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明通教竟。
次,明別教者。此教明界外獨菩薩法,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二教,別后圓教,故名別也。《涅槃》云:“四諦因緣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
諸大乘經(jīng)廣明菩薩歷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攝,此并別教之相也。《華嚴》明十住、十行、十回向為賢,十地為圣,妙覺為佛;《瓔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出十地佛果;《勝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諸經(jīng)增減不同者,界外菩薩隨機利益,豈得定說?
然位次周足,莫過《瓔珞經(jīng)》,故今依彼略明菩薩歷位斷、證之相。以五十二位束為七科,謂信、住、行、向、地、等、妙。又合七為二:初、凡;二、圣。就凡又二:信為外凡;住、行、向為內(nèi)凡,亦名為賢。約圣亦二:十地、等覺為因;妙覺為果。
大分如此,自下細釋。
初,言十信者。
一、信;二、念;三、精進;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護法;九、戒;十、愿。此十位伏三界見思煩惱,故名伏忍位(外凡)。與藏教七賢位、通教干慧、性地齊。
次,明十住者。
一、發(fā)心住(斷三界見惑盡,與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見地齊);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貴;五、具足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已上六住,斷三界思惑盡,得位不退,與藏、通二佛齊)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頂。(已上三住,斷界內(nèi)塵沙,伏界外塵沙,前二不知名目。)
亦名習種性,用從假入空觀,見真諦理,開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
次,明十行者。
一、歡喜;二、饒益;三、無違逆;四、無屈撓;五、無癡亂;六、善現(xiàn);七、無著;八、難得;九、善法;十、真實(斷界外塵沙惑)。
亦云性種性,用從空入假觀,見俗諦,開法眼,成道種智。
次,明十回向者。
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二、不壞;三、等一切諸佛;四、至一切處;五、無盡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八、真如相;九、無縛無著解脫;十、入法界無量。(伏無明,習中觀。)
亦名道種性,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
(已上三十位為三賢,亦名內(nèi)凡。從八住至此,為行不退位。)
次,明十地者。
一、歡喜;(從此用中道觀,破一分無明,顯一分三德;乃至等覺,俱名圣種性。)此是見道位,又無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眾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實報無障礙土,初入寶所。二、離垢地;三、發(fā)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xiàn)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已上九地,地地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
更斷一品,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亦名有上士。
更破一品無明,入妙覺位,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大寶華王座,現(xiàn)圓滿報身。為鈍根菩薩眾轉(zhuǎn)無量四諦法輪,即此佛也。
有經(jīng)論說“七地已前,名有功用道;八地已上,名無功用道。”“妙覺位但破一品無明”者,總是約教道說。
有處說“初地斷見,從二地至六地斷思,與羅漢齊”者,此乃借別教位名,名通教位耳。
有云“三賢十圣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此借別教名,明圓教位也。
如此流類甚眾,須細知當教斷證之位,至何位?斷何惑?證何理?往判諸教、諸位,無不通達。
略明別教竟。
次,明圓教者。
圓,名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也。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諸大乘經(jīng)論說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總屬此教也。
《法華》中開、示、悟、入四字,對圓教住、行、向、地,此四十位。
《華嚴》云:“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凈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此明圓四十二位。
《維摩經(jīng)》云:“薝卜林中,不嗅余香;入此室者,唯聞諸佛功德之香。”又云:“入不二法門。”
《般若》,明最上乘。
《涅槃》,明一心五行。
又,經(jīng)云:有人入大海浴,已用一切諸河之水。
又,娑伽羅龍澍車軸雨,唯大海能受,余地不堪。
又,搗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
如是等類,并屬圓教。
今且依《法華》《瓔珞》略明位次,有八:一、五品弟子位(外凡,出《法華經(jīng)》);二、十信位(內(nèi)凡);三、十住位(圣初);四、十行;五、十回向;六、十地;七、等覺(是因位末);八、妙覺(是果位)。
初,五品位者。
一、隨喜品。經(jīng)云:“若聞是經(jīng)而不毀訾,起隨喜心。”
問:隨喜何法?
答:妙法。妙法者,即是心也。妙心體具,如如意珠。“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常境無相,常智無緣。無緣而緣,無非三觀;無相而相,三諦宛然。初心知此,慶己慶人,故名隨喜。內(nèi)以三觀,觀三諦境;外以五悔,勤加精進,助成理解。
言五悔者,有二:一、理;二、事。
理懺者,“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即此義也。
言事懺者,晝夜六時,三業(yè)清凈,對于尊像,披陳過罪。無始已來,至于今身,凡所造作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邪淫,偷盜,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瞋、癡等,如是五逆、十惡,及余一切,隨意發(fā)露,更不覆藏,畢故不造新。若如是,則外障漸除,內(nèi)觀增明。如順流舟,更加櫓棹,豈不速疾到于所止?修圓行者,亦復如是,正觀圓理,事行相助,豈不速至妙覺彼岸?
