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票贊成、11票反對,一份“防務合作協議”就這樣輕松高票通過了。
這份協議,乍一看平平無奇,名稱中還特意強調了“防御性”三個字。
可掰開了揉碎了看,這跟直接繳械投降也沒什么區別。
2025年6月11日,丹麥議會以94票支持、11票反對的絕對優勢,表決通過了一項與美國達成的防務合作協議。
按照協議規定,美國軍隊能夠自由進入丹麥的卡魯普、斯克里德斯楚普以及奧爾堡這三座空軍基地,并且在基地內外均可開展各類軍事行動,涵蓋人員駐扎、裝備存放、訓練演習等項目。
而該協議中最具爭議性的條款在于,它給予了美軍司法豁免的特權。這意味著,若美國士兵在丹麥境內犯下罪行,他們將按照美國的法律體系來接受處理,而非丹麥本國的法律。
不僅如此,協議還賦予美軍士兵和憲兵對丹麥平民進行管控的權力,這一條款遭到了廣泛批評,被指責為“21世紀的新殖民主義行徑”。
這份協議的簽署,其背后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妄圖“購島”的野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早在2019年,特朗普就首次拋出了購買格陵蘭島的驚人想法。
到了2025年他重返政壇后,又再度積極推動這一計劃,甚至公然放話,不排除動用武力或者采取經濟脅迫等手段來達成目的。
2025年3月,美國副總統萬斯到格陵蘭島展開訪問。在訪問過程中,他批評丹麥在保障格陵蘭島地區安全事務上存在嚴重不足,緊接著便大言不慚地表示美國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對格陵蘭島的“安全庇護”。
此番言論一出,立刻招致了丹麥方面以及格陵蘭自治政府的強烈不滿,他們紛紛表達出堅決的反對態度。
格陵蘭島自治政府總理延斯 - 弗雷德里克·尼爾森態度強硬地表明,格陵蘭島“絕不可能成為任人隨意買賣的物品”,并且著重強調,格陵蘭島的未來走向應當由格陵蘭人民自己來掌控和決定。
丹麥政府雖多次表態“格陵蘭主權不容交易”,但面對美國的戰略壓力,仍選擇通過防務協議深化與美合作,試圖在安全依賴與主權維護間尋找平衡。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該協議顯著提升了美國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美軍在丹麥空軍基地的常態化駐扎,使其能夠更高效地協調波羅的海三國的防御部署,形成對俄羅斯的“弧形包圍”。
例如,部署在奧爾堡基地的MQ-4C“海神”無人機可對北冰洋海域進行24小時偵察,覆蓋俄羅斯北方艦隊主要活動區域。
此外,協議還允許美國使用丹麥的衛星地面站,突破極地遮擋限制,提升北約在北極地區的實時通信能力。這些舉措雖強化了北約的防御效能,卻也加劇了北極地區的戰略競爭。
俄羅斯已大幅增加北方艦隊在格陵蘭以東海域的巡邏頻次,所搭載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射程覆蓋美軍在北歐的所有基地,進一步激化了美俄在北極的對抗。
盡管丹麥強調與美合作基于北約框架,但其過度親美的態度仍可能損害歐盟共同防務機制的運行。
2025年4月,歐盟啟動“歐洲防務機制”共同基金,但丹麥仍將60%的防務預算投入北約框架,而非歐盟聯合項目,凸顯其在美國與歐盟之間的戰略取舍。
這種“有限自主”策略使丹麥陷入兩難:若過度依賴美國,將喪失在歐盟防務自主進程中的話語權;若轉向歐洲合作,則可能損害現有的與美防務合作。
那么美國為什么就這么想要格陵蘭島呢?
格陵蘭島身處北極區域的中心位置,憑借自身豐沛的資源儲備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已然成為大國間激烈角逐的新焦點。
在這片島嶼下,蘊藏著極為可觀的資源。其中,稀土資源占據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此外還有石油、天然氣、鈾礦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資源。
對于美國而言,倘若能夠掌控格陵蘭島,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減輕對外部稀土供應的依賴程度,進而在全球稀土市場的競爭中掌握更大的主動權,增強自身的話語影響力。
不僅如此,格陵蘭島在北極航道中占據著關鍵的戰略要沖。一旦北極航道得以開通,亞歐之間的貿易路線將會大幅縮短,縮短幅度可達30% - 40%,這無疑將直接重塑現有的國際貿易格局。
美國借助與丹麥簽訂防務協議的方式,逐步擴大其在丹麥的軍事存在。從客觀角度來看,這一舉措為美國介入北極事務搭建了一個便利的跳板,但同時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擔憂。
俄羅斯認為美國的擴張主義將加劇北極地區的軍事對抗,威脅其在北極的利益;歐盟則批評丹麥“拿盟友利益做交易”,擔憂美國在北極的話語權提升削弱歐洲自主防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