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馬達的加斯加在社交平臺發了這樣一段話:
“勇氣不是用一次少一次的東西,相反勇氣是越用越多的。
第一次大聲說話之后就敢有第二次,越是打磨它就越有力量。
膽怯和退縮帶來安全感不是真的,只有你硬著頭皮邁出第一步,睜開眼睛時發現預想的一切壞結果都沒有發生,安全感才會降臨。
安全感是勇氣帶來的,請勇敢地試一試。 ”
深以為然。
你只要決定揭竿而起,就一定會一路馳騁,一路生花。
01
讓潑我可樂的人道歉?賠償
媽媽生氣甩臉走人,她嫌我丟人
最近,我刷到一個女孩分享自己捍衛權益的視頻,故事非常簡單,但卻有著接近300萬的點贊。
女孩高考完后,一天和家人去吃麥當勞。
這時,坐在旁邊的倆男生一直在推搡打鬧,突然把可樂打翻了,而女孩的衣服和褲子都被淋濕了。
一男生立馬撿起剩下的半截可樂去洗手間,另一男生則呆坐著位子上,尷尬得左顧右盼,也并沒有道歉。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女孩的媽媽,說道:“沒事沒事,這能洗掉嗎?”
男生立馬接過話茬說:“能,能。”然后就轉過頭回去吃飯了。
而女孩則是一臉的不悅,媽媽見狀,說她小肚雞腸、斤斤計較。
一開始,女孩只希望對方真誠地道個歉,而如今又是被對方無視,又是被媽媽指責,于是她決定要出一口氣。
她拿起外套走過去,眼神堅定地看著倆男生說:
“你好二位,我的衣服和褲子因為你倆的過失弄臟了,我需要清洗,需要你們賠我30塊錢干洗費,你們商量下到底是均攤還是怎么處理。”
女孩全程面帶微笑,語氣溫和,態度強硬。
倆男生一臉尷尬,最后招架不住,給女孩轉了錢,也終于道了歉。
女孩一轉身,發現有幾桌客人在偷偷地瞅著她。
而媽媽則是直接翻白眼,嫌棄她丟人,拎著外套直接出門走人了。
此時女孩飯還沒吃完,就自己坐下來淡定地吃飯。
回顧起這次經歷,她絲毫不后悔,甚至覺得很值得。
她這樣總結道:“雖然我是膽小鬼,但我還是會為了自己千千萬萬次。”
02
明明捍衛自己是應該的
為什么很多人不敢站在自己這一邊?
不難發現,女孩的應對方式,既沒有撕破臉得罪對方,也沒有忍氣吞聲委屈自己。
熟悉心理學的伙伴,應該很快會聯想到一種狀態:不含敵意的堅決。
這是當我們受到冒犯時,最好的回應方式,它并不復雜,需要的是我們溫和而堅定地向對方表達不滿,提出需求。
不過我發現,許多人能夠做到「不含敵意」地讓事情過去,而能夠「堅決」地捍衛自己的人卻少之又少。
假如代入女孩的位置,不少人容易會產生顧慮:
因為這點事而不滿,會不會顯得我小氣呢?
萬一和對方吵起來,該怎么辦呢?
對方是不小心的,事情也已經發生了,追究還有意義嗎?
這時,人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或者在心里面對自己說:算了,我該大度一點、得體一點。
當這樣想時,事情通常就會不了了之。
然而,等到回到家里,等到晚上睡不著時,等到某天再次受到委屈時,人會恍然再次想起這事,感到委屈,感到憤怒:
憑什么他們冒犯了我還能像沒事人一樣?
為什么一聲「對不起」也沒對我說?
憑什么每次都是我去理解我去忍?
這時我們才意識到:那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并沒有真正的過去!
我知道,許多人都經歷過上述的內心歷程,有的人甚至已經重復了無數遍。
這樣的過程就像是慢性毒藥一般,在侵蝕著人的內心,
在無形中不斷強化著「我的感受不重要」的消極觀念,也在一次次退縮中一點點消磨人的勇氣。
誠然,堅定地站在自己這一邊并不容易,尤其在女孩所遇到的場景里,還遭到旁人的冷眼和父母的不理解。
而她最終依然堅定地去捍衛自己,則尤為勇氣可嘉。
一位網友如此評論鼓勵道:幾個人的白眼和否認,在百萬人的點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說到這,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
捍衛自己明明是好的,為什么身邊總會有人會抗拒這么做,甚至見到別人這么做還會翻白眼?
