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峽縣拘留所未成年被拘留人教育矯治實踐經驗
西峽縣拘留所秉持“以人為本、教育挽救”工作理念,聚焦未成年人特殊群體,積極探索多元管教模式,構建“內部矯治—社會聯動—成果轉化”閉環體系,努力創造出具有示范價值的教育矯治路徑,為預防矯治青少年違法犯罪提供實踐樣本。
一、構建“三精準”閉環體系,筑牢內部教育矯治防線
(一)精準入所評估,夯實教育矯治根基。西峽縣拘留所針對未成年被拘留人員特點,主動收集“辦案、家庭、學校、社區”四方信息,運用首次談話、專業心理評估、性格特質測評等多維手段,系統摸排生活經歷、家庭環境、違法誘因等關鍵信息,科學劃分“問題少年”“困境少年”“迷茫少年”三大群體,建立“一人一檔”實時跟蹤檔案,形成“分類建檔、個性施策”的入所教育矯治機制。通過專業的心理評估,成功對3名有自傷自殘傾向的問題少年開展心理干預與疏導,實現100%有效干預;通過精準評估,對4名迷茫少年進行了人生的方向指引,切實保障了未成年被拘留人身心健康,顯著提升教育矯治工作質效。
(二)精準在所教育,賦能成長蛻變歷程。在所期間,通過多元舉措助力未成年被拘留人成長蛻變。行為規范培養方面,從細節著手強化日常管理,開展隊列訓練磨煉紀律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組織內務比賽提升生活自理水平。以文明拘室、文明個人和先進典型的表彰,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增強集體榮譽感。知識課堂教育環節,針對未成年成長特點,制定靈活課程表,嚴格落實授課簽到與學習紀律要求,鼓勵學員積極互動,通過課堂學習分享、撰寫心得體會,深化學習成效。文化浸潤塑造階段,開展紅色歌曲傳唱、紅色影視觀看,推動紅色文化傳承,幫助他們理解愛國主義精神,厚植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常態化組織誦讀《三字經》《毛主席詩詞》等經典篇目,以文字韻律與思想內涵為載體,引導未成年被拘留人樹立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
(三)精準出所跟蹤,護航回歸社會之路。實行“出所銜接—持續幫扶”教育閉環,構建出所后的“1+3+N”幫扶機制,以拘留所為牽引,聯合屬地派出所、社區組織、家庭及警校等多方力量,實現從拘留所“短期集中矯治”向社會“長期跟蹤幫扶”的延伸。西峽縣拘留所與西坪派出所未成年人教育基地深化協同聯動,依托基地法治講堂、職業技能培訓、半軍事化管理、集訓巡邏等特色資源,針對未成年被拘人員出所后的關鍵過渡期,在西坪教育基地開展“出所第一課”,并同步建立“一人一策”精準幫扶檔案,啟動“四方幫扶小組”,實時掌握其思想動態與生活狀況,綜合運用法治宣講、心理干預、就業指導等多元化措施,靶向幫助就學、就業等實際難題,助力其順利回歸社會。機制運行以來,已成功組建3個幫扶小組,累計回訪20余次,幫助解決就學、就業等實際問題5件,收到家屬感謝信4封,幫扶舉措獲得社會各界廣泛認可。未成年被拘留人朱某期滿出所當日,拘留所民警便陪同他前往教育基地報名電工技能培訓課程,并協調職業學校辦理復學手續。在后續三個月跟蹤幫扶中,拘留所民警定期回訪,幫助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如今,少年朱某重拾學業信心,以積極向上的姿態融入社會,生動詮釋了“1+3+N”長效機制與基地協作的疊加效應,彰顯了法律關懷的溫度與力量。
二、深耕“五個一”工作模式,搭建社會教育矯治橋梁
(一)一次親情會見,喚醒迷途心靈。搭建常態化親情溝通平臺,優化監護人會見流程,打造溫馨舒適會見環境,邀請未成年被拘留人家屬面對面勸導和親情互動,撥打親情電話等方式,傳遞親情和溫情,從家庭關懷、角色認知、激勵鼓勵、包容關愛等方面配合拘留所開展教育疏導工作,設立“親情寄語”站,由監護人對孩子進行寄語留言。未成年人趙某,因父母離異長期跟隨父親居住,因二次盜竊被送入拘留所。入所時對一切充滿抵觸,在管教民警的耐心勸解下,與父親會見過程中,趙某主動敞開心聲,特別是看到父親眼角的皺紋和疲憊的面容,聽到父親那句“爸永遠等你回家”,瞬間淚如雨下。此后,趙某主動配合管教,他在心得體會中寫道:“我不能再讓父親失望,我要重新開始。”親情紐帶的修復,成為推動他積極改造的核心動力。
