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色初門第一
一、名;二、色。
今辨法界初門,先從名色而始者,至論諸法本原清凈,絕名離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報歌羅邏時,但有名、色二法,當(dāng)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諸大圣分別說一切法門,皆約名、色而分別之,無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論》偈云:
一切諸法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dāng)觀名色。
雖癡心多想,分別于異事,更無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一、名。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應(yīng)數(shù)法,雖有能緣之用,而無質(zhì)礙可尋,既異于色,而有心、意、識及諸數(shù)法種種之別名,故謂之為名也。
二、色。有形質(zhì)礙之法,謂之為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質(zhì)礙之法,并無知覺之用,既異于心、意、識法,故稱為色也。
五陰初門第二
一、色陰;二、受陰;三、想陰;四、行陰;五、識陰。
次名色而辨五陰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圣教門開名則為四心,對色合為五也。此五通稱為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為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名為陰。
一、色陰:有形質(zhì)礙之法,名為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二、受陰:領(lǐng)納所緣,名為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但境既有違、順、非違非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異也。
三、想陰:能取所領(lǐng)之緣相,名為想。想有六種,謂取所領(lǐng)六塵之相為六想也。
四、行陰: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為行。行有六種,《大品經(jīng)》中說為六思,思即是行,謂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業(yè)、善業(yè)、無動業(yè)也。
五、識陰:了別所緣之境,名為識。識有六種,即是六識。若諸論師多云識在二心之前,諸大乘經(jīng)中明識最居后,今依經(jīng)為次料簡。
十二入初門第三
內(nèi)六根入:一、眼入;二、耳入;三、鼻入;四、舌入;五、身入;六、意入。
外六塵入:一、色入;二、聲入;三、香入;四、味入;五、觸入;六、法入。
次五陰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門開色為十,心但為二,合為十二也。通稱入者,入以涉入為義。根塵相對,則有識生,識依根塵,仍為能入。根塵即是所入。今此十二,從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
內(nèi)六入者,此之六法親故屬內(nèi),為識所依,故名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為義,此六既并有生識之功,故通名根也。
一、眼入:身分對色,能見色之處,名眼。眼是四大造色,體為十色共成,所謂四大、四微、身根微、眼根微也。
二、耳入:身分對聲,能聞聲之處,名耳。耳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耳根微。
三、鼻入:身分對香,能聞香之處,名鼻。鼻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鼻根微。
四、舌入:身分對味,能知味之處,名為舌。舌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所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舌根微也。
五、身入:六分假合之體對觸,能覺觸處,皆名為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謂四大、四微、身根微。
六、意入:心對一切法,即有能知法之用,名之為意。意者,即心王也。是中除諸心數(shù)法,但取心王以為意入。
外六入者,此六法疏故屬外,識所游涉,故名為入。亦名塵者,塵以染污為義,以能染污情識故,通名為塵也。
一、色入:一切對眼所見之色,名為色。色有二種色,攝一切色:一、正報可見色,眾生身色青、黃、赤、白、黑色等;二、依報可見色,外無知青、黃、赤、白、黑色等也。
二、聲入:一切對耳所聞之色,曰聲。聲有二種聲,攝一切聲:一、從正報色出聲,眾生語言音聲也;二、從依報色出聲也。
三、香入:一切對鼻所聞之色,名香。香有二種香,攝一切香:一、正報色處香,眾生身中香臭也;二、依報色出香,外一切無知色中所有香臭。
四、味入:一切對舌所知之色,曰味。味有二種味,攝一切味:一、正報色處味,眾生身中之六味也;二、依報色處味,外一切無知色中所有六味也。
五、觸入:一切對身所覺之色,名觸。觸有二種觸,攝一切觸:一、正報色處觸,眾生身中冷、暖、澀、滑等十六觸也;二、依報色處觸,外一切無知色中冷、暖等一十六觸也。
六、法入:一切對意所知之法,名法。法有二種法,攝一切法:一者、心法,是中除心王,但取相應(yīng)諸心數(shù)法也;二者、非心法,即過去、未來色法及心不相應(yīng)諸行,及三無為法。
十八界初門第四
內(nèi)六根界:一、眼界;二、耳界;三、鼻界;四、舌界;五、身界;六、意界。
外六塵界:一、色界;二、聲界;三、香界;四、味界;五、觸界;六、法界。
六識界:一、眼識界;二、耳識界;三、鼻識界;四、舌識界;五、身識界;六、意識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開色為十,離名作八,合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別為義。此十八法各有別體,義無渾濫,故通受界名也。
內(nèi)六根界,此具如前明內(nèi)六根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欲使修觀之徒推析無謬,不滯十六知見之妄計也。
外六塵界,此具如前外六塵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識界者,若根塵相對,即有識生,識以識別為義。識依于根,能識別于塵,故此六通名識也。若了識從緣生,豈計有神使知謬取也?
