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廈門市思明圖書館五樓活動室內洋溢著濃郁的異國風情,一場別開生面的“娘惹美食之旅”在此上演。來自馬來西亞的廈門大學留學生蔡順茗與林鈴,用生動的講解、有趣的互動,為廈門的中小學生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馬來西亞文化的窗口,也讓大家深切感受到了中外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
文化使者:跨越山海的分享之愿
“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小朋友們了解馬來西亞的文化,尤其是其中蘊含的中國元素?!辈添樮嬖V導報記者,她來自廈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看到招募信息里說——樂于分享自己國家文化、愿意和中國小朋友進行文化交流,自己立刻就報名了。
“之前參加過好幾次類似活動,覺得特別有意義?!焙筒添樮煌皝淼牧肘?,同樣是廈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的研究生。她負責活動中的手工環節,教孩子們用折紙的方式制作馬來糯米粽子。“粽子在馬來西亞的娘惹文化里,既有著中國端午節的影子,又融入了當地特色,很能體現文化交融,所以選了這個手工?!绷肘徯χf,能把自己國家的文化分享給中國小朋友,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服飾里的文化密碼:娘惹服飾藏多元交融史
活動中,蔡順茗將重點放在了馬來西亞“峇峇娘惹”的服飾文化上。“服飾是文化的載體,娘惹服飾里藏著太多故事?!彼蚝⒆觽冋故局鴰в邪俸?、鳳凰圖案的服飾,“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元素,而色彩上又有穆斯林文化的印記,幾何圖案則融入了印度教風格,下半身穿的紗籠更是當地文化的體現?!辈添樮忉尩?,這些文化元素的交融,源于早年下南洋的華人對故土的思念與對當地文化的接納。
“華人先輩把寓意吉祥的中國元素繡在衣服上,同時也吸收了當地優秀的文化元素,才形成了如此有特色的娘惹服飾。”林鈴補充說,就像她們教孩子們折的馬來西亞粽子,既有著中國端午節粽子的影子,又融入了當地的特色,是中馬文化交融的生動體現。
驚喜互動:廈門孩童展現超強文化素養
讓兩位留學生驚喜的是,廈門的孩子們展現出了極高的文化素養和學習能力。當蔡順茗提問:“為什么馬來西亞會有華人身影?”時,孩子們能立刻想到歷史遷移、鄭和下西洋等原因?!八麄兒苈斆?,知識豐富,能預判到我接下來要講的內容,現場孩子中,去過馬來西亞的也不少?!辈添樮f。
在手工環節,孩子們更是展現出了超強的動手能力?!坝行┬∨笥阎灰f一遍步驟,就能很快做出來,有個孩子折的粽子和我在家做的一模一樣,太厲害了?!绷肘弻⒆觽兊谋憩F贊不絕口。
文化共鳴:跨越國界的血脈相連
兩位留學生在廈門的生活,充滿了文化共鳴。蔡順茗的曾祖父早年下南洋,“蔡”姓在護照上寫成“Chua”,正是源于閩南語發音?!皝淼綇B門,聽到閩南語,看到熟悉的文化習俗,感覺特別親切?!?/p>
林鈴的祖籍地正是福建,她會講閩南語,在廈門的市場上,聽著商販們的閩南語叫賣,“完全沒有出國的陌生感?!彼€發現,馬來語、印尼語中有不少詞匯借鑒了閩南語,像“咖啡”,馬來語為kopi,“巴剎(市場)”,馬來語為pasar等,這讓她深切感受到了兩地文化的緊密聯系。
在文化喜好上,兩位留學生也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蔡順茗喜歡莫言、余華的作品,林鈴則鐘情于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高中課本里李白、白居易等詩人的作品更是讓她印象深刻。
此次思明圖書館的文化分享活動,不僅讓孩子們領略了馬來西亞的獨特文化,更讓大家看到了中外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的璀璨火花。正如蔡順茗所說:“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我們分享馬來西亞文化的同時,也在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這種互動特別有意義。”期待未來會有更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讓不同國家的文化在交融中綻放出更絢麗的光彩。
(海峽導報記者 孫靜/文 楊程俊/圖 實習生 何靜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