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搞錢”成為全民信仰,當“內卷”淪為生存常態,我們正經歷著一場靜默的精神危機:所有的人都在拼命奔跑,卻不知終點通向何方。
朋友圈里曬滿“自律”的打卡,會議室里回蕩著“狼性”的口號,可深夜失眠時,那個聲音仍在拷問:“這一切值得嗎?”
這不是個體的焦慮,而是整個時代的病癥,我們被困在“有用”的牢籠里,像永動機般追逐效率,卻把靈魂典當給了功利。
別不好意思承認。現在這世道,誰不累?累得想“躺平”,甚至有點“喪”,這真的不是你的錯。恰恰相反,這說明你還有感覺,還在乎。而這個世界,它可能真的病了。
你看,我們被塞進一個巨大的“成功”模具里。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比誰更“優秀”;上學了,要比誰成績更好,考進更好的學校;工作了,要比誰升得更快,掙得更多,房子更大,車子更炫……
仿佛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向上爬”的梯子,不爬上去,就是失敗,就是被淘汰。
我們被“得失”綁架,被“好壞”定義,被“孤獨”折磨,被“名利”裹挾,被“無常”嚇到,甚至被“生死”焦慮……我們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不敢停,不敢錯,生怕一松懈,就掉進萬丈深淵。
可你們知道嗎?兩千多年前的莊子,這位中國歷史上最“躺平”、最“喪”的哲學家,早就看透了這一切。他不是教你放棄,而是教你一種更高級的活法,一種不被外界定義、不被世俗裹挾、真正為自己而活的方式。
現在網上流行“躺平”,有人批判,說這是不思進取,是懦弱。我覺得,這鍋,“躺平族”不背。與其說他們在“躺平”,不如說他們在“躺槍”!被這個瘋狂內卷、物欲橫流的世界逼到了墻角,不得不蜷縮起來,喘口氣。
我們太容易被“得失”這兩個字困住了。《莊子·田子方》里有個故事,說楚國大夫孫叔敖,官至宰相,后來又三次被罷官,三次又被啟用。
有人問他:“您為什么看起來總是那么從容,從不憂慮?”孫叔敖說:“我生性喜歡山水,做官只是順其自然,不做官也不由我。既然如此,我又何必為此憂愁呢?”
聽到這話,你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我們多少人,把“做不做官”、“有沒有錢”、“高不高興”這些身外之物,看得比自己的心情、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我們為升職加薪欣喜若狂,為降職裁員茶飯不思;我們為別人的贊美沾沾自喜,為別人的批評垂頭喪氣。
莊子通過孫叔敖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不是永遠站在高位,而是無論身處順境逆境,都能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安寧。當官與否不由己,能做的只是讓自己無憂無慮。這話糙理不糙吧?
我們無法控制世界給你什么牌,但我們可以決定怎么打牌,甚至,決定這牌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再看看莊子筆下的那棵大樹。《逍遙游》里說,有一棵樹,長得巨大無比,但因為它不成材,木匠都不要它。別人笑它無用,它卻因此躲過砍伐,得以終其天年。
這簡直是對我們這個“唯有用論”社會的絕妙諷刺!我們從小被教育要“有用”,要“成功”,要“被需要”。我們像那棵大樹一樣,拼命想長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卻忘了自己本來的樣子。
我們削足適履,把自己塞進各種“有用”的模具里,結果呢?累得半死,還可能被“用”完就扔。
莊子說:“萬物皆有用”。不是世界上的東西真的沒用,而是我們看待它的角度有問題。那棵大樹,對木匠沒用,但對它自己呢?它活得好好的,享受著陽光雨露,這不是最大的“有用”嗎?它活出了自己的生命價值。
我們也是一樣。你覺得自己“沒用”?可能只是因為你還在用別人的標準衡量自己。那個在廚房里研究美食的“家庭主婦”,她“有用”嗎?對家人來說,她是無價的。那個默默寫代碼的程序員,他“有用”嗎?他可能正在改變世界。那個喜歡畫畫卻沒成為畫家的“普通人”,他“有用”嗎?他的畫或許能給朋友帶來慰藉。
所以,我的觀點是:“躺平”不是放棄,而是對這個荒謬世界的溫柔抵抗;它不是軟弱,而是開始重新定義“有用”和“成功”的勇氣。
你想想,當所有人都朝著同一個方向狂奔,累得氣喘吁吁,你突然停下來,說:“等等,我累了,我想看看路邊的花。” 這難道不是一種清醒?一種反抗?
