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款“飽含零跑感情”的煥新之作,濃縮了一家車企十年堅守的核心理念:以全域自研為矛,以用戶需求為盾,在技術普惠的賽道上做一名長跑選手。
在2025款零跑C11(參數丨圖片)的杭州發布會現場,創始人朱江明展示了一張特殊的圖片——他使用了四年的微信頭像,正是初代C11。
這款曾被質疑“不可能低于20萬”的車型,四年間賣出25萬輛,成為零跑從生死邊緣走向新勢力銷冠的最佳見證。
“零跑只會說技術,不會講故事。”朱江明的自嘲背后,是十年如一日對技術路線的偏執。
自研基因深植骨髓,從首款國產AI自動駕駛芯片“凌芯01”,到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四葉草”,零跑將大華股份的嵌入式研發基因移植到造車領域。如今其整車自研率高達65%,除電芯與內外飾外,電驅、智駕、座艙等核心模塊全部自研自造。
當同行還在為單一車型升級頭疼時,零跑用“一夜換裝”證明實力——C10、C16、C11三款車型同步完成800V碳化硅平臺、LEAP 3.5智駕系統的切換,且成本可控。這種“技術跟隨戰略”,讓零跑總能在窗口期以最優方案替代冗余設計。
技術最終服務于“普惠”。全新C11搭載的AR-HUD亮度超出競品40%,支持后視鏡影像投屏甚至觀影;激光雷達智駕從豪華選配變為全系50%車型標配。“讓科技門檻下沉,體驗上揚”的平權理念,是零跑對“豪華”的重新定義。
產品哲學
當媒體質疑“C11高配僅比入門款貴1.5萬”時,曹力揭開零跑定價的底層邏輯。
核心是以自研能力砍掉供應商溢價,將65%自研部件節省的15%毛利(約2萬元)讓渡用戶。同級競品同等配置需賣20-25萬,C11頂配僅18.58萬。
從初代C11“前雙叉臂后五連桿+8155三聯屏”的瘋狂堆料,到新款標配640km續航、21揚聲器杜比音響、納帕真皮座椅,零跑始終踐行“15萬價格,30萬體驗”的產品準則。
這種策略換來用戶忠誠度,C11二手車保值率僅次于特斯拉,用戶口碑推動其從首月盲訂3388輛成長為月銷過萬的“常青樹”。朱江明笑言:“用戶選擇很痛苦,因為哪款都超值。”
用戶思維
零跑的成功,始于對“造用戶需要的車”的頓悟。
細節處的“小心思”,為紙巾盒找最佳位置、在扶手箱設暗格、給藍牙耳機留專屬倉——這些C11上被小米YU7粉絲稱贊的設計,零跑四年前已落地。
將共創機制常態化,從棕內配色由用戶投票誕生,到副駕屏因使用率低被取消(換裝17.3英寸懸浮中控屏),用戶反饋直接驅動產品迭代。“他們的聲音就是最好的產品經理。”朱江明總結道。
這種“多想一步”的笨功夫,讓零跑從S01的挫敗中重生。當競品追逐屏幕數量時,零跑選擇用HUD+實體按鍵優化體驗,詮釋了“面向用戶的路,才是最長久的路”。
面對“銷冠能否持續”的尖銳提問,朱江明展現出理工男的清醒。
拒絕短期狂歡,“新勢力銷冠轉瞬即逝,難的是留在牌桌上。”上半年22萬輛銷量(同比增145%)、海外2萬輛出口僅是“抗日戰爭勝利”,盈虧平衡線上的零跑將目標定為“三年進全球前五”。
全球化技術輸出,借Stellantis合資跳板進軍歐洲,東南亞布局加速,下半年ABCD系列車型補齊后,零跑手握多張技術王牌。
“我們像龜兔賽跑中的烏龜。”朱江明用十年歷程證明:當潮水退去,能穿透時間的從不是故事,而是全域自研鑄就的體系能力。
從2015年西班牙街頭萌生的電動車夢想,到2025年新勢力半程銷冠,零跑的十年是技術理想主義的勝利。
當朱江明說出“30年后如果零跑還在,C11也一定在”時,他勾勒的不僅是產品生命力,更是一家車企的生存哲學——以工程師的務實對抗行業的浮夸,用成本定價撕開豪華的壁壘,在用戶共創中尋找長久的共鳴。
面對合資反撲與價格混戰,零跑的選擇始終清晰,堅持全域自研,擴大技術代差;聚焦15-20萬主流市場,讓越級體驗觸手可及。
這條路注定漫長,但正如C11從“差點夭折”到“經典再進階”所昭示的,在汽車產業百年變局中,唯有堅守技術普惠初心的長跑者,才能抵達真正的“解放戰爭”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