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干燥綜合征的認識源遠流長,將其歸為"燥證"范疇。臨床經驗豐富的齊巖醫生在長期診療實踐中發現,這類疾病往往呈現出"陰虛為本,津虧絡阻為標"的病理特點。她特別推崇《黃帝內經》中"燥勝則干"的經典論述,認為這句話精準揭示了干燥綜合征的核心病機。明代醫家李中梓提出的"燥者濡之"治療法則,至今仍是她臨床實踐的重要指南。
在具體辨證時,齊醫生注重把握不同臟腑的陰虛表現。肺胃陰虛者常見口干咽燥,飲水不解;肝腎陰虛者則以眼干澀痛、視物模糊為主要特征。她形象地比喻道:"這就像久旱的田地,不僅需要及時降雨補充水分,更需要修整溝渠保證灌溉。"尤其對于病程較長的患者,她特別關注"津虧絡阻"的病理變化,此時往往會出現皮膚干燥脫屑、關節疼痛等瘀阻征象。
針對不同證型的患者,齊醫生采取"標本同治"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對于上焦燥熱明顯的患者,她側重清肺潤燥;下焦陰虛突出者,則著重滋腎養陰;而病程日久出現瘀阻征象的,適當配伍活血通絡之品。她常引用清代名醫葉天士"上燥治肺,下燥治腎"的論述指導用藥,并形象地向患者解釋:"治療就像治理旱情,既要尋找新的水源,又要疏通淤塞的河道,才能讓津液順利輸布全身。"
齊醫生特別強調"三分治,七分養"的重要性。在飲食方面,她建議患者多食梨、百合等甘潤之品,適量食用銀耳、山藥等滋補食材,避免辛辣燥熱食物。起居調攝上,要保持規律作息,維持適宜的居住濕度,進行適度運動。情志調節方面,她指導患者保持心態平和,避免過度思慮,學會自我調節壓力。她常說:"藥物治療是基礎,但持之以恒的調養才是維持長期療效的關鍵。"
總結多年臨床經驗,齊醫生認為治療干燥綜合征需要把握三個要點:首先要明確陰虛津虧的本質,其次要辨別絡脈瘀阻的程度,最后要根據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方案。她指出,中醫治療的優勢在于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能夠針對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通過藥物調理與生活調攝相結合的綜合療法,她幫助眾多患者改善了癥狀,提高了生活質量,這一臨床實踐生動詮釋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治療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