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有一天突然想吃“公雞下的蛋”,還說這能延年益壽,非要大臣三日之內找來不可。
可問題是,公雞怎么可能下蛋啊?這不是擺明了想為難人嗎?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小孩站出來說:“這還不簡單?”
這孩子就是戰國末期赫赫有名的神童甘羅,后來還官拜丞相。
那么,甘羅究竟是怎么回答的?他又憑什么讓秦王刮目相看?
神童甘羅
甘羅出生于下蔡,祖籍屬今安徽一帶,家境雖屬顯赫,卻也命運多舛。
他的祖父甘茂曾是秦國赫赫有名的左丞相,輔佐秦惠王、秦武王征戰四方,一度權傾朝野。
可世事無常,甘茂后因朝中黨爭,被迫離秦赴齊,從此甘家在秦國的地位江河日下。
即便如此,甘家仍是門第高貴之族,深諳為官之道,尤其甘茂,雖身在他國,卻心系家門香火。
他看得清時代的潮流,也識得孫兒的與眾不同。
那年,甘羅不過五六歲,卻已然口齒伶俐,記憶驚人。
甘茂初時不過隨口問他一個成語出處,誰料他不僅能脫口而出,還能細細講出背景典故,甚至引申義亦能說得頭頭是道。
從那之后,甘茂便將全部心血投注于孫兒甘羅身上。
甘茂不是那種循規蹈矩的授業之人,更多是以歷史人物之行止,教孫兒識人、察勢、辨虛實。
甘羅也不負所托,一次,甘茂與舊部閑話朝政,說到齊國近年與秦有纏斗之嫌。
眾人各抒己見,分析紛繁,甘羅卻靜靜聽完后忽然問了一句:“若齊國使者在秦暗設謀算,秦王以何識破?”
這突如其來的發問,讓眾人先是一愣,繼而陷入沉思,竟無一人能答。
甘茂則看向孫兒問:“你以為如何?”
甘羅認真說:“言多者謀淺,若有人夸夸其談不離大義仁德,卻避談國利兵實,便是心中另有算盤。”
甘茂聞言,忍不住放聲大笑,就這樣,甘羅的才思和敏銳傳為佳話。
但真正令他聲名大噪的,是一次家族設宴。
那次,賓客滿堂,其中一位老者醉后失言:“聽聞你家小孫聰慧非常,不知是否真有其名?”
甘茂沒有多言,只淡淡一笑:“不若試上一試?”
老者出了一道看似無解的邏輯題,設局復雜,還夾帶詭辯。
眾人都以為他必被難住,誰知甘羅聽完后條理清晰地作答,連帶舉一反三,又扯出兩個類比例子,將老者言語反轉駁回。
從此,甘羅“神童”的名聲開始在秦國朝野蔓延。
但對甘羅而言,這一切不過是序章,他的鋒芒,才剛剛開始露出一點輪廓,尤其是回答秦王的那句話更是讓人震驚和佩服。
一句妙語救全家
秦宮,秦王嬴政負手而立,那一日,一位擅長言術的方士進宮面圣,聲稱公雞所下之蛋能養身健體、延年益壽,甚至治百病、祛邪氣。
秦王素來雄才大略,卻也信些神鬼之談,聽罷竟頗為動心。
于是,他當即召見左丞甘茂:“寡人近日患疾,需服此公雞之蛋療養,三日之內,務必尋得。”
若是尋常之事,自然盡職盡責便好,可這“公雞下蛋”荒唐至極!
甘茂那一日回到府邸,連飯也未用,便獨坐書房,這一夜,他也愁的幾乎未眠。
而甘羅走進祖父的書房后,見他眉頭緊鎖便關心詢問;“爺爺,可是有人欺負您了?”
甘茂回過神來,看著眼前的孫子,他從小到大總是見微知著,言語敏捷,,也許……或許可以試上一試?
