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一萬,降價三千,五折甩賣...
那個曾經讓中產們魂牽夢繞,五千元以下都不好意思騎出門的自行車市場,突然就開始崩了。
價格是一路俯沖,朝著老顧客的背后狠狠刺去。
有人在喜德盛提車剛半個月,就發現降價三千。
而向來自詡高端品牌的捷安特、美利達、崔克、閃電,也唱起了跌跌不休。
要知道往年騎行熱的時候,一萬以上的車,一家店一年就能賣五六百臺,是一車難求,想加價買都得排隊一個月起步。
而現在呢?
車行成片倒閉,全行業都陷入了降價清庫存的踩踏恐慌之中。
生怕跑晚了,大鼻涕就流嘴里了。
市場規模接近兩千億,在社交軟件上紅到發紫的騎行圈,為什么突然就涼了呢?
因為從本質上來說,騎行圈火的不是“騎行”而是“圈子”。
自始至終,騎行都屬于妥妥的小眾運動。
大家愛的不是運動,而是身份認同,是圈子社交,是拍照打卡。
說白了,是COSPLAY。
大家只是想把自己打扮成有錢有閑,健康生活的樣子。
而不是真的去當一個風里來雨里去,圍著城市蹬一天的騎行佬。
騎行的爆火,其實和露營、滑雪、漿板、飛盤、徒步沒什么本質區別。
都是城市白領們的戶外需求被壓抑了太久,需要有一個釋放的窗口,重要的是還要社交,要make friends,要認識新鮮人。
而流量彩票為什么能砸到騎行圈呢?
別看自行車裝備黨價格貴,但實際上騎行運動的門檻很低,特別低,特別是相比于滑雪徒步露營這些一陣風的網紅運動,既不需要遠離城市,也沒有什么學習成本,甚至有一定的實用性,更容易吸引到圈外人一哄而入加入。
更關鍵的是,騎行圈有非常完善的俱樂部文化,很容易找到伙伴和搭子,三五成群聚集起來,本身就是城市的移動廣告牌,就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從產業層面看,自行車產業已經相當完善,發展時間長,圈子里已經形成了一套公認的鄙視鏈體系。
只要你舍得砸錢買品牌貨,就算你從不騎車當個純“器材黨”,也能得到圈子里的認同和羨慕。
此事在裝機圈和攝影圈亦有記載。
海量的群眾基礎,加上砸錢就能獲得的巨大情緒價值,讓騎行圈的話題度和討論度指數級增長。
在社交媒體上,騎行話題最火的時候,相關筆記超過180萬篇,總閱讀量超過13億次。
這就是流量彩票砸在一個行業上的效果。
一開始買個三千的捷安特,過幾天就想換個三萬的斯科特。
越來越多的玩家選擇“升級換代”,市場需求也隨之暴增。
許多自行車大廠的產能拉滿,也跟不上中產們這波頭腦發熱的消費速度。
當時一些入門級的公路車,平均需要兩三個月才能交付。
甚至有些熱門車型排隊半年都是基礎操作。
小米汽車今天的爆火,其實幾年前在兩輪圈已經上演過不止一次了。
雖然品牌們不知道自行車究竟能火多久,但是韭菜你不割,那可就讓別人家割走了。
于是,你能看到這幾年所有廠商都在甩開膀子玩命拉產能,各種新牌子不斷露頭。
但風口總有一天是會過去的。
根據報道,截至24年第二季度,捷安特、美利達的庫存過剩水平就到達了40%和45%。
而在另一方面,騎行熱也在退潮。
因為新鮮勁兒過去之后,大家發現真正騎行運動的門檻其實一點也不低。
堅持這個運動,同樣也需要有錢,有閑,還要有一顆鐵腚,關鍵是真的要熱愛。
很多人買車前騙自己,覺得騎車通勤也很瀟灑自由。
但真正早八晚八的多上幾天班,再趕上加班,半夜騎好幾公里回家。
這不叫健康生活,這是見閻王綠色通道。
真想上下班通勤,考驗的是你能不能在公司五公里范圍內租到房。
通勤的路上也還得有非機動車道,不然你上個班還得七繞八拐,比取經還難。
再一個講,夏天熱冬天冷,下雨不方便。
就算你能克服所有困難,小偷也能讓你不再需要克服。
如果你不需要通勤,只是騎行解壓。
那么這就涉及到了最高門檻:
有閑。
大多數人很難有精力和毅力,去把寶貴的休息時間用在運動,而非吃喝玩樂上的。
真讓他們端著個大屁股坐在自行車那小板凳上,每天蹬上個十公里上下班,他們會哭的楊白勞還慘。
騎行的爆火,本質就是被中產幻覺和社交價值共同營造出的流量彩票給砸穿了。
當大眾流量去追逐其他時髦賽道的時候,自行車這個老牌產業自然也見好就收,該清倉清倉,該甩貨甩貨。
去年兩萬還得排隊等車,今年一萬五現貨有的是。
很多高點接盤的小白直呼背刺,但是老玩家們知道,這些車再打五折,廠商依舊有的賺。
為什么自行車定價這么貴?
因為騎行就是個小眾運動。
市場不大,買的人不多,自行車廠家沒法通過大規模生產來降低成本。
對廠商來說,他們只能去往高大上的方向靠攏,讓自行車越來越特化,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小眾。
然后從一小波人里邊,使勁劃拉W。
如果沒有社交平臺的推波助瀾,騎行圈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不會出現如此盛況。
雖然高速增長只是曇花一現,但是從產業的角度上來說,這場鬧劇卻推動了自行車行業的大跨步前進:
因為我們的國產自行車,進步實在是太快了。
當初國產品牌沒有高端產品,只能眼巴巴看著海外品牌吃肉,到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用相當實惠的價格,買到比過去種類更豐富,體驗更舒適,技術更先進,性能更強更好的自行車了。
東邊日出西邊雨,產業故事有些時候就是如此的具有戲劇性,感興趣的同學點點關注,我們有機會講講中國自行車的魔幻產業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