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布六大平臺
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那天和朋友正在室內喝茶聊天,門簾掀動,走進了一位舉止優雅的女士,她面容白皙,目光明亮,說話不緊不慢,氣質溫潤從容,她就是史惠珍老師。我忙讓座敬茶,寒暄數語后,便介紹朋友和史老師相識。交談中發現我們三人竟有共同的親戚朋友,于是便暢聊起來,聊遠聊近聊經歷,聊親聊朋聊年齡。
朋友問史老師:“你有60多歲了吧?”史老師笑著說:“我已經81歲了!”
朋友一臉驚愕:“啊,不會吧,不像不像!”
他說史老師臉無皺紋,精神飽滿,哪像80多歲的老人家!
這使我想起了蘇軾“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句來。如果把這句詩再擴展一下,那就是“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了。的確,史老師不老的秘訣是“胸藏文墨”,年輕的內在是“腹有詩書”,那“氣自華”的外貌就在情理之中了。
案頭就擺著一本史老師即將出版的書稿,名叫《我和我的父老鄉親》。書分六章,分別為“人生履痕”“父老鄉親”“晚霞墨韻”“閑散習作”“師友贈玉”及“攝影作品”。
如果把史老師的豐富經歷比作一部大戲,那么這部大戲就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了。如果把史老師的履痕分為三個階段,那就是從童年到教師的追夢向上階段;從教師再到學生的角色轉換階段;再就是從耕耘到收獲的碩果累累階段了。
史老師的上半場戲是向往、是追夢、是歷練。她童年渴望讀書,纏著父母要去上學,小女孩終于如愿,她讀書讀到初中畢業。上學期間她經歷過大辦鋼鐵上山背石頭,畢業后在農村擔糞鋤草摘棉花,拉犁拉耙種莊稼。農閑時還學會了縫紉機上做衣褲,納底绱鞋織毛衣。盡管鄉親們夸她心靈手巧,然而這些都不是她的夢想和追求。她堅持自學,在繁重的勞動之余讀書練字寫日記,背詩背書記心得。她的愿望樸素而簡單:勤奮學習,充實自己,用知識改變命運!
她做過學習毛主席著作輔導員,還積極報名參加各種學習班。她學寫通訊報道,尋找新鮮事物,記錄好人好事。她寫的稿件被縣廣播站采用并連續廣播后,還得到了高檔獎品:一個有線廣播的話匣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村里不斷有年輕人先后跳出龍門,被招進工廠或事業單位。史惠珍也有幾次機會被人推薦出去工作,但到了落實環節,命運卻給她開了個玩笑,或被人頂替,或人為設置障礙,使她的愿望屢屢落空。
不甘服輸的史惠珍,想用自己的知識與命運抗爭。當她打聽到王屋山區缺教師的消息后,便和堂妹結伴闖王屋碰碰運氣。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測試,應聘成功。再經過簡單培訓,史惠珍進入了王屋山區的教師隊伍。
王屋山山高溝深,羊腸小道曲曲彎彎,多見石頭少見人。在平原長大的史惠珍背著行李,由人帶路翻山越嶺,上坡下溝,她大口喘著粗氣,終于來到了山?處一個破廟院落,開始了她的教學生涯。
三岔溝口,一座廟,一盞煤油燈,孤獨一人的史惠珍將在這里度過一個難熬的長夜。夜深人靜,小廟陰冷潮濕,屋后水庫大壩嘩嘩的流水聲和不知什么動物的嚎叫聲,更使這位年輕女孩膽戰心驚……
開課了,史惠珍被安排教初中一年級語文和史地,還兼班主任。初中畢業教初中,早有知識儲備的史惠珍并不膽怯,于是她邊學邊干,備課,寫教案,讀字典,批改作業成了她的生活常態。
這是1970年的早春時節,農村青年史惠珍已變成了王屋山區的史老師了。
在王屋山里,史老師走溝溝岔岔對學生進行家訪,了解具體情況,然后對癥下藥,有針對性的教好每一個學生。
山上衛生條件差,女生頭上生了虱子、蟣子,男孩也蓬頭垢面。為了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史老師帶領學生在山上撿橡殼賣錢,然后買來推剪,利用課外時間一一為男生理發,并教導男女同學養成講衛生、勤洗頭的良好習慣,使孩子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多年后,史老師在縣城大街上遇到一位男同志給她打招呼:“史老師,你不認識我了,我是你的學生,你還給我理過發,洗過頭呢!”一個小小的善舉讓當年的學生記憶猶新。
在王屋山區教學近13年的史老師,經歷過山洪暴發雷公怒;體驗過大雪封山徒步行;聽到過野狼嚎叫受驚怕;看到過幼子燙傷心肝疼。史老師走過坎坷曲折之路后,終于苦盡甜來,多年的代課教師轉了正,工作也調回了縣城,迎來了順風順水。她先后在東園、東街、東留村小學教書17年,直至光榮退休,走完了人生的上半場。
如果說史老師上半場人生是向往、是追夢、是歷練的話,那么她的下半場則是愛好、是樂趣、是碩果累累了。
退休后的史老師又主動轉換角色,由教了30年的中小學老師變成了恭恭敬敬上課的學生了。她端端正正地坐在市老年大學的教室里,聽課聽的認真,筆記做的認真,作業完成認真。她學書法,學詩詞楹聯,學攝影,不讓一日閑過。
從1999年退休至今,她堅持學習了26個年頭;方方面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
她的書法作品多次入展市級展覽并屢屢獲獎。
她的詩聯作品經常發表在《濟源日報》《濟源詩聯》《中國楹聯報》等多家媒體。她參賽的楹聯分別得過行業獎、市級獎、省級獎乃至全國獎,并獲得了“濟源十老詩聯人物”的稱號。
藝術都是相通的,她學習攝影藝術,參與攝影采風,其作品還獲得了全國老年大學攝影成果等級獎一一荷花獎。
一本本鮮紅的榮譽證書,一個個獎牌,一件件獲獎紀念品,無不體現史惠珍老師在書法、詩聯、攝影藝術上取得的豐碩成果。
在閱讀這部書稿時,墨香借著歲月的溫度撲面而來。這些質樸動人的文字,沒有宏大的敘事,卻有炊煙裊裊的日常。一首首一副副靈韻流轉的詩聯都包含了史老師對行業,對濟源,對祖國的真誠。
史老師的人生上半場以粉筆為犁,在三尺講臺上盡職耕耘,下半場又以筆墨為舟,在藝術的河流中力爭上游。
愛好陶冶情操,學習滋養人生,勤學的人不會老。當耄耋老人嘆息自己老不中用時,81歲的史老師還是端坐課堂上的小學生;當某些人面部溝壑縱橫,心態老邁時,史老師卻精神飽滿地演繹著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精彩人生……
行文至此,填一首《臨江仙》詞以贊史惠珍老師:
王屋深山講臺站,知識掀開夢紗,一支粉筆寫生涯。培桃育李史,無悔度韶華。
卸卻征鞍尋雅趣,硯田光影爭嘉,詩聯獎牌到咱家。勤學凍齡劑,笑靨勝春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劉克慶,字慎之,河南濟源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