于是他將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甘羅,甘羅聽完沒有立刻反應,而是他低頭想了片刻才說:“爺爺,孫兒有一計,可化此難。”
甘茂訝然:“你有辦法?”
“只是讓大王明白一個道理而已。”甘羅神色鎮定。
三日之后,朝堂之上,群臣畢集,唯不見甘茂身影,嬴政高坐龍椅之上,眼神中帶著一絲不耐。
正當他欲言責問時,甘羅來了:
“小臣甘羅,代祖父前來復命。”
全場嘩然,一個十二歲的孩童,竟敢擅自代祖上殿?嬴政面色也瞬變:“你祖父何在?竟敢失期不至,還敢遣一小兒搪塞?”
甘羅卻神色不驚,只恭敬道:“回稟大王,家祖近日……在家中生孩子,實在脫不開身,只得由孫兒代勞。”
一句話出口,殿上頓時鴉雀無聲,嬴政則先是一愣,旋即大怒:“荒唐至極!男子焉能生子?你小兒信口胡說,不怕掉腦袋?”
殿堂之上,殺氣頓起,殿中兵卒已提刀在側,而甘羅卻依舊不慌不忙地說:
“既然男人不能生子,那……請問大王,公雞怎能下蛋?”
話音落地,嬴政一愣,隨即臉色由怒轉詫,最后竟啞然失笑,拍案而起,放聲大笑。
“好一個甘羅,年紀雖小,言辭卻有深意。”接著,嬴政命人撤下兵卒,“寡人今日算是服了你這小童。”
從那日起,甘羅之名,不脛而走,那句“既然男人不能生子,公雞怎能下蛋?”成了街頭巷尾傳頌的妙語。
這一役之后,嬴政也對甘羅另眼相看。
舌戰群儒
不止如此,甘羅的智謀還在呂不韋府中再次展現。
呂不韋,號稱“千金買臣”的奇才,是秦王政倚重的國相,權勢之盛。
他聽聞甘羅妙語救祖之事,頓起愛才之心,便請甘羅入府,一面試才,一面親授政術兵法。
而甘羅初入門下,不卑不亢,禮數周全,說話卻極有章法,不媚不逆,反讓這位縱橫捭闔的秦相,屢屢點頭稱奇。
這天,府中議事廳內,呂不韋眉頭緊蹙,手中的文書讀了又讀,卻總是沒個章程。
只因他最近謀劃一件大事:與燕國結盟,夾擊趙國,以擴河間封地之圖,但有一點難題讓他遲遲不能推進。
他想派老臣張唐為使,前往燕國為相,可張唐卻堅決不從,聲稱自己曾率兵攻打趙國,如今若從趙地路過,必遭報復,性命難保。
呂不韋反復勸說,張唐鐵了心拒絕,幾次三番無果,呂不韋便有些焦躁,連用人都不知從何起用。
甘羅見狀主動攬了這樁事,前往了張唐府邸進行勸說。
這位張唐老臣,是戰功赫赫的宿將,性情倔強,人稱“鐵脖子”。
甘羅站在門前,請求面見,門人看他年幼,欲拒不納,誰知他立于門前朗聲一問:“張唐大人,可知自己之功與白起相比,誰更出眾?”
此語驚動府內,張唐出廳見他問:“你是何人,為何出言無禮?”
甘羅躬身行禮:“晚輩甘羅,奉相國之命而來。”
張唐一聽是呂不韋門下,便收了些怒氣:“你剛才問我,與武安君相比有何異?”