(二)一場校園規勸,延續成長希望。西峽縣拘留所與縣教體局建立緊密的“校所聯動”機制,定期開展規勸警示教育活動。南陽職業學院積極響應,先后兩次組織不同專業的學生走進拘留所,為未成年被拘留人帶來別具一格的沉浸式法治教育體驗。活動中,經未成年被拘人員和監護人同意,拘留所組織未成年被拘留人與10余名學生圍坐一起進行趣味十足的互動問答,學生陳某分享了自己身邊因一時沖動觸犯法律而毀掉前程的案例,“犯錯不可怕,只要及時并愿意改正,未來依然充滿希望。”這番發自肺腑的話語如同一束光照進了未成年人的心理,被拘留人員范某深受觸動,主動打開心扉,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并表示一定會珍惜機會,努力改過自新。雙向互動讓前來參觀的學生深刻認識到違法犯罪的嚴重后果,也讓未成年被拘留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期待,為他們的教育矯治注入強大動力。
(三)一輪心理疏導,重塑健康人格。西峽縣拘留所組建專業心理咨詢團隊,為每位未成年被拘留人建立詳細的心理檔案。通過拘留區、功能房及拘室張貼積極向上的字畫文化浸潤,運用沙盤治療、團體輔導等多樣化的心理干預方式,有針對性地化解他們存在的自卑、逆反等心理問題。每周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傳授實用的情緒管理技巧和心理健康知識。曾經性格孤僻、充滿逆反心理的齊某,在接受一系列心理疏導后,逐漸打開心扉。心理咨詢師通過沙盤游戲了解到他內心的孤獨和不安,經過多次一對一輔導和團體活動,齊某變得開朗起來,學會了與他人溝通和合作。
(四)一組社會幫教,凝聚關愛合力。西峽縣拘留所積極聯動縣關工委、共青團等部門,組建幫教團和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常態化開展法律宣講、勵志故事分享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關工委老孫憑借豐富的人生閱歷,用自身經歷激勵孩子們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念。在一次幫教活動中,老孫講述了自己年輕時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實現夢想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未成年被拘留人。其中,吳某在解除拘留后,主動聯系幫教團學習烹飪技能,如今正在努力學習中。
(五)一份志愿關愛,傳遞社會溫暖。在西峽縣公安局政治處的統籌調下,五里橋法庭法官、社會公益組織成員和志愿者走進拘留所,聯合開展“愛心課堂”幫扶活動。法官們通過“法治講堂”,以貼近生活的真實案例剖析、法律條文講解,幫助未成年被拘留人深刻認識違法行為的危害,引導他們樹立法治觀念,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公益團隊發起“點亮未來”行動,幫助被拘留少年實現諸如“想要一套課外書”等微小而溫暖的心愿,有效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融入感;志愿者們開設“愛心課堂”,為未成年被拘留人送來書籍、生活用品等物資。在一次課堂上,志愿者們帶來繪畫工具,與孩子們共同創作,被拘留人薛某展現出極高的繪畫天賦,志愿者們鼓勵他堅持愛好,積極為他聯系專業繪畫老師。如今,薛某在藝術創作中找到了自信和快樂,對未來充滿期待。這場多方聯運的幫扶行動,用法治教育筑牢底線,以人文關懷點亮希望,為迷途少年照亮了回歸正途的道路。
三、拓展“三元化”實施路徑,提升教育矯治綜合質效
(一)“請進來”搭建開放平臺,凝聚社會合力。定期舉辦“拘留所開放日”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記者以及群眾代表走進拘留所,實地參觀未成年人在拘生活情況,全程觀摩教育矯治工作開展過程。通過生動的案例分享和詳實的成果展示,消除社會對拘留所工作的誤解,凝聚起全社會“關愛未成年人”的廣泛共識。在開放日活動中,人大代表們對拘留所的教育矯治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走出去”延伸教育陣地,筑牢法治屏障。組建法治宣講隊,深入學校、社區開展“青春與法同行”主題宣講活動,結合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犯罪根源,普及法律知識,增強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同時,鼓勵發動曾經的問題少年現身說法,以“過來人”的身份向同齡人講述違法犯罪的危害,發揮“教育一個、影響一片”的社會效應。在城區一中的宣講活動中,曾經的未成年被拘留人彭某講述了自己因盜竊而被拘留的經歷和感受,讓在場學生深受觸動,紛紛表示要遵紀守法,珍惜美好生活。
