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你我相遇、相識、相知,到最后相親相愛,這就是緣分,緣分不需要等待,緣分需要爭取,所以在很多時候,需要重視身邊的那個人,這樣才可以讓你我相伴到生命最后時刻。
這話容易是容易,但是想要完并不容易,之所以不容易,主要是婚姻中會有太多的情況發生,這些情況發生會讓雙方對此產生隔閡,最終走向了不可避免的方向,一些人或許能找到一個新的伴侶,可有些人就算找了幾個伴侶,可到晚年的時候,陪伴在身邊的人并沒有她,只能孤獨走到最后。
陳伯達是特殊時期不得不說一個人,他因為自己的才華得到了主席的重視,讓自己走向人生頂峰,然而他并沒有把握住頂峰時期的誘惑,最終讓自己摔了下來,從此以后只能活在無盡悔恨中,晚年的時候只有兒子陳曉農、兒媳張蘭華及年幼的孫子陪伴他走完生命最后一段路,至于他的妻子并沒有陪伴他走過生命最后時刻。
究竟是什么原因,會導致陳伯達會有這種情況?
陳伯達的家人
陳伯達的一生不是有三段婚姻,為什么是自己二兒子和他的媳婦陪伴自己走完最后一段旅程,而不是自己的妻子,今天我們來聊下,陳伯達的三段婚姻,便可大約知道,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
1904年,陳伯達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嶺頭村的一個落魄秀才家庭。作為家中小兒子陳伯達本沒有機會讀書,但由于哥哥較為遲鈍,只能回家種田,作為父親陳其潛便將所有的希望放在小兒子身上,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夢想,陳伯達成為了三個兄妹中唯一讀書的人,陳伯達沒有辜負父親的眾望,學習成績還算不錯,父母很是滿意,覺得兒子未來肯定有出息。
然而,他的父親陳其潛在陳伯達8歲的時候,死于鼠疫,晚年的時候陳伯達曾經回憶:“父親死得很慘、很慘!”
父親死后,他們一些人被姑母照顧,所以整體算是有一點改善。父親去世家中的薄田,沒辦法耕種,所以就雇人耕種,母親則是做點針線活,換些錢用于日常開銷,日常糧食以山芋為主,家中生活頗為艱難。
陳伯達個個命運不太好,棄學回家后,先是種了幾年田,之后到南洋打工,掙了點錢后回到國內,還被人偷了,回到國內后,在惠安做挑夫,之后有一次把人家挑擔,人家不給他錢,反而揍了他一頓,之后有人見他在縣衙門被打,不久后,他便在困頓中去世。
陳伯達母親也十分悲苦,由于和兒媳關系不好,在悲憤中死去,這讓陳伯達得知消息后,很是悲憤,畢竟在延安的時候,他經常給家里寄錢,希望能改善生活,本以為在自己幫扶下,家里情況會情況會好些,那知道回家后,才知道哥哥和母親已經去世,錢被嫂子收了,陳伯達很是悲痛大哭了一場,之后在知道母親去世消息后,便沒有回到惠安老家。
第一段婚姻
陳伯達原生條件不太好,所以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依靠奮發向上,這樣才可以做人上人,陳伯達也做到了這點,16歲的時候從集美師范畢業,最后在廈門擔任小學老師,擔任小學老師的時候,陳伯達發現了自己在文學特殊見解,在這期間開始發表一些文章,就這樣他開始和文壇結下了緣分。
