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每年夏天,醫院的急診室都會迎來很多因高溫引發健康問題的患者,其中不少并非單純中暑,而是因為電解質失衡。
我們都知道,天熱要多喝水,但往往容易忽略同樣關鍵的另一件事——補充電解質。今天,合衛小編請來了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上海路院區急診科副主任倪軍喜,和大家聊聊這個容易被忽視的健康問題。
1
電解質是什么?
你可以把電解質理解為身體里的“鹽分”(當然不止鹽),主要包括鈉、鉀、鈣、鎂、氯等礦物質離子。它們溶解在體液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維持水分平衡:像磁鐵一樣,幫助身體鎖住水分,防止脫水或水中毒。
2.神經信號傳導:肌肉收縮(包括心臟跳動)、神經傳遞信息都離不開它們。
3.調節酸堿平衡:保持體內環境穩定。
4.維持正常血壓和心跳。
夏天高溫下,我們會大量出汗。汗液不只是水,還含有大量的電解質,尤其是鈉和鉀!因此,出汗越多,電解質丟失得就越快、越多。
2
電解質失衡的信號
電解質失衡的常見癥狀包括:
01
肌肉系統
肌肉無力、酸痛、痙攣(抽筋)、僵硬。
02
神經系統
疲勞、頭暈、頭痛、精神萎靡、煩躁不安、意識模糊,嚴重者抽搐甚至昏迷。
03
心血管系統
心慌、心跳不規則(心律不齊)、胸悶、血壓異常(可能升高或降低)。
04
消化系統
惡心、嘔吐、食欲不振。
05
其他
口渴(但喝水不解渴)、尿量減少(嚴重脫水時)或尿量增多(水中毒時可能)。
3
容易出現電解質失衡的人群
1.戶外工作者:建筑工人、環衛工人、交警、農民等。
2.高強度運動愛好者:跑者、騎行者、球類運動員等。
3.老年人:口渴感減弱、調節能力下降、可能服用利尿劑等藥物。
4.兒童:新陳代謝快,活動量大,容易出汗。
5.慢性病患者:如心臟病、高血壓、腎病、胃腸疾病患者(腹瀉嘔吐會加重丟失)。
6.長時間處于高溫高濕環境的人。
4
如何科學補充電解質
核心原則:出汗多時,補水更要“補鹽”!
01
預防性補充是關鍵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時身體已經缺水了,高溫或運動時,應定時定量飲水。
出汗量不大時喝白開水或淡茶水通常足夠,出汗量較大時 (感覺汗流浹背、衣服濕透、活動超過1小時)要同時補充電解質和水。
02
補充電解質的建議
①首選口服補液鹽 (ORS):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配方,含有精確配比的葡萄糖、鈉、鉀等電解質。藥房有售(如補液鹽Ⅲ),按說明書沖服。這是最科學、最安全有效的選擇,尤其對老人、兒童和有基礎病者。
②運動飲料或電解質飲料:大多數運動飲料或電解質飲料添加了鈉、鉀、氯等基本配方,有些還額外添加了鎂、鈣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適合中高強度運動(通常>1小時)時補充能量和電解質。
注意:避免選擇高糖碳酸飲料或果汁,它們滲透壓高,可能加重胃腸負擔甚至脫水,且電解質含量通常不足或不均衡。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慎選或咨詢醫生。
③家庭自制電解質水 (簡易應急版):
1升涼白開或純凈水 + 3-6克鹽(約半茶匙到一茶匙,根據出汗量調整,推薦使用低鈉鹽,含部分鉀)+ 少量(可選)果汁(如檸檬汁、橙汁,提供鉀和風味)或無糖甜味劑。
注意:此配方主要補充鈉,鉀含量有限。不如口服補液鹽精準,僅作應急或口味調劑,不作為主要依賴。
食物補充:出汗后及時進食也很重要。多吃富含鉀的水果(香蕉、橙子、哈密瓜、番茄)、蔬菜(菠菜、土豆、蘑菇)、豆類、奶制品等。咸味的湯、粥、菜肴也能補充鈉。
03
補充要點
少量多次:不要一次性豪飲大量水或電解質飲料,應每隔15-20分鐘喝150-250ml。
關注尿液顏色:淡黃色(類似檸檬水)是水分充足的良好指標。顏色過深提示缺水,顏色過淡且量大提示可能飲水過多。
特殊人群遵醫囑:心、腎、高血壓等疾病患者,補液量和電解質補充需嚴格遵循醫生指導。
04
最后,倪主任提醒,汗流浹背時,光喝白水不夠“解渴”!電解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火花塞”,丟失過多后果嚴重。科學補水,更要科學補“鹽”(電解質)。首選口服補液鹽,運動飲料合理選,自制淡鹽水可應急,均衡飲食是基礎。預防為主,識別危險信號,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夏日健康!
來源:合肥衛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