(三)“送關懷”傾注溫暖力量,點燃新生之火。踐行“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理念,自設“愛心基金”,以制度化幫扶機制為未成年被拘留人點亮希望之光。從捐贈衣物、學習用品,到改善飲食營養,每一項舉措都飽含著溫暖與關懷。15歲的王某成長于雙親智障的特殊家庭,初入拘留所時,陌生環境和家庭困境的雙重壓力,總是蜷縮角落、沉默寡言。管教民警主動介入,耐心疏導鼓勵她參與集體活動,同時發起愛心募捐,為其捐贈衣物11件、善款1100元,并購置生活必需品和食品。這些持續關懷化作溫暖力量,在王某解除拘留時,含淚感慨感受到了“警營父母”般的溫暖。西峽縣拘留所創新建立長效關愛機制,通過日常關懷、節日慰問等舉措,先后幫助12名未成年人重拾信心。點滴溫暖不僅驅散了他們的心理陰霾,更喚醒了他們改過自新的勇氣,為順利回歸社會、重新融入生活注入強勁動力。
四、優化“三個三”成果轉化,釋放教育矯治社會效應
(一)實現“三個提升”,構建多維成長新生態
法治意識顯著提升:通過“校所聯動”普法宣講、沉浸式法治教育等活動,未成年人從被動接受法律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法律條文,調查顯示,未成年人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知曉率從62%提升至91%,自我保護與守法意識顯著增強;同時,社會公眾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關注度大幅提高,形成全民普法護苗的良好氛圍。
矯治效果全面提升:依托“五個一”教育機制與個性化幫扶方案,未成年被拘留人的教育轉化率實現質的飛躍。90%的被拘留未成年人在解除拘留后重返校園或順利就業,部分曾輟學的少年重拾學業,考入職業院校;另有9%掌握烹飪、汽修、繪畫等技能的未成年人,憑借一技之長開啟穩定職業生涯,真正實現從迷途到正軌的蛻變。
社會參與度大幅提升:通過整合關工委、學校、公益組織等多方力量,構建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未成年人保護網絡。南陽職業學院、西坪派出所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等單位深度參與,形成“教育—矯治—幫扶”閉環,黨政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共治的格局持續深化。
(二)推動“三個下降”,夯實社會治理壓艙石
校園霸凌類違法犯罪下降:通過系統全面的法治教育、心理教育,這些未成年被拘留人員在回歸校園后,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變化。城區某高中學校領導人喬某反映,自拘留所開展教育矯治工作以來,校園霸凌違法行為逐步下降,他們不僅自身遠離了霸凌行為,還在校園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成為校園反霸凌的宣傳者和倡導者,帶動身邊的同學共同營造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
未成年人犯罪率顯著下降:一系列教育預防措施成效顯著,西峽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數量呈階梯式下降,2024年,西峽縣未成年人涉罪案件同比下降18.29%。盜竊、尋釁滋事等青少年常見違法行為逐步減少,法治教育與行為矯治的前置干預作用充分顯現。
未成年人再犯率顯著下降:針對出所未成年人,拘留所聯合社區、學校和監護人建立“一對一”跟蹤幫扶機制,提供心理疏導、學業輔導及就業指導。通過這些努力,2024年再犯率降至3.2%,許多未成年人出所后能夠遵守法律法規,實現再次違法犯罪率的顯著下降,重新回歸正常生活軌道。
下一步,西峽縣拘留所將以創建國家標兵拘留所為新起點,持續深化教育機制創新,進一步凝聚社會各界力量,不斷提升未成年被拘留人教育矯治工作水平,為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