一、眼識界:眼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生時,即識色塵,故名眼識界也。
二、耳識界: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生時,即識聲塵,故名耳識界也。
三、鼻識界:鼻根若對香塵,即生鼻識。鼻識生時,即識香塵,故名鼻識界也。
四、舌識界:舌根若對味塵,即生舌識。舌識生時,即識味塵,故名舌識界也。
五、身識界:身根若對觸塵,即生身識。身識生時,即識觸塵,故名身識界也。
六、意識界:五識生已即滅,意為意識,此意識續(xù)生。意識生時,即識法塵。若五識能生意識,即以前五識為根,后意識為意識。此意識滅,次識續(xù)生,是則前意識生后意識。如是亦脫傳受根識之名,皆以能生為根,所生為識。今說所生之識為意識界也。
十六知見初門第五
一、我;二、眾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yǎng)育;七、眾數(shù);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
次名、色、陰、入、界而辨十六知見者,名、色等法中,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見道者,悉于名、色等法中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歷緣略辨,即有十六知見之別。廣對諸緣,則妄計不可稱數(shù),因此顛倒,備起一切煩惱生死行業(yè)。今為欲于后明生、法二空等一切觀門,必須善識假實之法,故略依傍《大智度論》釋之也。
一、我:若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無明不了,若即若離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故名我為也。
二、眾生:于名、色、陰、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計有我生,故名眾生。
三、壽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壽有長短,故名壽者。
四、命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命根成就,連持不斷,故名命者。
五、生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起眾事,如父生子,名為生者;亦計我來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養(yǎng)育: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養(yǎng)育于他,故名養(yǎng)育;亦計我從生已來為父母養(yǎng)育,故名養(yǎng)育。
七、眾數(shù):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名、色、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因緣,是眾法有數(shù),故名眾數(shù)。
八、人: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是行人,異于非行之人,故名為人;亦計我生人道,異于余道,故名為人。
九、作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役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造后世罪福業(yè),故名起者。
十二、使起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令他起后世罪福業(yè),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當(dāng)后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當(dāng)令他受苦樂果報,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五根能知五塵,故名知者。