莫見此說,便謂漸行,謂圓頓無如是行,謬之甚矣!何處天然彌勒、自然釋迦?若纔聞“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即心是佛,不動便到”“不加修習,便成正覺”者,十方世界,盡是凈土;觸向?qū)γ妫瑹o非覺者。今雖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無其莊嚴,何關修證者也?我等愚輩,纔聞即空,便廢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鳥空。
廣在經(jīng)論,尋之!思之!
二、勸請者,“勸請十方諸如來,留身久住濟含識。”
三、隨喜者,“隨喜稱贊諸善根。”
四、回向者,“所有稱贊善,盡回向菩提。”
五、發(fā)愿者,若無發(fā)心,萬事不成。故須發(fā)心,以導前四。
是為五悔。
下去諸位,直至等覺,總用五悔,更不再出,例此可知。
二、讀誦品者,經(jīng)云“何況讀誦受持之者”,謂內(nèi)以圓觀,更加讀誦,如膏助火。
三、說法品者,經(jīng)云“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內(nèi)解轉(zhuǎn)勝,導利前人,化功歸己,心倍勝前。
四、兼行六度,經(jīng)云“況復有人能持是經(jīng),兼行布施”等,福德力故,倍增觀心。
五、正行六度者,經(jīng)云“若人讀誦、為他人說,復能持戒”等,謂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心無礙,轉(zhuǎn)勝于前,不可比喻。
此五品位,圓伏五住煩惱,外凡位也,與別十信位同。
次進六根清凈位,即是十信:
初信,斷見惑,顯真理,與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見地、別教初住齊,證位不退也。
次,從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與藏、通二佛、別教七住齊,三界苦集斷盡無余。故《仁王》云:“十善菩薩發(fā)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
解曰:十善者,各具十善也。若別十信,即伏而不斷,故定屬圓信。然圓人本期不斷見思、塵沙,意在入住,斷無明,見佛性。然譬如冶鐵,粗垢先去,非本所期,意在成器。器未成時,自然先落。雖見先去,其人無一念欣心。所以者何?未遂所期故。圓教行人,亦復如是,雖非本所望,自然先落。
永嘉大師云:“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則劣。”即此位也。
解曰:四住者,只是見思。謂見為一,名見一切處住地。思惑分三:一、欲愛住地,欲界九品思;二、色愛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三、無色愛住地,無色界四地各九品思。此之四住,三藏佛與六根清凈人同斷,故言同除四住也。
言若伏無明三藏則劣者,無明即界外障中道之別惑,三藏教止論界內(nèi)通惑,無明名字尚不能知,況復伏斷?故言三藏則劣也。
次,從八信至十信,斷界內(nèi)外塵沙惑盡,假觀現(xiàn)前,見俗諦理,開法眼,成道種智,行四百由旬。與別教八、九、十住及行、向位齊,行不退也。
次,入初住。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謂解脫、般若、法身。此之三德,不縱不橫,如世伊三點,若天主三目。現(xiàn)身百界,八相成道,廣濟群生。
《華嚴經(jīng)》云:“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凈妙法身,湛然應一切。”
解曰:初發(fā)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覺者,成八相佛也。是分證果,即此教真因。謂成妙覺,謬之甚矣!若如是者,二住已去,諸位徒施。若言重說者,佛有煩重之咎。雖有“位位各攝諸位”之言,又云“發(fā)心究竟二不別”,須知攝之所由,細識不二之旨。龍女便成正覺,諸聲聞人受當來成佛記莂,皆是此位成佛之相。慧身,即般若德,了因性開發(fā);妙法身,即法身德,正因性開發(fā);應一切,即解脫德,即緣因性開發(fā)。如此三身,發(fā)得本有,故言不由他悟。
中觀現(xiàn)前,開佛眼,成一切種智,行五百由旬,到寶所,初居實報無障礙土,念不退位。
次,從二住至十住,各斷一品無明,增一分中道,與別教十地齊。
次,入初行,斷一品無明,與別教等覺齊。
次,入二行,與別教妙覺齊。
從三行已去,別教之人尚不知名字,何況伏斷?以別教但破十二品無明故。故以我家之真因,為汝家之極果。只緣教彌權(quán),位彌高;教彌實,位彌下。譬如邊方未靜,借職則高;定爵論勛,其位實下。故權(quán)教雖稱妙覺,但是實教中第二行也。
次從三行已去至十地,各斷一品無明,增一分中道,即斷四十品惑也。
更破一品無明,入等覺位,此是一生補處。
進破一品微細無明,入妙覺位,永別無明父母,究竟登涅槃山頂。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虛空為座,成清凈法身,居常寂光土。即圓教佛相也。
然圓教位次,若不以六即判之,則多濫上圣,故須六即判位。
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又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等言,總是理即;次從善知識,及從經(jīng)卷,聞見此言,為名字即;依教修行,為觀行即(五品位);相似解發(fā),為相似即(十信);分破分見,為分證即(從初住至等覺);智斷圓滿,為究竟即(妙覺位)。約修行位次,從淺至深,故名為“六”;約所顯理體,位位不二,故名為“即”。是故深識“六”字,不生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可歸可依!思之擇之!
