)制定“一縣一策”和“一縣一業”農業特色產業金融服務方案。
例如陜西農信的富平聯社“富羊貸”、興平聯社的“辣椒貸”、合陽聯社“洽魚貸”等產品,(詳見:《》)均為地方特色信貸產品,助力地方特色產業發展。
三是推動“全域科創”,打造科技金融服務新模式。
當大多數金融機構將目光聚焦于西安時,陜西農信則重點關注“西安之外的全域科創”,此前已經完成對陜西9市的全覆蓋。截至2025年6月末,陜西農信支持高新技術及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267戶,貸款余額158.74億元。支持“秦科貸”高新技術企業818戶,貸款余額105.13億元;支持“秦科貸”擬上市培育企業33戶,貸款余額11.28億元。
高效助推民營經濟成長的同時,陜西農信保持了兩大初心:
定位精準,服務小微: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民營企業貸款余額3377.90億元,較年初增加209.09億元。當年累計發放貸款1614.56億元,累放同比多增177.93億元。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類貸款90.47%;當年累計新發放民營企業貸款占企業類貸款比例為95.42%。
規模攀升,力度不減:2020年開始,陜西每年民營經濟貸款始終保持增長態勢,特別是在“三年五千億”目標提出的首年(2023年),金額就達到2654.9億。最新的數據顯示,在今年前6個月,陜西農信就已經累計發放1614.56億民營經濟貸款。
行文至此,基于中國民營經濟貢獻5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我們認為:陜西農信的6914.38億金融“活水”的支持,不但是踐行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實踐,更是托舉起了千家萬戶的生計與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