十六、見者:于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眼根故,能見一切色,亦計我能起邪見,我起正見,名見者。
見愛二煩惱初門第六
一、見煩惱;二、愛煩惱。
次名、色、陰、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見、愛者,若迷此假、實二法,則倒想紛然。故三界流轉(zhuǎn)無際,皆是煩惱使之然也。若論煩惱根本,不出見愛枝派分別,則科目甚多,所謂三毒、五蓋、十使、九十八煩惱、八萬四千乃至塵沙等數(shù)。此諸科目雖數(shù)有多少,而同是煩惱潤生之力,體無殊別,但教門善巧,乃約增減之?dāng)?shù)而制立之。故《纓絡(luò)經(jīng)》云:“見著二法,迷法界色心,廣起一切三界煩惱。”通名煩惱者,煩以喧煩為義,惱以逼亂為義,能喧煩之法逼亂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開發(fā),故名煩惱也。
一、見煩惱:邪心觀理,名之為見。若于假實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隨見偏理,妄執(zhí)為實,通名為見。見煩惱者,謂五利使、見諦所斷八十八使及六十二見等也。
二、愛煩惱:貪染之心,名之為愛。若于假實二事情迷隨心,所對一切事境染著纏綿,通名為愛。愛煩惱者,謂五鈍使,思惟所斷十使及所斷結(jié)流、愛扼纏、蓋纏等也。
三毒初門第七
一、貪毒;二、瞋毒;三、癡毒。
次見、愛而辨三毒者,此二科既有合離之異,事須分別。若合,但取癡一分為見,余一分及貪、恚并合為愛也;若離,則見、愛之中各有三毒,如此歷三界五行,則離出九十八使。一切煩惱通名毒者,毒以沈毒為義。惱壞之甚,故云沈毒。以其能壞出世善心故,名為毒也。
一、貪毒:引取之心,名之為貪。若以迷心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即是貪毒。歷三界五行,十五貪使并是貪毒,但上二界煩惱既薄,故別受愛名。
二、瞋毒:違忿之心,名之為瞋。若以迷心對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瞋毒。歷欲界五行下,即有五瞋使,并是瞋毒。數(shù)人義,上二界無瞋也。
三、癡毒:迷惑之心,名之為癡。若迷一切事理之法,無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諸邪行,即是癡毒,亦名無明。無明有二種:一者、相應(yīng)無明,即是與三界五行下八十八使相應(yīng)共起;二者、不相應(yīng)無明,即是三界五行下十五癡使也。
五蓋初門第八
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次三毒而辨五蓋者,若論三毒之體,豈異五蓋?但科目不同,名字增減有異,故次分別。所以然者,若沒癡毒之名而離癡法,為睡眠、掉悔、疑三蓋,足貪、瞋為五蓋也。若開五蓋,則煩惱無量。通名蓋者,蓋以覆蓋為義。能覆蓋行者清凈善心,不得開發(fā),故名為蓋。而此五蓋既的為在下所明諸禪正障,故須略辨其相。
一、貪欲蓋:引取心無厭足為貪欲,分別體相,具如貪毒中說。三界五行中十五貪使,即是貪欲蓋。
二、瞋恚蓋:忿怒之心,名為瞋恚。分別體相,具如前說。欲界五行五種瞋使,即是瞋蓋也。
三、睡眠蓋:意識惛熟曰睡,五情暗冥名眠。若心依無記,則增長無明,故意識惛惛而熟,五情暗冥無所覺知,謂之睡眠也。數(shù)人說為增心數(shù)法,猶屬見思所斷十五癡使攝也。
四、掉悔蓋:邪心動念曰掉,退思憂悴為悔。若縱無明謬取,則戲論動掉心生。既所為乖失,退思則有憂悔也。亦是增心數(shù)法,正屬見諦所斷三十二見使攝,思惟斷亦有少分也。
五、疑蓋:癡心求理,猶預(yù)不決,名之為疑。若修道定等法,無明暗鈍,不別真?zhèn)危蛏q預(yù),心無決斷,皆謂疑也。世間通疑,非一正論,障道之疑,即是見諦所斷三界四行十二疑使也。
十使初門第九
五鈍使:一、貪使;二、瞋使;三、無明使;四、慢使;五、疑使。
五利使:一、身見使;二、邊見使;三、邪見使;四、戒取使;五、見取使。
次五蓋而辨十使者,豈有十使異于五蓋?若教門但為修定者說,略立三毒、五蓋之?dāng)?shù);若為修慧者說,欲使明識所斷之惑無謬,故須分別為十使也。所以然者,貪、瞋二蓋即是貪、瞋二使,睡蓋之本即是癡使,離癡出慢即為慢使,疑蓋即疑使也。是為五鈍使。掉悔,即是邪思掉動之心,若細分別其相,則有五利、五鈍使之別,而此推之,還是五蓋分別為十使也。若開十使,則出一切煩惱。此十通名使者,使以驅(qū)役為義。能驅(qū)役行者心神流轉(zhuǎn)三界,故通受使名。亦名十煩惱。煩惱義如前說。