03
假大度,假體面,真羞恥
只會讓自己更加易碎
如果留意身邊便會發現,有許多人就像女孩的父母一樣,認為女孩抓住事情不放,就是在找茬、在丟人。
當我們試圖去捍衛自己時,在這類人眼中就成了幼稚、不懂事、不夠大度體面,甚至會被翻白眼。
這時,我們就容易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中——難道真是我太斤斤計較了嗎?
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在于:
那些勸你不再追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他們并非真正的大度,而是內心有著極強的羞恥感:
他們認為人被冒犯后有情緒是可恥的;
自己需要一聲道歉是矯情的;
向別人表達不滿和請求更是丟人的......
強烈的羞恥感會讓他們習慣性忍氣吞聲,并美其名曰大度。
在關系中,他們會把這種羞恥感投射到別人身上,就像父母會以女孩的言行為恥一樣。
當一個人內在充斥著強烈的羞恥感時,TA的自我是極其脆弱的。
如果我們把人的自我比喻成一個小球,那么,充滿羞恥感的自我就如同一個玻璃球,它缺乏彈性,害怕碰撞,容易破碎。
所以他們不敢發聲,害怕對方不理解,害怕被人評頭論足,害怕引起沖突。
歸根結底,這是害怕與人發生碰撞,因為哪怕是輕微的碰撞,也會讓他們這顆玻璃球碎掉,而自我破碎是一件很痛的事。
當然,他們往往無法覺知這是羞恥感在作祟,只會無意識地強調體面和大度。
看到這或許你會問:那世上會不會有的人是真的大度,真的不計較呢?
當然有,只是真正的大度從來不是通過懷疑和剝削自己來的,而是一個人有了足夠的力量去保護自己,自然而然活出來的。
同時,真正大度的人從不會阻撓別人捍衛自己,更不會翻白眼。
04
越表達,越勇敢
請堅定的站在自己這一邊
那么,對于我們想要學會捍衛自己的普通人而言,可以怎么做呢?
答案是:多接納+多表達。
前面提到,當一個人對自己充滿羞恥,這顆自我的小球就會變得易碎,不敢碰撞。
相反, 如果我們能夠充分接納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那么,小球就會變得堅韌而有彈性,能夠承受住沖擊。
舉個例子,當你試圖捍衛自己權益,但又陷入猶豫時,不妨覺察一下:
此時,
我是否正在以自己的情緒為恥?
是否認為捍衛自己是錯的?
是否覺得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如果是,那么告訴自己:
我應當為自己發聲,這件事天經地義;
不必強求旁人都理解和支持,別人不理解,那是他們的事;
不必強求事情最后的結果,只要我發聲了,就是成長了。
當我們能更接納自己,便會更有力量去表達,而表達得越多,人的內核也會變得更加有力量。
在女孩的視頻底下,有兩條高贊的評論,正是對此的有力說明:
是的,當我們更多地去為自己發聲,便會變得更有勇氣,而話語也會愈發有分量,
因為,此時我們不再與自己對立,而是堅定地站在自己這一邊。
在心理學中,攻擊性等同于生命力。
這也是為什么我經常鼓勵大家要表達不滿、捍衛自己、去盡量發聲。
誠然,有時候現實情況是復雜的,或許你如今還不夠有力量,或許身邊的環境還比較危險,無法做到為自己發聲......
對此我想說:沒有關系。
希望你在收到冒犯時,不再去懷疑和否認自己,也不再為自己情緒和需求而羞恥。
就讓這股信念像一顆種子埋在心里,隨著你更加接納自己,它會在內在生根,直到有一天破土而出,成為你與世界碰撞的底氣。
作者:和小畏;后現代取向心理咨詢師,專欄心理作者。本文原創發布于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