略明圓教位竟。
然依上四教修行時,各有方便、正修,謂二十五方便、十乘觀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煩;義意雖異,名數(shù)不別,故今總明,可以意知。
言二十五方便者,束為五科:一、具五緣;二、訶五欲;三、棄五蓋;四、調(diào)五事;五、行五法。
初,明五緣者。
一、持戒清凈。如經(jīng)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凈戒。”有在家出家、大小乘不同。
二、衣食具足。
衣有三:一者,如雪山大士,隨所得衣,蔽形即足,不游人間,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葉等,集糞掃衣,及但三衣,不畜余長;三者,多寒國土,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眾具。
食亦有三:一者,上根大士,深山絕世,菜根草果,隨得資身;二、常乞食;三、檀越送食,僧中凈食。
三、閑居靜處。不作眾事,名閑;無憒鬧處,名靜;處有三,例衣、食可知。
四、息諸緣務。息生活,息人事,息工巧技術等。
五、近善知識。有三:一、外護善知識;二、同行善知識;三、教授善知識。
第二,訶五欲。
一、訶色,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高眉,丹唇皓齒,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種種妙色等;二、訶聲,謂絲竹環(huán)珮之聲及男女歌詠聲等;三、訶香,謂男女身香及世間飲食香等;四、訶味,謂種種飲食肴膳美味等;五、訶觸,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等。
第三,棄五蓋。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第四,調(diào)五事。謂調(diào)心不沉不浮;調(diào)身不緩不急;調(diào)息不澀不滑;調(diào)眠不節(jié)不恣;調(diào)食不飢不飽。
第五,行五法。一、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定、智慧門故;二、精進,堅持禁戒,棄于五蓋,初、中、后夜,勤行精進故;三、念,念世間欺誑,可輕可賤,禪定智慧,可重可貴。四、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等;五、一心,念慧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禪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貴。
此二十五法為四教前方便,故應須具足。若無此方便者,世間禪定尚不可得,豈況出世妙理乎?然前明教既漸頓不同,方便亦異。依何教修行,臨時審量耳。
次,明正修十乘觀法,亦四教名同義異。今且明圓教,余教例此。
一、觀不思議境。謂觀一念心,具足無減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廣大圓滿,橫竪自在。故《法華經(jīng)》云:“其車高廣。”(上根正觀此境。)
二、真正發(fā)菩提心。謂依妙境,發(fā)無作四弘誓愿,憫己憫他,上求下化。故經(jīng)云:“又于其上,張設幰蓋。”
三、善巧安心止觀。謂體前妙理,常恒寂然,名為定;寂而常照,名為慧。故經(jīng)云:“安置丹枕(車內(nèi)枕)。”
四、破法遍。謂以三觀破三惑,三觀一心,無惑不破。故經(jīng)云:“其疾如風。”
五、識通塞。謂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道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為通。若通須護,有塞須破,于通起塞,能破如所破,節(jié)節(jié)撿校,名識通塞。經(jīng)云:“安置丹枕(車外枕)。”
六、道品調(diào)適。謂無作道品,一一調(diào)停,隨宜而入。經(jīng)云“有大白牛”等。(已上五,中根。)
七、對治助開。謂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謂五停心及六度等。經(jīng)云:“又多仆從。”(此下為下根。)
八、知位次。謂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九、能安忍。謂于逆順安然不動,策進五品,而入六根。
十、離法愛。謂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須入初住真實之理。經(jīng)云:“乘是寶乘,游于四方(游四十位)”,“直至道場(妙覺位)”。
謹案臺教廣本,抄錄五時八教,略知如此。若要委明之者,請看《法華玄義》十卷,委判十方三世諸佛說法儀式,猶如明鏡;及《凈名玄義》中四卷,全判教相。
自從此下,略明諸家判教儀式耳。
《妙樂》:頓等四教,是此宗判教之大綱;藏等四教,是一家釋義之網(wǎng)目。若消諸教,但用藏等,其文稍通;若釋《法華》,無頓等八,舉止失措。
《釋簽》:依如來藏同體權(quán)實,大悲愿力,隨順物機,不獲已而用。既機宜不同,致法有差降,從一實理,施出權(quán)理。權(quán)實二理,能詮教殊,故有四種差別教起。
圖文 | 玉泉寺數(shù)據(jù)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