我們不再用別人的尺子量自己,你要開始傾聽內心的聲音,尋找真正讓你快樂、讓你覺得“有用”的事情。
這不是放棄,這是奪回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你不是在“躺”,你是在“躺”下來,看清腳下的路,然后,決定要不要繼續走,往哪個方向走。
我知道,停下來的那一刻,你會很焦慮。你會怕被淘汰,怕被嘲笑,怕對不起父母的期望,對不起社會的標準。那種“被拋棄感”,那種“對不起全世界”的罪惡感,像針一樣扎著你,對不對?
就像莊子,他寧愿做泥里爬的烏龜,也不愿去楚國當相位。別人不理解,覺得他傻。他是不是也焦慮過?他是不是也面對過巨大的壓力和誘惑?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想象,那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在“萬人之上”的誘惑面前,選擇“一簞食一瓢飲”的自在。
莊子選擇“孤獨”。《逍遙游》里的大鵬鳥,扶搖直上九萬里,翱翔于南冥。那是一種何等孤獨的壯美!它忠于自己的內心,不隨波逐流,所以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孤獨,不是被世界拋棄,而是你開始和自己對話,開始傾聽內心深處那個最真實的聲音。
我們害怕孤獨,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向外尋求認可。
但莊子告訴我們,孤獨能造就高貴。在孤獨中,你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找到不被外界干擾的寧靜。
就像蘇軾和黃庭堅,一生多次被貶謫,嘗盡人生無常。但他們沒有沉淪,他們在貶謫之地,照樣寫詩、喝酒、交友,活出了別樣的人生風景。他們學會了“看透變化”,保持平常心,接受命運的起伏。
你看,那些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都經歷過孤獨,都懂得順應變化。他們允許一切發生,因為他們知道,很多煩惱,不是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源于我們對事情的“反應”。
所以,當你感到焦慮、迷茫、孤獨、無助時,別怕。這不是你的錯。你只是太敏感,太有感覺了。試著像莊子一樣,允許自己“孤獨”一會兒,允許那些不好的事情“發生”一會兒。給自己一點空間,去感受,去思考,去尋找那個真正屬于你的“有用”和“成功”。
從今天起,每天給自己15分鐘的“無用時間”。
什么意思?就是徹底放下手機,關掉電腦,離開那些“有用”的人和事,什么都不做,就只是發發呆,看看窗外,或者讀幾頁“無用”的書,聽聽“無用”的音樂。就15分鐘。
這15分鐘,你可以和那個“孤獨”又“敏感”的自己待一會兒,看看它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也許你會發現,你并不真的需要那么多東西,你并不真的那么焦慮。也許你會發現,你內心深處,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呼喚你,只是你太忙,沒聽見。
這15分鐘,是一個宣言:我選擇“無用”,是為了保護我的“有用”。我選擇“停下來”,是為了更好地“走下去”。我選擇“孤獨”,是為了找回“真我”。
這15分鐘,你可以發到朋友圈,配上這句話:“今天,我浪費了15分鐘。” 讓別人知道,你開始“抵抗”了。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態度。也許,還會有人被你“傳染”,加入這場溫柔的抵抗。
“躺平”不是放棄,是累了,想找回自己的節奏。
這個世上沒有絕對無用的事物,只有你還沒發現它的角度。既然你無法控制世界給你什么牌,但你可以決定怎么打牌,甚至,決定這牌對你意味著什么。
好了,朋友,這就是我想和你聊的。希望這些話,能像一陣風,吹進你心里,哪怕只是吹散一點點的迷霧,也算沒白說。
這個世界確實病了,病得很重。但沒關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醫生”。從一點點的“無用”開始,從一點點的“躺平”開始,找回那個被我們遺忘很久的自己。
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躺”。莊子在兩千年前的書里,早就陪著你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