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相信你已經刷到了大連工業大學擬開除女學生的事件。
這起事件引發了巨大的討論,也揭開了長期被忽視的疑問、憤怒與不安:
為什么“蕩婦羞恥”會一次次被當成攻擊女性的工具?
為什么一個偷拍事件的受害者要受懲罰?
為什么學校非但不保護隱私和名譽受損的學生,反而要公開曝光她的姓名?
這一切不止和那個會被開除的女學生有關。當一個人的私人生活隨時可能被曝光、被攻擊,恐懼與不安就會蔓延到每一個人身上。
一個女性的私生活,不該被用來羞辱、懲罰,也不該成為道德審判的工具。
我們采訪了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沈奕斐 和心理咨詢師 @嚴藝家,邀請她們從各自的專業視角,分析這次事件背后的社會與心理邏輯。
討論是必要的,更需要持續發生。
我們更需要終止那些不該存在的惡意,以及不斷擴散的傷害。
學校沒有權力
干涉學生的私人生活
沈奕斐,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1、您如何看待此次的事件?
沈奕斐:我對這件事的態度就是我發的微博:大連工業大學的做法是現代互聯網“浸豬籠”的做法,退回大清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落后的父權社會中,女性身體與性都被視為家族的集體財產和道德資本。如果女性婚內出軌,那么這不是一件感情的事情,而是被視為“敗壞門風”“辱及祖宗”的嚴重事件。家族會對該女性施以嚴重的懲罰,浸豬籠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浸豬籠”背后的核心觀念,是把女性身體的純潔性等同于家族的道德資本,女性的性行為若超出父權控制,就構成了對家族秩序的威脅,因此必須以極端手段糾正。
這種方式不只是為了懲戒“連累”了家族名譽的女性,更是對其他所有女性的一種警示和威懾。
這次大連工業大學將李某的私生活上升為“國格受損”,其邏輯同樣是把女性的身體歸屬于集體(學校和國家),強調個體女性的性行為會影響整個“集體形象”,因此,要受到最嚴苛的懲罰。甚至,這位女學生并不在婚姻內,還很有可能是一位被侵害了隱私權的受害者。
雖然我作為做社會學的人,知道文化有滯后性,但是大連工業大學的這種做法還是震驚了我。一個現代大學具有教育學生的使命,但同時也必須保護學生的基本權利與尊嚴,而非成為輿論壓力下對個體進行道德性懲罰的執行者。
2、這次輿論的擴散,很大程度上源于學校處理的失當。您如何看待學校的做法?
沈奕斐:在父權文化中,女性的身體和性行為被物化為家族的財產,一旦她們的性行為被認為超出了某種“可控范圍”,尤其是與“外來者”有關,仿佛集體都在“被侵犯”。很遺憾,這種落后的對女性身體的物化傾向不僅大連工業大學有,也有很多人依然認同此觀念。與此同時,一些新聞媒體喪失基本的新聞倫理,推波助瀾,把一個“罪不至此”的女性推向全面的社會性死亡,也難辭其咎。
但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對此提出了意見。他們意識到,學校的處理方式本身嚴重失當,暴露出對個體權利邊界的模糊甚至漠視。質疑部分媒體為了追求流量,不顧新聞倫理,對個人私生活進行過度曝光,加劇了對當事人的過度傷害。
身體和性是一個人最基本、最不可剝奪的權利,是人格的一部分。除非法律有明確的限制或者個人自愿讓渡,任何機構都沒有資格隨意干涉,也不能指定對方的性對象。大學生是成年人,他們依法享有結婚、戀愛、甚至性行為的自由,這些屬于個人的私域行為,應受到法律與制度的保護,而不是校規的壓制。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教育和引導,有對學生違規行為一定程度上的處罰權,但不是越界去對學生的私生活作出道德審判,更不應以“國格”“校譽”之名,對個體實施近似私刑式的處罰。所謂“校規”如果違反法律的基本精神,就必須受到質疑甚至應當被放棄。學校的規章制度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道德與法治各司其責而非相互替代。
3、面對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做什么?
沈奕斐:面對這起事件,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站隊,而是認真思考幾個關鍵的問題。
首先,確實,私德是可以被討論的,社會也有權對價值觀和行為規范進行公共表達與批評。一個成年人,無論是否是大學生,其行為理應考慮他人感受與社會影響。然而,問題在于:公序良俗是促進善良與和諧的風俗,需要與時俱進,建立在性別不平等或過時父權文化之上的道德標準并不是當今社會大部分人所認可的公序良俗。這些觀念往往并不符合現代社會對平等、尊重和公平的基本價值。
其次,即使我們承認某些行為在道德層面存在爭議,也必須追問:私德的問題,是否可以被直接轉化為制度性懲罰?當一個人的性行為并未觸犯法律,卻因為“不符合某些人的道德期待”而被視為“有損國格”“影響校譽”,這就越過了正當的道德討論,違背了法治的初心。
最后,面對此類事件,我們必須為“具體的個體”發聲,捍衛其應有的權益,同時,也應深入探討這些事件背后所隱含的“文化滯后性”。
為什么羞恥
是一種有力的傷害武器?