甘羅并不畏懼,隨后用一番話成功打動了張唐。
最后,張唐還是應下了,而甘羅也順利交差。
這一役之后,甘羅之名傳遍秦廷內外,眾臣皆驚:一個年僅十二的少年,竟能三言兩語,說服一代老臣。
而呂不韋更是對他刮目相看,不僅準其參與更多議政,還將其視為“可托以事者”。
十二歲官拜丞相
若說三言兩語勸張唐已足令人拍案叫絕,那甘羅真正立下不世之功的時刻,卻是在他年僅十二歲的那一年。
張唐應允出使燕國后,呂不韋仍心中不安,不是懷疑張唐的忠誠,而是憂心趙國會在途中設伏,阻斷其路。
彼時的趙國與秦國,雖未明言交惡,卻暗流涌動,素來視秦使為眼中釘,張唐若單騎而過,生死難測。
呂不韋幾日未眠,翻看地圖、調閱舊案,正當左右為難之際,甘羅再一次站了出來。
這一次,他不是為人說客,而是自請前往趙國,提前開路。
年僅十二歲的小小少年,竟敢言說要以一己之身,為張唐掃清萬里路途。
呂不韋也當即向秦王嬴政奏請,甘羅以童子之身,奉命出使趙國。
秦王本對甘羅頗有好感,早已知其才思敏捷、行事沉穩,如今聽說他自請赴使,便親自召見。
“大秦上卿,須年德俱尊,你尚年幼,如何擔得此任?”嬴政語氣溫和,卻帶著試探。
甘羅不卑不亢:“臣雖年幼,卻知國勢于存亡一線;臣不求位高權重,只愿秦謀無礙。”
嬴政沉吟片刻,終于一揮手:“好!既如此,寡人準你行此一事。”
使命在身,甘羅披上使節衣袍,乘五乘之車,踏上前往趙國之路。
一路之上,他未曾片刻懈怠,每日研讀趙國舊策,分析其王政兵勢,甚至連趙王嗜好、趙國舊臣來往史實,也如數家珍地背誦在心。
數日之后,趙國王都門前,少年秦使駕車而至。
趙王趙偃早知此子年幼,卻未料他容貌俊朗、氣度沉穩,舉止合禮而言辭有章,竟未見絲毫孩童之氣。
初次覲見,趙王問道:“秦國竟遣你這等年幼者來我趙邦,是視我趙國無人耳?”
甘羅笑而不答,反問一句:“敢問大王,近日可知燕太子丹在何處?”
趙王一怔:“在秦國為質,寡人自知。”
甘羅又問:“張唐即將赴燕為相,大王知否?”
“寡人也知。”趙王冷淡應答。
甘羅忽然收斂笑容:“太子為質,燕不敢反;張唐入燕,盟定可期,秦燕聯手,趙國正處其間。若趙不先動,則被動不止;若趙先施,或可轉危為安。”
趙王聽得此話,心頭一緊,似已意識到問題所在,卻不動聲色:“你秦國既要聯燕,何故轉來示好于趙?”
甘羅微微俯身:“大王若能獻五城于秦,臣可回朝請王,斷與燕之盟,趙王可專心北顧而無后憂;此舉非獻地,而是借勢解圍,轉守為攻。”
趙王沉吟半日,終是嘆息:“你年紀尚幼,竟能言此大局,實乃神童。”
終因甘羅言辭懇切、分析精妙,趙王終于首肯,劃出五座邊城為和議憑證,允秦使歸國議策。
此舉不僅順利解除張唐路途危機,更為秦國奪得五城,無兵而下;一言值千金,少年一語而定邦交,遠勝百萬兵。
甘羅歸秦之日,京師夾道相迎,百姓呼聲震天,嬴政更是稱:“甘羅此行,寡人記之,以其功,當拜丞相。”
朝堂震動,上卿者,執國政、輔國綱,歷來乃宿臣長輩所居之職,如今竟賜予一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
嬴政卻再不遲疑,是日,甘羅拜為上卿,秦國上下無不傳頌。
這個從“公雞下蛋”中走出的少年,最后以真實政績立足朝堂,站上了權力的巔峰。
他不是靠巧嘴騙來的名聲,而是用一場真正的縱橫捭闔,讓天下見識到了,何為少年天子器,何為神童上卿才。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為提高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文中部分觀點僅為個人看法,請理性閱讀!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