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航空事故調查局公布印度航空墜機事故的初步調查結果,報告指控制兩臺發動機燃油流量的開關被關閉,發動機失去燃油供應,因而立即喪失推力導致墜毀。但初步調查并未就燃油開關移動的原因給出結論,也未就空難的責任歸屬進行解釋,仍留下諸多疑問有待進一步明確。
這份上周六(7月12日)發布的報告記錄了客機從起飛到墜毀期間的情況,它在達到其最高記錄速度后,兩個引擎的燃料控制開關幾乎同時被關閉,隨即失去動力并下墜,期間一名機師問另一機師為何切斷燃料供應,對方回應稱自己并沒有這么做。盡管機師立即把開關恢復到“運行”位置,但客機此時已無法及時恢復足夠動力爬升。空中交通管制員過后收到機師發出的“MAYDAY”求救信號,飛機隨即墜毀。
根據國際規則,空難事故發生后30天內需要提交初步報告,最終報告預計在一年內提交。就在一個月之前的6月12日,印度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87型客機從印度西部城市艾哈邁達巴德飛往英國倫敦,但起飛后數十秒就在毗鄰機場的一個醫學院宿舍墜毀,機上共有242名乘客和機組人員,除一人外全部罹難,地面上另有19人遇難。
這份報告未能解釋飛機引擎燃油控制開關為何會切換至“切斷”位置。有美國航空安全專家分析,機師不可能誤觸燃油開關使之切換位置。飛機上每個燃油開關配備鎖定機制,需要先拉起才能切換,松開后會再自動鎖定,防止意外碰撞。將燃油開關切換到“切斷”會立即關閉引擎,這通常在飛機抵達登機口或遇到緊急情況(如發動機起火)時才會用到,但調查報告沒顯示當時有任何需要關閉引擎的緊急情況。
另據專業人員分析,如果其中一名飛行員負責關閉開關,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確實引出了一個“為什么”的問題,這是故意還是操作混亂所致?這似乎不太可能,因為飛行員沒有報告任何異常情況。在很多駕駛艙緊急情況下,機師可能會按錯鍵或做出錯誤選擇,但這次并沒有這樣的跡象。
報告沒有說明駕駛艙內的對話人身份,也不知哪個機師發出求救信息。調查人員認為,駕駛艙語音記錄器(其中一個黑匣子)是揭開這一謎團的關鍵,這個設備記錄了飛行員麥克風、無線電通話和駕駛艙環境聲音。到目前為止,外界仍不知道是哪位飛行員將燃油開關關閉又重新打開。
簡言之,現在最需要的是明確的語音識別、一份標注說話人的完整駕駛艙對話記錄,以及從飛機退出登機口到墜毀全程所有通訊的徹底審查。這也凸顯了安裝駕駛艙錄影設備的必要性。從肩膀后方的視角可以清楚看到是誰動了切斷開關。
實際上,本次空難涉事機長為56歲的薩巴瓦爾,擁有15638小時飛行經驗;副機師為32歲的昆德爾,累計有3403小時飛行經驗。報告指出,兩名飛行員在起飛前獲得充分休息,接受了酒精含量呼氣測試,結果顯示適合執行本次任務。
不過,調查人員也特別關注報告中提到的一個有趣細節。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曾于2018年發布一份信息通告,指失事型號客機燃油控制開關鎖定功能可能會失效,但印航告訴調查人員,由于這一環節的檢查并非強制性,并未進行建議的檢查。
有專家懷疑燃油控制開關是否存在問題,如果是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不是則需要有一個明確解釋。不過,據路透社援引一份文件以及四位知情人士稱,事后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和波音已私下發布通知,稱波音飛機上的燃油開關鎖是安全的。
通知寫道:“盡管燃油控制開關的設計(包括鎖定功能)在各種波音飛機型號上都很相似,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并不認為這個問題是一個不安全狀況,需要對包括787型號在內的任何波音飛機型號頒布適航指令。”
而印度航空事故調查局一名前調查員則懷疑,燃油開關是否因飛機電子控制單元故障而被觸發。他對一家媒體表示,飛機的電子控制單元能否在沒有飛行員操作的情況下觸發燃油切斷開關?如果燃油切斷開關是電子觸發的,那確實令人擔憂。
除以上關鍵信息之外,報告還透露,飛機燃油經檢測質量良好,飛行路線附近未發現明顯的鳥類活動;飛機的起飛重量在允許范圍內,機上沒有“危險品”;飛機襟翼設置符合起飛要求,起落架桿處于放下位置。
總之,盡管這次初步調查報告給出了一定的信息,但仍留下諸多疑問待解,后續更為詳盡的調查報告或會補上這一環。印度曾希望借助航空業的繁榮來支持更廣泛的發展目標,而此次墜機事件對其來說是一個明顯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