一、貪欲使:引取無厭,名曰貪欲。分別其相,具如貪毒中說。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中十五貪,皆是貪使。
二、瞋恚使:忿怒之心,名之曰瞋。分別其相,具如瞋毒中說。見思所斷欲界五行中五恚,即是恚使也。
三、無明使:迷惑不了之心,名為無明。若以迷心緣境,隨有所起,則念念永失,而不知慚愧者,皆是癡也。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下十五癡,即是無明使。
四、慢使:自恃輕他之心曰慢,若自恃種姓、富貴、有德、才能輕蔑于他,即是慢也。慢有八種,在下別出,乃至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下十五慢,皆是慢使也。
五、疑使:迷心乖理,猶預(yù)不決曰疑。分別其相,具如疑蓋中說。三界四行十二種疑,并是疑使也。
六、身見使:若于名、色、陰、入、界中妄計為身,名為身見。若以無明不了,則于五陰中起二十種身見,則身見有二十種,見諦所斷一行中歷三界有二身見也。
七、邊見使:執(zhí)邊之心,名為邊見。若于四邊不了,隨見一邊為實,余邊悉為妄語,如其所見,互執(zhí)一邊,悉墮邊見,歷三世五陰,即有六十二見,并是見諦所斷,合六十二見,同是一邊見攝也。又約見諦所斷一行中歷三界,即有三邊見。
八、邪見使:邪心取理,故名邪見。若無明不了,四諦因果邪心推獲,謂無此理,因斷滅出世間善根乃至世間善根,作闡提行,是為邪見。見諦所斷三界四行中有十二邪見是也。
九、見取使:于非真勝法中謬見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見取。若行道之時,雖入種種觀門,而真明未發(fā),無明不了,便謬計所得以為真為勝,生心取著,皆名見取也。見諦所斷三界四行有十二見取是也。
十、戒取使:于非戒中謬以為戒,取以進行,故曰戒取。若取雞狗牛戒,乃至九十五種外道所行之戒以為真戒,皆名戒取。若人雖持佛戒,見有戒相,亦是戒取。見諦所斷三界二行有六種戒取是也。
九十八使初門第十
見諦門八十八使:欲界有三十二使、色界有二十八使、無色界二十八使。
思惟門十使:欲界有四使、色界有三使、無色界有三使。
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為見思兩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觀之者精識所治之惑,斷伏無濫故。教門歷三界五行,細分別十使,則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煩惱,通名為使。名煩惱者,類如前釋,若離九十八使,則出一切煩惱。今依數(shù)人,明九十八使也。若成實論人,所解則異也。
見諦惑欲界三十二使:苦諦下具有十使,集諦下有七使,除身見、邊見、戒取。滅諦下有七使,亦除身見、邊見、戒取。道諦下有八使,但除身見、邊見。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
見諦惑色界二十八使:苦諦下有九使,除瞋。集諦下有六使,除瞋及除身見、邊見、戒取。滅諦下有六使,亦除瞋及身見、邊見、戒取。道諦下有七使,亦除瞋使及身見、邊見。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
見諦惑無色界二十八使:苦諦下有九使,集諦下有六使,滅諦下有六使,道諦下有七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別。故無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八使,合三界四諦下有八十八使,并是能障見諦之惑,為須陀洹見道之所斷也。分別使相略說,并如前十使章門辨也。
思惟惑欲界四使:一、貪使;二、瞋使;三、癡使;四、慢使。此使從斯陀含向,入修道斷,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盡。
思惟惑色界三使:一、貪使;二、癡使;三、慢使。此三使并是阿羅漢向,用修道智斷也。
思惟惑無色界三使:一、貪使;二、癡使;三、慢使。故三界思惟惑合有十使,足前見諦,合為九十八使。但此三使亦是阿羅漢向斷,至果方盡也。
