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國,這個名字如今家喻戶曉。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陸軍云南掃雷大隊的一名普通戰士,卻因為一次驚心動魄的排雷任務成為了全國人民心中的英雄。2018年10月11日,他在云南麻栗坡縣執行任務時,為保護戰友身負重傷,失去了雙手和雙眼。他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國家也因此給予了他特殊的關懷和待遇。
從貴州山村走出的戰士
杜富國1991年11月出生在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的一個小山村。遵義是革命老區,當地人從小就聽著紅軍長征的故事長大,杜富國也不例外。他家境普通,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靠種茶為生。村里人回憶,杜富國小時候就老實本分,干活麻利,學習雖然不算頂尖,但特別能吃苦。這樣的性格,可能早就為他日后的選擇埋下了種子。
2010年12月,19歲的杜富國響應國家征兵號召,報名參軍。那年冬天,他背著簡單的行囊,告別父母,踏上了去部隊的路。入伍后,他被分配到云南某邊防團,開始了軍旅生涯。邊疆的生活并不輕松,風吹日曬是常態,但杜富國從沒抱怨過。他常跟戰友說,能為國家守邊疆,心里挺踏實。
云南邊境地區因歷史原因遺留了大量地雷,尤其是中越邊境一帶。地雷不僅威脅著邊防戰士的安全,也讓附近的村民深受其害。1979年以來,云南文山州因地雷受傷或致殘的居民接近6000人。杜富國在巡邏時,見過不少因地雷失去腿腳的村民,甚至還有孩子因此喪命。這些場景深深刺痛了他,他暗下決心,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為老百姓做點什么。
2015年6月,國家啟動新一輪邊境掃雷行動,組建云南掃雷大隊。消息傳來,杜富國沒有猶豫,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他知道,排雷是玩命的活兒,但也明白,這份工作能讓邊境的鄉親們睡個安穩覺。他在申請書里寫道:“我年輕,身體好,愿意為人民掃除雷患。”就這樣,他成為掃雷大隊的一員,開始了與地雷“較量”的日子。
排雷場上的生死瞬間
排雷不是一般的工作,每一步都可能踩在生死線上。掃雷大隊的戰士們每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扛著探測儀,在叢林和山坡間搜尋地雷。一顆地雷可能埋了幾十年,外殼銹跡斑斑,隨時可能爆炸。
杜富國入隊后,刻苦鉆研技術,很快就成了隊里的骨干。他熟練掌握了手持探測器、挖掘工具的使用,還能根據地形判斷地雷的埋設規律。戰友們都說,他干活細致,膽子也大。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國和戰友們來到麻栗坡縣老山西側的壩子雷場執行任務。這片雷場靠近邊境,地勢復雜,植被茂密,埋藏的地雷種類繁多。那天天氣悶熱,防護服里的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但沒人敢放松警惕。
下午2點多,杜富國在搜索時,發現一枚手榴彈露出一截彈體,上面滿是鐵銹,看上去極不穩定。他立刻向分隊長報告,得到的指令是“查明有無詭計設置”。
所謂“詭計設置”,就是地雷周圍可能還有其他引爆裝置,稍微碰一下就可能連鎖爆炸。面對這樣的情況,杜富國沒有退縮。他讓戰友艾巖退到安全距離,自己上前處理。
他蹲下身,用工具一點點清理彈體周圍的土,動作輕得像在剝雞蛋殼。就在這時,手榴彈毫無征兆地爆炸了。巨大的沖擊波將杜富國掀翻在地,彈片四散飛濺,他的防護服瞬間被撕裂,雙手被炸飛,雙眼也被嚴重破壞。
爆炸發生后,艾巖沖上前查看,發現杜富國滿身是血,已經昏迷過去。救援人員迅速趕到,將他送往附近醫院。經過多輪搶救,杜富國保住了性命,但雙手和雙眼再也回不來了。那年,他才27歲。
國家給予的特殊待遇
杜富國的犧牲震撼了全國,他的故事通過媒體傳遍了大江南北。2018年11月,中央軍委授予他“排雷英雄戰士”榮譽稱號。國家沒有忘記這位年輕的英雄,給予了他三項普通干部難以企及的特殊待遇。
受傷后,杜富國保留了現役軍籍,這意味著他依然享受軍人薪資待遇。據相關政策,因公致殘的軍人可根據傷殘等級領取撫恤金。杜富國被評定為一級傷殘,每年能領取約8萬元的傷殘撫恤金。