嚴藝家,心理咨詢師
1、為什么這次的事件引發了如此大的不安?
嚴藝家:我作為一個旁觀者,這次受到的沖擊是格外大的。
其實“蕩婦羞辱”的事件不是第一次發生。但相比過去單對單的個體攻擊,這一次的大規模網暴,是有學校作為高校機構,包括一些媒體機構全方位參與的。這本來是一件私德領域的事,但以這樣一種游街示眾的方式呈現在大眾視野里,對女性造成的心理沖擊是很大的。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一個女性身體的自主權在不斷被侵犯。我有沒有權利在未婚的情況下選擇我的交往對象?我有沒有權利選擇以什么樣的方式和他人開展親密關系?它非常侵犯一個人的主體性。
2、為什么“蕩婦羞恥”會被當成攻擊女性的工具?
嚴藝家: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對他人實施“蕩婦羞辱”的人,一般都有“性”焦慮的。這是一種“分裂”的心理機制。
當一個男性無法涵容自身對于“性”的那部分焦慮和渴望,他就需要把它們“投放”到一個女性身上,然后去審判她,這樣,他就可以回避自己那些與“性”有關的心理沖突,甚至擁有一種“操縱”欲望的幻覺。
在這一次的事件中,除了“性焦慮”,還有大量的“性羞恥”在不斷被投射到這個女性的身上。
羞恥是一種特別有破壞性的情感,它會讓我們去攻擊自己,反思自己不該做這個,不該做那個。大多數人并沒有足夠的心智功能去應對這種破壞性的情感。
而當女性為了符合父權制的期待,努力取得事業上的成就,但仍然無法讓她們免于被凝視、審判的命運,這很諷刺,但也是當下現實的一部分。
從古至今,女性的欲望——物欲、情欲和成為自己,都被認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保守封建的社會文化對女性的“凝視標準”是什么?要成為一個“好女人”。“好女人”要任勞任怨,要像一張白紙一樣潔白無瑕。這背后實際上都是對女性的客體化——女性是作為一個物品存在的。
對女性的物化延續了幾千年,當一個女性的表達不再符合我們對她的期待時,她就是需要被修理、被審判、被懲罰的。
3、為什么對一個女性來說,從身體和性的角度的攻擊具有格外大的傷害性?
嚴藝家: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里面有一句行話,“每一個人的自我,首先是一個身體性的自我”。
每一個人從嬰兒生長到成人的過程中,是通過身體去體會這個世界的,比如我有沒有喝飽奶?我的尿布是不是干燥?當一個人身體相關的自我發展到足夠健全、足夠安全的情況下,他才可以延展出高于身體的自我,有了思考的功能,有了語言的功能。
某種程度上,對身體的攻擊就是在把人拽到一個生命很原初的狀態,像是被放在了一個“嬰童化”的位置上。在這個狀態下,人是會失去頭腦思考的空間的。
所以你會看到,當一個女性第一次經歷這樣的羞辱,會非常震驚,會感覺自己是無法思考的,不知道如何應對。就好比你上網的時候,突然有人來攻擊你的身體,你第一反應是頭腦一片空白。
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終極形態的攻擊。它剝奪了你思考和應對的能力。
4、普通女性要做點什么,才能對抗這類事件所引發的不安與恐慌?
嚴藝家:我昨天看到一些法律界人士在非常有條理地分析,這次的事件是如何侵犯到當事女性的人事權、隱私權、公平受教育權的。在我看來,這樣的聲音非常重要。
不只是大連工業大學需要去反思這些,所有的大學甚至于中學都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這并不是一個單一事件,在任何大學、中學都有可能發生。作為教育機構,你有沒有一套機制去應對?當學生處于輿情中,你要怎么給予支持。這都是我們過去沒有思考過的,而如果這一次的惡性事件可以把這些思考引入的話,依舊是有一些意義在的。
而對個體來說,保持憤怒,甚至保持恐懼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當然希望自己內心活得舒適自在,但在我看來,憤怒和恐懼反而是必要的。
當然,這個過程中,過去的創傷可能會讓你難受,讓你吃不好飯,睡不好覺。而你需要去考慮的不是壓抑它,而是看這個事件激活了你哪一部分的心理創傷。
如果你的身邊有值得信任的好友、伴侶、老師,可以去聊一聊。它的整個效應就像一個深水炸彈,把人內心覺得不安全的東西都炸出來。而我們能做的,是面對它。
撰稿:梁珂 又延
晚禱時刻
尊重一位女性,
從尊重她的權利開始。
請停止對于一個女性的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