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對話科學家》欄目第122期,對話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
嘉賓簡介:
盧煜明,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香港科學院院長,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2025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
科學不是一個工作,它是我的“嗜好”,是我生命、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新的idea也是從生活當中想出來的。
人生就是有很多不同的機會,這要看看你在那個時候能不能拿到這個機會,機會來了就去爭取。
只要你一天還是科學家,還在工作,你的失敗就不是最后的失敗。
香港負擔私營醫療是很貴的,香港中文大學有自己的醫院,我們希望可以給患者第三個選擇。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周錦童 常博碩
編輯|楊 錦
在煮泡面時靈光乍現,發現了孕婦血液中游離的胎兒DNA;在觀看《哈利波特》電影時受到啟發,實現了憑抽血就可診斷胎兒是否帶有多種遺傳病的診斷方式。
他將科學視為人生的“嗜好”,享受探索未知的過程,即使歷經了22年、十多條路徑的失敗也樂在其中……
他,就是“無創產前檢測之父”盧煜明。
在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的慶典期間,搜狐科技第二次聽到盧煜明分享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科研歷程,然而與上次不同的是,盧煜明又增加了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這一新身份。
在媒體對話環節,盧煜明向搜狐科技深入剖析了香港基礎科研的核心優勢與挑戰、大灣區生命科技資源整合的廣闊前景,以及他“掌舵”港中大后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藍圖。
在他看來,香港作為擁有五所全球百強高校的國際化都市,基礎科研實力雄厚,但在成果轉化方面仍要加強,而且香港人口規模較小,進行如遺傳病研究等需要大樣本數據的項目還存在著天然的局限性。
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破局之道”。
“大灣區8500萬人口是巨大優勢,深港河套區的建設讓數據和樣本跨境流通更便捷,與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等機構的深度合作,正顯著加速我們的研究進程。”
盧煜明透露,其團隊研發的癌癥早篩技術,有望未來3-5年內在實現規模化落地應用,惠及千家萬戶。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整理編輯)
媒體:醫學遺傳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它和我們平時聽到的遺傳學有什么不同?
盧煜明:平時我們聽到的遺傳學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體,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病毒等等,它也有自己的遺傳DNA、RNA等,所以我們要研究的面很寬。醫學遺傳學,大部分是看人類的遺傳在醫療方面有什么應用,就是說遺傳DNA轉變會產生哪些疾病,比如說遺傳病地中海貧血癥等等,這是不同的,我自己做的是產前遺傳學。
媒體:您能為大家介紹一下您研發的無創產前檢驗技術是如何做到預測遺傳病的嗎?
盧煜明:我在1997年發現,胎兒會把DNA放進孕婦血漿里。在大概10周的時候,孕婦的血漿里平均15%的DNA是從胎兒那來的,如果拿媽媽的血液檢查胎兒的DNA,就能診斷胎兒是否患有染色體疾病等等。
媒體:當時是怎么發現的?
盧煜明:DNA是在細胞外面游離的,有部分孕婦的胎兒是男性、有部分孕婦的胎兒是女性,如果我想法是正確的話,那些男性的胎兒會把男性的染色體放進孕婦血液里,因此我就在孕婦血液中尋找男人的DNA,結果有50%找的見,50%找不見,后來我就等他們的胎兒出生,找的見的就是男孩,找不見的就是女孩。
媒體:像這樣檢測DNA的技術,未來有沒有可能通過血液去檢驗癌癥細胞?
盧煜明:可以,胎兒在孕婦身體里生長和腫瘤在病人身體里生長其實是差不多的,腫瘤的DNA也會在癌癥病人的血液里面找到,我們也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媒體:您在煮泡面的時候靈光乍現,發現了孕婦血液當中游離著胎兒的DNA,然后又在看哈利波特的時候豁然開朗,您的整個科研經歷很神奇,您怎么在生活中汲取到這些靈感用到科研當中?
盧煜明:其實對我來說科學不是一個工作,它是我的“嗜好”,它是我生命、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很多時候有一個新的idea,也是從生活當中想出來的。
比如說我從前在英國劍橋大學讀過書,我的學院是伊曼紐爾學院,里面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托馬斯·楊,他發現光有波浪的感覺,因為我們書院里面有一個小池塘,池塘里面有很多鴨子在游泳,他看到鴨子的wave就可以想到這個東西。
因此對于我來說,比如說煮面,看電影(也是這樣),剛才我演講的時候講了一個新的技術,DNA切斷地方可以預測癌癥,其實我有這個想法是因為我看到一幅畫,火車軌下面有信號燈,信號燈控制閘會向下落,我就想火車軌有一點像DNA彎彎的,信號燈會不會是癌癥的信號?砸下來的時候會不會把DNA切掉?所以我就想出來了。
媒體:這聽起來好像要靠運氣?
盧煜明:對,其實人生就是有很多不同的機會,這要看看你在那個時候能不能拿到這個機會,知道機會來了,就要去爭取到。
媒體:您從發現胎兒DNA到臨床應用耗時了22年,有十幾條路徑都失敗了,哪一次失敗對您的影響最深?您怎么能夠保持這種長期的韌性?
盧煜明:科學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對我來說,其實科學的奧妙不是最后的答案,是過程,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所以10次失敗也是過程,每一次都會學到一些東西。
其中有一次失敗,我剛才說的表觀遺傳技術來診斷的胎兒疾病在當時來說也是失敗,不過最有趣的是10多年后這個技術就成為癌癥診查的技術,所以可以說只要你一天還是科學家,還在工作,你的失敗就不是最后的失敗。
媒體:您曾經說要將每一天都當做最后一天來對待,您平常的一天是怎么樣安排的?
