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兩年,你是否發現錢越來越不經花?菜市場的雞蛋、豬肉價格沒怎么降,工資卻原地踏步,裁員降薪的新聞此起彼伏。
有人調侃:“不是我變窮了,是錢變‘瘦’了。” 但真相遠比這殘酷 ——通縮早已悄然降臨,而這次,官方終于不再回避。
一、當 “禁忌詞” 被擺上臺面:通縮的真相
2023 年 9 月,前央行行長易綱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直言:“中國現在應該把重點放在抵御通縮壓力上。”
這句話猶如平地驚雷,打破了多年來的隱晦。要知道,在過去,“通縮” 幾乎是個 “不能說的秘密”,因為它往往意味著經濟陷入深層困境。
但數據不會說謊:從 2023 年第二季度到 2025 年第一季度,GDP 平減指數連續 8 個季度為負。這個指標反映全社會商品和服務的總體價格變化,持續負值意味著我們生產的東西越來越不值錢。
這一持續時間遠超 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的 7 個季度,也超過 2009 年國際金融危機的 2 個季度,堪稱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通縮周期。
二、為什么 CPI 沒跌反漲,通縮卻真實存在?
許多人困惑:“菜價、房租都在漲,怎么會是通縮?” 這里有個認知誤區: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只能反映日常消費品價格,而 GDP 平減指數才是衡量整體經濟的晴雨表。
例如,2025 年一季度 CPI 同比 - 0.1%,但 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 - 2.5%,顯示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跌,企業利潤被壓縮。這種 “剪刀差” 揭示了消費端價格黏性與生產端通縮壓力并存的復雜局面。
更直觀的感受是:企業訂單減少、裁員降薪,居民收入增長停滯,消費意愿萎縮。
經濟學界有個形象比喻:通脹像感冒,吃藥能治;通縮像癌癥,發現時往往已深入骨髓。當人們預期 “明天更便宜” 時,消費會無限延遲,形成 “消費減少→企業收縮→收入下降→消費進一步減少” 的惡性循環。
三、大基建救市?可能是飲鴆止渴的陷阱
面對經濟下行,“大基建刺激” 曾是屢試不爽的藥方。但貴州的教訓值得警惕:某縣投資 50 億打造旅游小鎮,最終債務暴增 195 倍,連財政轉移支付都填不上窟窿。這種 “只看投資不看回報” 的模式,在通縮周期中只會加劇債務負擔。
日本的前車之鑒更觸目驚心:60 年瘋狂基建讓每個日本人背負 1000 萬日元債務,政府負債率高達 257%,但經濟仍陷入 “失去的三十年”。中國當前地方政府債務率已超國際警戒線,盲目上馬項目無異于 “把錢扔進黑洞”。
四、破局之道: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
通縮的本質是收入分配失衡與債務泡沫破裂的雙重危機。中國居民收入占 GDP 比例僅 50%,遠低于美國的 76%、日本的 71%。一個月入 5000 元的家庭,扣除房貸、車貸、育兒等支出后,幾乎沒有余錢消費。這種 “未富先債” 的困境,讓提振內需成為空談。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強烈信號:將 CPI 目標下調至 2%,赤字率上調至 4%,新增專項債 4.4 萬億元。這些政策直指兩大核心:一是通過財政擴張彌補需求缺口,二是通過收入分配改革讓老百姓 “有錢花”。
例如,提高個稅起征點、擴大社保覆蓋、推動國企利潤分紅等,都是 “分好蛋糕” 的關鍵舉措。
五、債務周期拐點:我們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達利歐在《債務危機》中揭示的規律正在中國上演:泡沫破裂→去杠桿→通縮→復蘇。當前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家庭債務占比超 85%,全國債務總量占 GDP 比例突破 280%,遠超歐美水平。這種 “債務堰塞湖” 不化解,通縮壓力難以根本緩解。
但歷史也告訴我們:每一次通縮都是經濟結構重塑的契機。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通過國企改革、加入 WTO 等舉措走出困境;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后,高鐵、互聯網等新動能崛起。如今,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產業正在孕育新機遇,熬過陣痛期,方能迎來新一輪增長。
結語:守住現金流,等待黎明
對普通人而言,通縮周期中最珍貴的是現金與信心。減少非必要消費,提前償還高息債務,避免盲目投資,是應對不確定性的良策。
正如達利歐所言:“不要被短期波動迷惑,要看到周期背后的深層力量。” 當政策紅利逐步釋放,新動能茁壯成長,我們終將穿越迷霧,迎來經濟復蘇的曙光。
(注:文中數據截至 2025 年一季度,部分案例來自公開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