之后,陳伯達沒有停止學習,不斷從書中吸取各種知識,從而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在這期間他也發了一些文章,也結識了一部分人,所以對于一些先進的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因而清楚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所以,在黨最艱難的歲月,陳伯達申請成為黨員,這個選擇也奠定了未來飛黃騰達的基礎,由于那時候上海斗爭情況十分慘烈,不少優秀的黨員均死于屠刀下,這讓黨在上海很難站穩腳跟,所以黨組織開始往武漢轉移,到達武漢后,陳伯達做了一段宣傳方面,之后被黨組織選派到蘇聯留學。
在蘇聯留學期間,陳伯達結識了諸有仁,結識諸有仁后,陳伯達很快便發現他對諸有仁有愛慕之情,所以很快便表白,諸有仁本來就對陳伯達有一定好感,所以兩人很快在異國他鄉有了第一次約會,最終走在了一起。
陳伯達在蘇聯待了三年左右,之后他便回到了祖國,回到祖國后不久兩人便結婚,很快有了愛情結晶,很快陳伯達第一個兒子出生了,初為人父陳伯達很是緊張,一時間不知道如何給兒子取名字,其實這也正常,第一次做父親緊張又興奮,肯定在取名字上一定要慎重。
妻子諸有仁一直沒有對自己兒子名字有個定論,便直接開口道:“以后就叫你陳小伯達了!”陳伯達聽后覺得可以叫陳曉達。
那時候,陳伯達已經帶著一家老小來到延安,來到延安后,陳伯達在陜北公學擔任過一段教員,然而大家對于他的閩南口音,聽不太懂,所以很多時候,陳伯達是以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這讓陳伯達在起初的時候沒有受到重用。
這讓陳伯達有些郁悶,所以產生了一些負面情緒,因而和妻子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妻子也知道陳伯達心情郁悶,所以沒有和他發生爭吵,而是專心照顧好兒子陳曉達。
然而低谷期沒有持續多久,在好友張聞天幫忙下,陳伯達來到了馬列學院擔任教員,在一次討論孫中山思想的時候,陳伯達別出心裁的發言引起了主席的興致,陳伯達發言結束后,便對他進行一番表揚,會議結束后,主席不僅和他聊了下事情,同時還邀請他和美國記者一起吃晚飯,吃飯的時候,晚飯的時候,陳伯達和主席聊的十分投緣,這一天,也成為了陳伯達人生轉折點。
不久后,陳伯達成為了主席的秘書,他的地位得到了一定提升,然而事業得到了提升,家庭生活上出現了裂痕,最終走向了陌路,兩人在1942年的時候離婚,據說這次離婚是性格不合,這段婚姻僅持續了九年。
1985年2月23日,諸有仁在浙江病逝。
第二段婚姻
和諸有仁離婚不久,很快陳伯達便迎來了生命中第二段婚姻,這段婚姻女主角:余文菲,她比陳伯達小14歲。
余文菲,原名余維法,湖北黃安縣人,出生于1918年,比陳伯達小14歲。余文菲從小就受到革命熏陶,所以她思想十分先進,,所以到了合適年齡的時候便由同鄉董必武介紹來到延安。
來到延安后,起初余文菲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學習結束后來到中央黨校工作,在這里遇到了陳伯達,這時候陳伯達已是主席的秘書,正春風得意。這時候陳伯達已經利用手中的筆桿子徹底打開了一條屬于自己道路,所以這時候陳伯達雖然有個孩子,可他成熟魅力讓余文菲不禁多次看這位成熟并且事業有成的男人。
陳伯達在第一次見到余文菲后迅速被吸引,所以在一段時間內,有意無意接近余文菲,陳伯達之所以會對余文菲產生好感,主要是那時候他跟諸有仁感情已經撕裂,不斷地爭吵讓陳伯達有些身心疲憊。
所以,余文菲出現后便讓陳伯達對這位年輕又有活力的女孩產生了興趣,很快兩人接觸的時間增加,陳伯達也在余文菲這里得到了一定藉慰,然而余文菲不敢過多靠近陳伯達,畢竟他已經有家室,而且還有個孩子,這時候接近并不太好,然而面對陳伯達不斷主動接近,余文菲最終還是放開了內心的枷鎖,開始和陳伯達有了更多的交流。
