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尤其是唐朝之后,針對王獻之書法,世人一直存在誤解,多數人貫徹“兒子不如老子”的理念,以及崇拜“書圣”稱號,先入為主的斷定,王獻之水平差,遠遠不及父親。
其次,初唐的李世民,極其癡迷“大王”,而十分不喜“小王”,朝野受其感召,不學王獻之,且貶低他,真跡遭到忽視,未得妥善保護,傳世的寥寥無幾。
后人看到前輩評語,又少見法帖,不知真實水準,自然也輕視他,實際上,王獻之書法的藝術氣息,要勝過王羲之,其書法雖承襲父風,卻不受束縛。
最擅草書,敢于創新,效仿張芝“一筆書”,把父親的內擫,變為外拓,字跡瀟灑自如、駿健遒和,相比王羲之,更顯流利自如,氣勢充沛,無愧于蕭衍贊嘆:“絕眾超群,無人可擬”。
米芾也評:“子敬天真超逸,豈父可比也”,不夸張的說,王獻之草書完勝其父,而且就在近期,王獻之塵封千年的30幅真跡,終于全部問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它就是《鵝群帖》。
依據《淳化閣帖》《大觀帖》《寶晉齋法帖》等巨著,選中最精善的作品,保障筆法標準,意韻生動,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確鑿無疑的真跡,卷內個別法帖,《淳化閣帖》里面,甚至也沒有。
卷內囊括《委屈帖》、《鴨頭丸帖》、《奉別帖》、《承姑帖》等,有時草意濃重,線條婉轉飛動,猶如一陣疾風,猛烈而遒勁,極具天然美,有時融合行書筆意,暢意靈動,圓融俊麗,2者對比,強化韻律感和藝術效果。
可惜原稿失傳,南宋時期,皇家下令重刻,十分精細和認真,筆筆醇厚,字字標準,把用筆的細節和精微變化,盡可能還原紙面,全卷30幅法帖,無一缺漏,與真跡相差無幾。
臺北故宮的專家,秦孝儀先生評說:“這部作品飽含魏晉古法,絲毫找不出任何的敗筆”,古代諸多的書法名家,曾臨摹此帖,譬如米芾、鮮于樞、邢侗、王鐸、傅山等人均學過。
我們也可臨摹,學習古人草法,以及王獻之的外拓筆勢,用筆不再拘謹,展現寬闊自如之美,而且卷中內容浩瀚,其筆法得王羲之真傳,亦是根源,若把此帖掌握,上學漢晉,下臨諸朝,基本不是問題。
而今,我們對王獻之《鵝群帖》,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便于翻折、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此帖極為高清,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細膩,所有字體的細節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