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史安琪 整理
編者按:地名是城市的活態(tài)記憶,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文明根脈。濟南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三千載建城史沉淀出厚重的地名文化遺產(chǎn),街巷里弄間銘刻著泉城的歷史年輪。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lián)合濟南市民政局共同推出《口述濟南老地名》系列報道,通過口述史這一鮮活形式,讓老地名背后的鄉(xiāng)愁記憶與城市發(fā)展形成對話。
在濟南老城區(qū)的核心地帶,芙蓉街的喧囂之旁,藏匿著一條靜謐清雅的小街——起鳳橋街。它雖長不足百米,卻承載著數(shù)百年的人文記憶,流淌著濟南獨有的泉水脈搏。本期口述人李桂英,在此處居住了30余年,每天享受著泉水帶來的快樂。
“起鳳橋原來叫青云橋,這條街呢,原來叫云路街。”李桂英介紹,清朝初年,因在橋旁建了一座“騰蛟起鳳”牌坊,從此青云橋便改名為起鳳橋,云路街便改名為起鳳橋街。
最令人稱羨的,是從王府池子涌出的清泉,由南向北穿越起鳳橋街,匯入百花洲,最終奔向大明湖。這條街道與泉水的共生關系源遠流長。“我住在起鳳橋7號院,這座院落分東院、西院加套院,共18戶人家。”李桂英講述,20世紀70年代前,當自來水尚未入戶時,居民們自發(fā)形成約定,上午10點前不在河道洗衣。李桂英解釋,這樣可以確保下游鄰居能取用清澈的活水,而這成為鄰里公德的一段佳話。
起鳳橋橋邊,泉水長流,水藻碧綠。泉水不僅提供生活用水,也曾是孩子們嬉戲探索的樂園。居民記憶中,不少人在河道里捉螃蟹和小蝦。半個小時就能捉到一些螃蟹,只需簡單洗凈、鹽腌,再下油鍋烹炸,便是一道“又香又酥又脆”的家常美味。
起鳳橋街的獨特風貌讓不少影視劇組慕名而來。上世紀80年代,這條街上曾經(jīng)拍過電影《紅牡丹》。李桂英說,起鳳橋7號院的門樓原來很高,門口有上馬石,拍攝組曾在門前拍攝上馬的鏡頭。前幾年都市愛情電影《意外的戀愛時光》也曾專門到起鳳橋街來取景。
起鳳橋街2號院門樓旁邊的騰蛟泉,是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池雖小,卻清澈見底,俯身可汲水,極大便利了街坊生活。泉畔石碑“騰蛟泉”三字,題寫人是歷城文人李僴。他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考取舉人,此碑是同治六年(1867年)題寫,當時李僴已經(jīng)82歲。“傳說李僴家就住在鳳橋街上。”李桂英說。
起鳳橋街,一條沉淀著歷史典故、流動著清泉脈絡的老街。它是市井生活的畫卷,是鄰里溫情的載體,更是濟南泉文化活生生的見證。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