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全國各地正掀起一股老工業區改造換新潮。往昔機器轟鳴、煙囪林立的工業舊地,如今紛紛踏上蛻變之旅。
在時代發展浪潮與城市更新需求的雙重推動下,從東北老工業基地到東南沿海工業重鎮,不同地域的老工業區積極響應,或依托深厚工業歷史底蘊,將斑駁廠房、陳舊設備轉化為文化創意空間,讓工業記憶在藝術與潮流中煥發新生;或憑借區位優勢,引入新興產業與高端服務業,打造集辦公、商業、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園區;或聚焦生態修復與景觀重塑,讓曾經被工業污染的土地重披綠裝,變身城市生態公園與休閑勝地。
然而,在全國各地老工業區的這波改造潮中,許多項目在資金投入、產業定位、文化傳承等方面面臨挑戰,如何在保留工業特色與實現創新發展間找到平衡?就成為各地老工業區改造亟待破解的關鍵命題。
與此同時,這些年全國各地同樣也興起了一股建設“音樂小鎮”和“音樂園區”的浪潮。在政策利好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從東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區,眾多城市紛紛布局音樂產業,打造集樂器制造、音樂教育、演出展演、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特色空間。
例如,河北周窩依托樂器產業基礎,打造“周窩音樂小鎮”;浙江杭州蕭山以“音樂+科技”模式構建數字音樂平臺,定位“音樂科技智慧城”;成都通過東郊記憶等園區推動音樂與潮流文化融合,打造“國際音樂之都”;北京朝陽黑莊戶打造“北京音樂產業園”;廣西南寧“民歌湖國際音樂小鎮”正升級改造即將開街。
這些項目不僅承載著產業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愿景,更希望通過音樂賦能城市文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消費地與創作聚集地。然而,在熱潮背后涌現出一批行業案例的同時,同樣面臨的問題是,不少音樂小鎮和音樂園區因缺乏文化底蘊、優質內容供給不足或同質化競爭等問題,陷入“空有名頭”的發展困境,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仍待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政府大力支持音樂產業發展,出臺諸多政策支持發展,如成都市打造“國際音樂之都”,出臺《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音樂產業發展促進國際音樂之都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組建音樂產業發展推進機構,推動音樂產業加快發展。
在此背景下,四川成都的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以下簡稱“東郊記憶”)發展到如今,數據顯示,2024年東郊記憶年人流量超1700萬,園區營收超30億元,相較于2021年運營方接手時的數據相比,增長達370%。
那么,東郊記憶爆火的邏輯是什么?它成功出圈背后的驅動因素,是否同樣適用于眾多面臨發展困境的產業園區更新策略?
當下,工業園區遺址改造與文旅融合發展正成為城市更新與產業升級的新趨勢。在此背景下,小鹿角智庫攜手四川省音樂產業協會以及成都東方正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將目光聚焦于成都的東郊記憶,將其作為典型樣本展開深度觀察與研究。
此次研究旨在深入洞察東郊記憶音樂內容運營的內在邏輯,通過對東郊記憶這一樣本的剖析,為當前眾多工業園區遺址改造項目提供可借鑒的音樂內容運營模式和策略。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工業園區遺址改造與音樂內容、文旅地產融合的成功幾率,還能為音樂產業在新的發展浪潮中找到新的增長點和突破口,推動音樂產業與城市更新的協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完整報告一共46頁,已上線“小鹿角PRO”。