盧煜明:從前我全職做科學家的時候,每一天也是像大部分科學家一樣,但今年1月份我開始做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工作也有所不同。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服務28年,所以我想這是時候把我28年所積累的經驗拿去培訓下一代學者或者是學生。我盡量每星期有一天還是做科學,這一天我希望是星期五,這樣星期六、星期天也可以做與科學有關的工作。
我在做科學家的時候,每一天我起床的時候是很期待去實驗室的,因為我可能在昨天晚上就想好一些問題,我在新的一天想去回答,也想和同事們一起討論,所以去實驗室工作像看一部好看的TV series,每一集做完以后期待下一集。
媒體:您當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之后,有沒有什么目標?
盧煜明:因為我有科學家的背景,所以我從我做科學的時候就對科技轉化落地有一些特別的認識,我也會利用我在這方面的經驗去改善香港中文大學在科技轉化方面的一些架構,這是其中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國家也期望香港發展成為一個國際科創中心。
另外對學生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現在國家要建成教育強國,香港是國際化的城市,因此我們也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招收好學生。
比如說最近我們也和丘成桐教授做了一個致真書院,是做數學研究的,如果有一些數學專長的年輕人是不需要高考或測試其他的,可以直接進入香港中文大學,8年后博士畢業。因為數學是科學的重要領域,越早培養出一批好的數學家,對我國的科學發展是很重要。
媒體:您提到學生的培養要科學和人文素養并重,您怎么去看待和評價當下對人文學科的輕視?
盧煜明:我們不應該全部偏向科技,比如說香港中文大學有個特別的地方,我們是書院制,像牛津劍橋一樣,香港中文大學有9個書院,可以說在大學本部我們是做一些大型的lecture,教本科方面的知識,在書院方面教其他的內容,全人發展,所以我想這是其中一個方法。
媒體:有人把您視作下一個有希望拿諾獎的中國科學家,您怎么看待?
盧煜明:我很感謝各位對我的鼓勵,作為一個科學家,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評什么獎項是評審委員會他們做的,我們想也想不來,所以要用平常心去看這個事情。
媒體:在您看來,香港基礎科研的核心優勢有哪些?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盧煜明:香港是一個人口比較小的城市,750萬人,不過我們很榮幸全球前100名的大學有5所。我想這是因為在科研、在大學教育方面投放了很多資源,所以在基礎研究方面做的也很可以。
在轉化方面,我想還是有一點受限的地方。因為我從前也做過技術,我在做科技轉化也有一定經驗,因此我希望可以在這里做一點事情。這兩年香港經濟有一點沖擊,所以可能在資源方面沒有從前那么多的投入,所以我想在未來兩三年,要把資源投放做得更小心一點。
另外,因為人口(基數)比較小,因此做一些重大項目,比如說我做遺傳學,如果有大數據是比較好的,所以我想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很重要,因為大灣區可能8500萬人可以讓我們在這方面做得更好,我們香港中文大學也有深圳校園,可以在那里合作多一點。
媒體:您如何評價大灣區在生命科技領域的資源整合?香港怎么能發揮出它自己最大化的自身價值?
盧煜明:其實香港做的是一個“超級聯系人”的工作,大灣區有11個城市,也希望香港可以發揮作用。比如說香港中文大學,我們在深圳也有一個研究所,我在研究所也有一個實驗室,所以我知道同大灣區合作的好處是可以讓我的研究(進展)快很多。
還有現在在建河套的地區,就是香港和深圳中間有深圳河,中間有一個地方叫河套。數據、樣品都可以自由地進去,香港科學家也可以直接進去,所以我想這是很好的發展。大灣區在生物科技方面,醫學的發展是非常好的,比如說中山大學的腫瘤醫院也跟我們有很多合作,他們真的是做得非常好。
媒體:您怎么評價香港中文大學在醫學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優勢和特色?未來您會帶領學校在哪些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發展?
盧煜明:香港現在有兩個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是比較年輕的,有40多年的歷史,不過經過我們醫學院同事的努力,我們現在的排名也很高,是全球頭25位,所以我想這證明我們在醫學方面努力也是有一點成績出來的,在未來我們也會繼續做這點。
比如說其中有個比較新的項目,香港中文大學現在也有自己的醫院,開了三年,因為我做校長,我在醫院那邊也有一些參與。像香港從前要負擔私營的醫療是很貴的,現在我們希望可以給他們第三個選擇。
媒體:恭喜您最近當上了歐洲科學院的院士,您擁有那么多的院士的title,心情是怎么樣的?怎么看待?
盧煜明:我很感謝同行對我的支持和鼓勵,因為做院士是需要同行去提名的,我想做院士其中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做中國與其他國家科學界的一個橋梁,去交流。我希望在歐洲科學院的典禮上,把我們的研究帶出去,帶到國際的舞臺。
媒體:團隊在推進癌癥早篩技術落地,未來5年會不會計劃規模生產,從實驗室走進千家萬戶呢?
盧煜明:其實現在我們也在大灣區做了一些大型的推動,所以我希望5年之內或是3年到5年內,應該會有一些數據公布,當然我自己也希望更早一點有產品出來,因為癌癥對人類健康有很大的威脅。
運營編輯 |曹倩審核|孟莎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