次此應(yīng)廣出諸煩惱科目,所謂三漏、四流、四縛、八邪、八倒、九結(jié)、九惱、十纏,乃至五百煩惱、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及恒沙等數(shù)煩惱,皆從見愛九十八使離合而辨。若具出科目云云。今略出數(shù)科,足以顯教門,明煩惱離合、惑障潤生之法。諸煩惱科目,至第六卷中別當(dāng)更隨要而出。
十惡初門第十一
身有三惡:一、殺生;二、偷盜;三、邪婬。
口有四惡:一、妄語;二、兩舌;三、惡口;四、綺語。
意有三惡:一、貪欲;二、瞋恚;三、邪見。
次諸煩惱結(jié)使而辨十惡者,以煩惱既是惑亂之法,能驅(qū)役行者心神,乃令觸境顛倒。若縱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則動與理乖,故于三業(yè)所起,備有十惡也。通名惡者,惡以乖理為義。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為惡。亦名十不善道,以其能通苦報故,非善道也。
一、殺生:斷一切眾生命,故名為殺生。
二、偷盜:盜取他財物,故名為偷盜。
三、邪婬:于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婬。
四、妄語:以言誑他,故名妄語。
五、兩舌:搆斗之言間他,令致得失分乖,名為兩舌。
六、惡口:惡言加彼,令他受惱,名為惡口。
七、綺語:綺側(cè)語辭,言乖道理,名為綺語。
八、貪欲:引取順情塵境,心無厭足,名為貪欲。
九、瞋恚:若對違境,心生忿怒,名為瞋恚。
十、邪見:撥正因果,僻信求福,皆名邪見。
次此應(yīng)出四重、五逆、七逆、謗方等經(jīng)、用僧鬘物、作闡提行、十六惡律儀等諸輕重惡業(yè)科目,皆從十惡中離合分別而說者。今欲論諸入道要門,具出云云。至后第六卷中別當(dāng)更出。
十善初門第十二
身三種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
口四種善:一、不妄語;二、不兩舌;三、不惡口;四、不綺語。
意三種善:一、不貪欲;二、不瞋恚;三、不邪見。
次十惡而辨十善者,若人能知惡是乖理之行,故現(xiàn)在、將來由斯招苦,則必須息惡行善,可以來世永致清升之樂果。是以次十惡而明十善也。但十善有二種:一、止;二、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于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稱善者,善以順理為義,息倒歸真,故云順理。止則息于重倒之惡,行則漸歸勝道之善,故止行二種皆名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樂果也。
一、不殺生:即是止善,止前殺生之惡;行善者,當(dāng)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即是止善,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善者,當(dāng)行布施之善。
三、不邪婬:即是止善,止前于非妻妾婬欲之惡;行善者,當(dāng)行恭敬之善。
四、不妄語:即是止善,止前虛言誑他之惡;行善者,當(dāng)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即是止善,止前搆斗兩邊之惡;行善者,當(dāng)行和合之善。
六、不惡口:即是止善,止前惡言加人之惡;行善者,當(dāng)行軟語之善。
七、不綺語:即是止善,止前綺側(cè)乖理之惡語;行善者,當(dāng)行有義語饒益之善。
八、不貪欲:即是止善,止前引取無厭之惡;行善者,當(dāng)行不凈觀,觀諸六塵皆欺誑不凈之觀行善。
九、不瞋恚:即是止善,止前忿怒之惡;行善者,當(dāng)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見:即是止善,止前撥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惡;行善者,當(dāng)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
圖文 | 玉泉寺數(shù)據(jù)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dāng)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