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一家小廠起步,均勝電子憑借數次跨國并購躋身全球汽車安全領域第二、智能座艙全球第四的行業地位。
然而,在傳統業務增長放緩、高負債并購帶來的日益沉重的財務負擔下,均勝電子選擇雙軌轉型,在深耕汽車電子智能化的同時跨界機器人賽道。
2025年初啟動的港股二次上市,正成為其轉型路上的關鍵一役,雙軌轉型下,均勝電子能否打破盈利困局?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汽車行業新進展。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以下為正文:
01
老牌零部件商的轉身
均勝電子成立于2004年,公司最初主營發動機進氣管、空調出風口等汽車零部件業務,而該部分技術門檻與產品附加值均較低,低利潤成為公司的首要難題。
金融危機期間,均勝電子抓住海外收并購機遇,在2009年低價收購了中德合資企業上海華德塑料制品公司,在擴大資產規模的同時,也為外飾、內飾和功能件為主的業務體系打下了基礎。
而這只是均勝電子并購的開始。
2011年,公司通過借殼遼源得亨在A股上市踏入資本市場,此后,均勝電子又完成了對德國百年汽車電子企業普瑞的并購。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德國的Quin、TS道恩、美國的KSS、日本高田等,都成為均勝電子的囊中之物。
在一系列的收并購之后,均勝電子也順利進入汽車電子中高端領域,成為了一家橫跨汽車安全與電子,面向全球市場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海外也成為公司業務發展的主要戰場。
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在國內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0.36億元,同比增長6.68%,而國外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3.88億元,不過,受海外汽車電子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影響,該部分營收同比下降1.83%。
根據中汽數據,2024年歐洲(含歐盟27國+歐洲自貿聯盟+英國等)乘用車新車注冊量約1296.4萬輛,同比增長僅0.9%,而歐盟2025年碳排放新規也導致企業面臨更大合規壓力,電動化轉型挑戰加劇。
同時,頻繁的收并購雖然帶來了海外業務的擴張,但也讓均勝電子面臨一定的資金壓力,融合管理也成為了不小的挑戰,隨著傳統汽車電子業務增速放緩,公司也不得不加速向智能汽車領域的轉型。
根據2024年年報,均勝電子實現558.64億元的營收與上年度基本持平,歸母凈利潤卻同比降低11.33%至9.6億元。
分產品來看,2024年,公司汽車安全系統業務實現營收386.17億元,同比增長0.23%,汽車電子系統業務實現營收165.99億元,同比降低1.13%,而兩大業務的毛利率均低于20%。
與此同時,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長期借款達151.85億元,同增26.97%,占總資產比例高達23.67%,這也與公司在24年正式取得香山股份的控制權并實現并表相關。
值得關注的是,在資金與業務壓力下,均勝電子在近年也開啟了“瘦身”。
理財周刊曾報道稱,均勝電子在歐洲區域進行了業務重組整合,包括在德國地區削減約600名研發、管理、生產等人員,并關閉了德國阿沙芬堡工廠和羅馬尼亞周邊的衛星工廠,而這些舉措產生了數億元的一次性重組費用。
重組之外,最為重大的舉措還是來自于資本市場。
2025年1月,均勝電子正式提交招股申請書,開啟在港股的二次上市,沖刺A+H股架構,此次上市的背后,公司開啟又一輪業務轉型。
02
雙軌轉型戰略
當前,均勝電子正開啟智能化汽車+機器人的雙軌轉型戰略。
在智能化汽車電子領域,公司在今年上海國際車展期間展示了不少前沿技術與產品,覆蓋智能座艙、組合輔助駕駛、智能網聯、新能源管理、智能內/外飾、汽車安全等領域。
其中,公司的JoySpace+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包含視覺、聲覺、觸覺、語音等全場景多模態交互技術,還應用了全球首創的多功能飛控旋鈕、自定義按鍵等座艙交互技術。
高工數據顯示,均勝電子的座艙域控、智駕域控、5G-V2X等新產品,目前已經拿下了大眾、奔馳、豐田、特斯拉、長城、廣汽、比亞迪、華為、小米等主機廠的訂單。
均勝電子也在積極打造第二曲線,公司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將汽車電子技術遷移至新賽道。
今年年初,公司自主研發的嗅覺傳感器于2月正式發布,在核心關節方面,均勝電子的旗下公司也已推出通用人形機器人靈巧手產品。
2025年4月7日,均勝電子更是與智元機器人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宣布將圍繞機器人“大小腦”技術及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攻關、定制化開發、測試驗證平臺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如今,從汽車產業鏈跨界人形機器人賽道的企業不在少數,既有比亞迪、廣汽、小鵬、特斯拉等國內外知名車企,也有速騰聚創、雷迪克、博世等汽車零部件企業,均勝電子面臨的挑戰并不小。
從量產進度上看,特斯拉等企業已經公布了量產時間表,而根據均勝電子官方表述,公司為人形機器人打造的核心零部件已經向知名人形機器人公司送樣,不過,其轉型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仍需在突破技術瓶頸與產能建設挑戰后加速追趕。
03
轉型路上的挑戰
均勝電子的轉型與二次上市之路仍不小的挑戰。
除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跨界競爭外,在智能座艙領域,不少汽車整車廠商也已開始自主研發智能座艙系統,均勝電子要在該領域保持產品競爭力,需要在研發上多下功夫。
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約36.86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為6.6%,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此外,隨著汽車零部件行業加速駛向AI汽車時代,汽車軟硬生態正發生著急速的變化,同時整車電子電氣架構正在不斷演進,跨域融合也逐漸成為熱潮,汽車供應鏈正進入新一輪洗牌期。
不僅是技術研發能力,對零部件供應商而言,這已經已經變成一場性價比、渠道能力等方面的綜合比拼。
在此背景下,以并購崛起的均勝電子似乎在轉型路上頗具競爭力,但主業退坡、第二增長曲線仍處萌芽期的時刻,均勝電子仍需面臨具體資源傾斜的抉擇。
而就港股上市來看,公司曾因募集資金的使用飽受爭議,這或成為上市前期的一大障礙。
據悉,2024年8月13日,均勝電子發布公告稱,其收到上交所《紀律處分決定書》。
其中,紀律問題包括:違規將募集資金劃轉至一般戶,且未及時進行信息披露;未按規定用途與項目實施主體使用募集資金,且相關信息披露不真實、不準確;以自有資金代墊募投項目合作方應支付的募集資金。
由此,赴港上市的征途上,公司仍需增強資本市場的信心與信任度,以迎接汽車智能化時代的洗禮。
04
尾聲
從并購擴張到轉型造血,這家老牌零部件巨頭仍在賭一個脫胎換骨的可能。
不論是從傳統汽車電子走向汽車智能化,還是跨界人形機器人賽道,均勝電子的轉型道路仍需在大量研發投入與生態構建后接受市場的考驗。
二次赴港上市之下,均勝電子能否在此獲得資本市場的信任仍是未知數。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汽車行業新進展。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 XINLIU -
喜歡就獎勵芯流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