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老戰友聊天,發現個扎心現象:農村戰友很少參加聚會。有人說因為窮,舍不得掏AA費。可老叢家早過了小康,他卻說“不差那200塊”。
老叢是我同村戰友,5年兵沒轉上士官,退伍后當“菜販子”。凌晨開拖拉機批菜,大霧掉進深溝,左肩左腿骨折。
在縣醫院躺了半個月,沒等來一個戰友探望,連電話都沒響過。康復后他改養豬,承包10畝荒地,成了十里八鄉的“養豬大王”。問他咋不去聚會?
他說:“跟瞧不起我、冷著臉的人吃飯,心里堵得慌。”這哪是差錢?分明是心寒。
農村戰友要的,不過是點尊重和關心。參考內容里說,聚會常客多是轉業軍官、創業成功的。
農村戰友總被當“沒本事”的。地位懸殊是真,可更扎心的是,當年一起摸爬滾打的兄弟,慢慢成了“不同圈子的人”。有人說農忙打工沒時間,可老叢養豬后時間寬裕,照樣不去。
有人說AA費心疼,可老叢賣菜時一天賺的都不止200。問題到底出在哪?是聚會變了味——成了炫耀的場,冷落的局。
統計過嗎?近三年戰友聚會,農村參與者不到15%。這數字夠刺眼。
還有戰友家庭變故不愿添麻煩,或性格合不來,可農村戰友占比明顯高。
老叢的事是個例?未必。我問過10個農村戰友,7個說“聚會沒意思”。
戰友情該是啥樣?
不是酒桌上稱兄道弟,是受傷時遞杯熱水,難處時搭把手。那些優越感十足的戰友,可曾想過:當年訓練摔了,是誰背你去衛生隊?現在條件好了,戰友情咋就淡了?
是我們忘了,最珍貴的是“共患難”的情分。組織聚會的牽頭人,別光定飯店算AA,多打幾個電話問問農村戰友缺啥。真的,真不是差那點錢。
農村戰友要的,不過是“我還在你心里”的感覺。您身邊有這樣的農村戰友嗎?他們為啥不去聚會?
歡迎留言說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