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伏天有點特別,總共就30天,是近十年最短的。頭伏從7月20日到29日,中伏7月30日到8月8日,末伏8月9日到18日。村里老人說“入伏在月尾,中伏淹死鬼”,擔心雨水多會發(fā)大水。
可氣象臺卻說,北方可能干旱,南方暴雨會比較多,兩邊說法不一樣。按老黃歷,今年農歷六月廿六入伏,屬于晚入伏,農諺說“晚入伏旱干田”。
又因為入伏當天是農歷雙數,是“母伏”,老輩人講“母伏悶”,濕度大天氣悶熱。
而且今年是“秋包伏”,立秋后才進入末伏,民間有“秋包伏,熱死?!钡恼f法,秋后估計還得熱一陣。北方像河南、山東等地,副熱帶高壓長時間停留,日頭毒得很,玉米、小麥正怕干旱。雖說專家預計降水可能有200毫米,但蒸發(fā)量更高,土壤容易干裂,莊稼缺水長不好。
可也不能掉以輕心,說不定啥時候突然下暴雨,旱田轉眼變澇,莊稼根泡爛就麻煩了。
南方的江西、安徽等地,梅雨季可能縮短,但短時強降雨多,稻田容易積水。要是排水不及時,作物爛根不說,等9月還可能轉旱,再來個“秋老虎”,影響收成。
現(xiàn)在村里的老張們犯難了,老輩人的經驗和氣象臺的預測不一樣,到底該信哪個?有人覺得老黃歷是祖宗傳下來的,過去靠它安排農事,不能忘;也有人說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氣象臺的數據更準。
其實啊,我個人認為,老理兒和新法子都得參考,兩邊的提醒都得放在心上。北方的鄉(xiāng)親們,趕緊檢查灌溉渠,該挖的挖,該修的修,準備好抽水設備。有條件的試試新技術,比如用無人機灑水,既能節(jié)水又能減輕勞動強度。
選種的時候也可以考慮下耐旱品種,萬一真干旱,能抗一抗。南方的農戶,堤壩、溝渠得加固,保證排水通暢,別等雨水來了手忙腳亂。大棚種植的,得做好通風降溫,天悶得像蒸籠,作物也容易“中暑”。
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都得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別管是旱還是澇,提前準備錯不了。
老輩人看云識天氣的土辦法也別丟,比如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這些經驗還是有用的。結合現(xiàn)代的天氣預報,雙管齊下,應對天氣變化更有把握?,F(xiàn)在三伏天馬上開始了,雖說天數短,但該熱還是熱,該防的風險一樣不少。
最擔心的就是天氣反常,旱澇急轉,辛苦種的莊稼說沒就沒,農民心里都揪著。大家可得行動起來,把準備工作做在前頭,別等災害來了再后悔。
檢查一下家里的農具、物資,缺啥趕緊補,該修的地方別拖延。
要是拿不準怎么應對,多問問村里的老把式,或者農技站的專家,別自己悶頭想。
總之,三伏天是莊稼生長的關鍵期,天氣不管怎么變,咱們積極應對就是了。老理兒新法子都得聽,地里的收成最實在,用心打理錯不了。
接下來的日子,多留意天氣,多操心田里的莊稼,豐收才更有盼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