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BMC Oral Health官網
好的牙·訊|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研究團隊在《BMC Oral Health》期刊發表研究成果,證實人類牙髓干細胞衍生的凋亡細胞外囊泡(hDPSCs-ApoEVs)能夠促進牙周組織再生,為牙周骨組織缺損修復提供了新的無細胞治療思路。
研究指出,牙周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常導致不可逆的骨組織缺損。傳統上,牙周骨再生主要依靠手術干預和骨移植技術,但這些方法存在創傷大、恢復周期長和結果不穩定等局限。
*圖源:BMC Oral Health官網
研究團隊通過超速離心法提取牙周膜干細胞(hPDLSCs)凋亡過程中釋放的囊泡,經透射電鏡確認其球形結構,并檢測到凋亡標志蛋白Caspase-3的高表達。
體外實驗發現,0.25μg/mL濃度的囊泡處理使牙周膜干細胞遷移率提高1.5倍,堿性磷酸酶活性及礦化結節形成量顯著增加,且蛋白質免疫印跡(Western blot)檢測顯示成骨關鍵蛋白 RUNX2(Runt相關轉錄因子2)和 COL-1(I型膠原蛋白)的表達提升。
*圖源:BMC Oral Health官網
在大鼠牙槽骨缺損模型中,局部注射囊泡治療組(每2天4-8μg,持續6周)較對照組新骨體積增加37%,骨密度提升29%。組織學分析顯示,高濃度治療組骨缺損區新生骨厚度明顯增加,骨橋蛋白(OPN)表達量達對照組2.3倍。值得注意的是,實驗期間未觀察到心、肝、腎等主要器官的明顯毒性反應。
該研究揭示了hDPSCs-ApoEVs在調節hPDLS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為牙周組織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療策略。與傳統的干細胞移植相比,hDPSCs-ApoEVs治療避免了細胞存活、免疫排斥和腫瘤形成等潛在問題。
研究團隊指出,hDPSCs-ApoEVs在骨再生中發揮重要作用,表明其有望成為牙周骨組織再生的無細胞治療策略。這一發現為今后的臨床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該研究僅在大鼠模型中進行了體內實驗,未來研究應在其他動物模型中驗證這些發現的普遍適用性。此外,細胞外囊泡的分離方法和純度可能影響其生物活性,因此進一步優化分離過程可能提高其效果并擴大其應用潛力。
【特別鳴謝】如果本文有錯漏之處需要勘誤,請聯系我們的客服,屆時我們會為您準備小禮物,感謝!
【免責聲明】上述內容源于公開信息,可能存在不準確性,僅供參考。本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與決策建議,好的牙不對因使用本資料而導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并對本內容擁有最終解釋權。
@好的牙口腔行業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