點擊上方圖片鏈接,進入
“小鹿角PRO”
小程序-
“報告”
頻道,即可獲取完整PDF版本。
以下為《2025音樂產業園區新范式白皮書——東郊記憶園區音樂生態賦能工業遺存案例研究》的結論部分:
音樂產業生態的立體化構建
音娛企業入駐的協同性高、音樂演出活動數量多、音樂藝術文化的展演空間遠超過商業零售空間面積。
第一、園區內音娛企業協同性高。
從核心層的“音樂版權”和“現場音樂”到覆蓋外圍的“音樂泛娛樂消費”,從音樂人孵化、創作發行推廣、演出主辦、展演空間和潮流品牌等全鏈條環節,形成“內容創作-場景落地-消費變現”的閉環。而本土說唱廠牌與潮牌門店的“即興演出+限量發售”模式,音樂IP與文創企業開發聯名周邊,也印證了“產業集群效應”對內容創新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
第二、音樂演出活動數量特別多。
通過高頻次的演出和展演,打造流量入口。高頻次的演出活動不僅在年輕人群體中塑造了“東郊記憶”的品牌認知,更通過“演出+社交+消費”的場景融合,帶動周邊潮牌、餐飲、市集等業態單日營收,形成“以演促消”的良性循環。
第三、音樂藝術文化展演空間多:“立體矩陣”承載多樣化內容。
從專業級的Livehouse演出場館、戶外音樂場景到音樂社交空間,東郊記憶高達20余個功能各具特色的展演空間,承載了多樣化的音樂展演內容,充分激活了“日間經濟”、“夜間經濟”和“跨城消費”,成功將工業遺存轉化為青年文化消費的“超級場景”。
“音樂內容”成為營銷抓手撬動潮流消費杠桿
當年輕人的荷爾蒙注入線下消費場景,城市舊空間便擁有了撬動消費市場的杠桿。
在 B 端運營上,東郊記憶積極大力引入優質音樂資源,精心打造專業化的音樂創作、制作與演出環境。但是,與傳統音樂園區不同,東郊記憶并未將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以及入駐企業、數字版權積累等常規領域,而是將運營重心放在了音樂內容與消費者的直接互動上。
在“非標商業”模式下,東郊記憶精準洞察消費者內容消費需求,園區將音樂流量成功轉化為消費動能。說唱演出帶來的即時人流,直接驅動潮牌門店的銷售額,國潮文創市集客單價較傳統商場提升數倍。這種音樂與潮流的深度綁定,使得“看展演、買潮牌、街拍打卡和社交”成為Z世代的消費閉環。
潮流場景+非標商業,東郊記憶成為城市更新的活化樣本
實現“產業聚集-場景升級-消費爆發”的三重躍遷
四年來,東方正火在東郊記憶原有的音樂產業基因上繼續發揮創造力,成功讓音樂元素滲透到商業活動的每一個角落,為消費者帶來獨特的消費體驗,不僅有效節省了運營成本和時間,還確保了音樂內容的高質量和豐富多樣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這些年,由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商業地產的開發速度較快,導致部分區域出現供應過剩的情況。再加上這幾年體驗式消費逐漸興起,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也對傳統商業地產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一些傳統購物中心和百貨商場面臨客流量減少、銷售額下滑的困境。小鹿角智庫觀察發現,眾多城市的商業地產項目和產業園區,正計劃通過“改造+引入”的方式,提升場景消費的潮流體驗感,尋求新的增長點。
總的來看,東郊記憶的實踐表明,工業遺存的活化需超越“空間改造”層面,轉向“內容運營+產業聚合”的深度整合。通過音娛企業協同釋放創新動能、高頻演出活動持續引流、多元展演空間承載文化體驗,最終實現“產業聚集-場景升級-消費爆發”的三重躍遷,為城市文化地標建設提供可復制的“東郊模式”。
排版:河清 / 審核:容容
閱讀往期熱文
報告 | 全面爆發前夜的HIP HOP——從邊緣亞文化到娛樂消費新貴
調研丨國潮風暴下,服飾品牌如何立身?|《2022國潮服飾產業發展及市場調研報告》
【音樂財經】 入駐第三方平臺
騰訊新聞丨網易財經|36Kr|新浪財經
今日頭條 |百度百家| 搜狐
知乎 | 虎嗅網 | 文旅中國|界面
《音樂周報》-《音樂財經》專版
微博(4.7萬訂閱) | 抖音(18萬訂閱)|小紅書(2000訂閱)
官網網站:www.livemusichina.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