這筆錢不算少,對于一個農村家庭出身的年輕人來說,足以保障基本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的醫療費用由國家全額承擔,包括后續的康復治療和假肢更換費用。這樣的保障,讓杜富國和家人不必為生計發愁,也體現了對英雄的尊重。
2019年7月31日,杜富國被授予“八一勛章”,這是軍隊最高榮譽之一,通常授予對國防事業有卓越貢獻的人士。拿到這個勛章的,大多是軍功卓著的高級將領,像杜富國這樣的普通戰士獲此殊榮,極為罕見。
此外,他還多次受邀參加國家重大活動,比如2019年國慶70周年慶典,他作為英模代表登上觀禮臺。這樣的禮遇,是對英雄事跡的肯定,也是普通干部難以享受的榮光。
英雄的背后,是一個家庭的默默付出。杜富國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國家考慮到這一點,為他們提供了養老金和免費醫療服務,確保晚年生活無憂。
他的妻子原本沒有正式工作,受傷后,國家為她安排了穩定的崗位。至于未來的子女,國家政策明確,杜富國家人在教育和就業上享有優先權。這些措施不僅是對杜富國本人的補償,也是對英雄家庭的全面關懷。
這三項待遇,層層遞進,既有物質保障,也有精神激勵,更有對家人的照顧,體現了國家對英雄的拳拳之心。
受傷后的新生活
失去雙手和雙眼,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但杜富國沒有被擊倒。手術后,他被轉到重慶的西南醫院接受治療。剛醒來那段時間,他疼得睡不著覺,但從沒喊過苦。護士回憶,他甚至還會安慰別人,說自己沒事,讓大家別擔心。
康復過程漫長而艱難。杜富國要重新學習吃飯、穿衣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他裝上假肢后,每天練習抓東西,從筷子到水杯,一點點摸索。眼睛看不見,他就靠耳朵和觸覺感知世界。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總是笑著說:“我還能干很多事,不用把我當病人。”
2020年8月,杜富國迎來了人生的新起點。他被調到南部戰區陸軍政治工作部,擔任軍隊廣播節目《南陸之聲》的播音員。第一次錄節目時,他有些緊張,畢竟沒學過播音,嗓子還有點沙啞。但他一遍遍練習,用真摯的聲音講述軍營故事,很快得到了聽眾的喜愛。他的節目不僅傳遞了正能量,也讓更多人了解了軍人的堅守與奉獻。
除了工作,杜富國還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他走進學校、社區,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年輕人珍惜生活,也給殘障人士帶去希望。2021年,他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成為社會學習的榜樣。
杜富國的故事,遠不止他一個人的榮光。他的事跡傳開后,激勵了無數人投身國防事業。據統計,2019年云南征兵報名人數比前一年增加了20%,不少年輕人坦言,就是因為看了杜富國的報道,才下定決心參軍。他的精神也在民間激起漣漪,許多志愿者自發到邊境地區宣傳地雷危害,幫助村民重建家園。
在部隊內部,杜富國成了活教材。掃雷大隊的戰士們每次出任務前,都會重溫他的事跡,提醒自己肩上的責任。他的名字被刻在軍營的榮譽墻上,激勵著一代代軍人勇往直前。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杜富國讓人們看到了普通人的偉大。他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一個愿意為別人擋住危險的年輕人。他的選擇,折射出軍人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也讓大家感受到,國家對英雄的關懷從不缺席。
從貴州山村到邊境雷場,從普通戰士到“排雷英雄”,杜富國用27歲的青春書寫了一段傳奇。他失去的,是雙手和雙眼,得到的,卻是全國人民的敬仰和國家的厚待。他的三個特殊待遇,既是對個人犧牲的補償,也是對軍人價值的肯定。
杜富國的故事告訴我們,英雄并不遙遠,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而國家對他的關懷,也讓我們相信,只要愿意為人民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向杜富國致敬,向所有默默守護我們的英雄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