幾年后,陳伯達和諸有仁離婚,陳伯達和余文菲正式在一起。從這點可以看出,諸有仁或許已經發現了陳伯達的態度,所以才會和她不斷爭吵,希望能挽回自己丈夫,然而她的努力沒有成功。
陳伯達和余文菲結婚后兩年,生下了第二個兒子陳曉農,起初兩人的婚姻還算甜蜜,可隨著局勢變動,陳伯達的妻子余文菲有敵特的嫌疑,這讓兩人感情出現了裂縫,陳伯達對此很是震驚,他知道這期間如果因為家庭出現問題,有可能會對自己事業產生影響,最終離婚想法在陳伯達鬧鐘產生。
然而,余文菲不愿離婚,所以兩人產生了矛盾,不斷地爭吵,這讓陳伯達內心很是煩悶,最終在1949年的時候提出了離婚,這次婚姻之所以會結束,就是妻子的特的嫌棄,讓陳伯達很擔心自己的前途會受到影響,所以他決定結束這段婚姻,不能讓自己的前途受到影響,陳伯達第二段婚姻持續了五年,1994年,余文菲病逝。
第三段婚姻
離婚后不久,46歲的陳伯達在北京遇到了自己第三任妻子劉淑宴,年僅28歲劉淑宴是陳伯達所有妻子當中最年輕的。
劉淑宴出生于1922年,四川灌縣人,原名劉肅宴,是著名社會學家鄧初民的干女兒,劉淑宴曾經結過一次婚,她的前夫是劉光,她和劉光之間有過一個女兒叫劉海梅,劉光去世后,劉淑宴嫁給了陳伯達,劉海梅改姓陳。
劉光去世后,劉淑宴帶著女兒從重慶來到延安,在馬列學院學習的時候認識了陳伯達,陳伯達也認識劉光,他在得知劉光病逝后,劉淑宴生活昆難,所以便對他格外照顧,漸漸地,兩人產生了感情,最終陳伯達開始了第三次戀愛,1950年的時候陳伯達和劉淑宴在北京結婚,兩人結婚后劉淑宴為他產下了一個女兒和第三個兒子,加上長子陳曉達、次子陳小農(之后改名陳曉農)、養女陳海梅,女兒陳嶺梅,這個兒子被陳伯達取名陳曉云,又名陳小弟,小兒子的出生代表陳伯達也算是個兒女雙全,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
兩人成婚后,陳伯達所擔任的職務越來越多,工作也十分忙碌,這讓陳伯達接觸到了很多之前接觸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也讓陳伯達的思想逐步發生了變化,妻子劉淑宴也為此和他多次發生矛盾,后因“腳印案”的原因,讓陳伯達搬家,陳伯達對此和劉淑宴大吵了一架。
之后,陳伯達事業出了些波動,回到家中就跟妻子發脾氣,兩人為此爭吵不斷,之后劉淑宴送到濟南,這讓妻子劉淑宴陳伯達極為不滿,多次想回到北京,然而陳伯達一直拒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陳伯達被隔離審查,劉淑宴也被審查,在這期間劉淑宴一氣之下,宣布和陳伯達單方面離婚,并不允許兒女和陳伯達有來往,同時將兒女改姓劉。
1989年9月20日,陳伯達在北京去世,終年85歲。陳伯達去世后,最后任妻子劉淑宴沒有參加他的葬禮,而是送來了挽聯,以表示懷念,她的舉動也告訴外人,她要為這段婚姻畫上了個句號,7年后,劉淑宴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陳伯達晚年的時候,晚年時候由二兒子陳曉農夫妻照顧,其他幾位妻子之所以沒照顧陳伯達,很大一方面原因他們和陳伯達感情已經破裂,不愿意和他一起生活,所以他的晚年生活只能由兒女來照顧,那時候陳曉農就在石家莊,距離北京比較近,所以他是最好的人選。另外一方面,有可能是陳伯達感情不太專一,并沒有始終如一,這讓妻子們覺得傷透了心,不僅不愿和她度過生命最后時光,同時也不愿意為他送行。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