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你應該對這個成語很熟悉,現在的人常用它形容某件事物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頌。但是在最初的時候,“膾炙人口”指的是人人喜愛的美食。
“膾”和“炙”其實指的是兩種古老的烹飪藝術。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膾”與“炙”那些事吧~
膾:刀尖上的晶瑩盛宴
膾是什么?其實膾有兩種,一種是魚膾,另一種是肉膾。
魚膾即生魚片,以鯉魚、鱸魚、鯽魚等淡水魚最受歡迎,也可用海魚;肉膾則是切細的生牛、羊、鹿等肉類,但遠不如魚膾普及,故古代“膾”多指魚膾。刀鋒下,鮮魚肉被剖成薄如蟬翼、透光如雪的片狀。
孔子所說“膾不厭細”,道出了生魚片的精髓——新鮮食材唯有切得極薄,方能盡顯其美。 早在先秦,文獻中便多有食膾記載,《詩經·小雅·六月》“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之句,顯見“膾”指鯉魚膾。魚膾在漢唐達至頂峰,成為宮廷宴席與文人雅集中的珍饈。西晉“莼鱸之思”典故中,張翰因思念故鄉莼菜羹與鱸魚膾,竟辭官歸鄉,足見其魅力。
杜甫的《觀打魚歌》里有一句“膾飛金盤白雪高”,指的就是金盤里如白雪一般的魚片,視覺效果是相當誘人了。當時還有專門的“膾匠”從事切魚片的工作。
那么,古人是怎么吃生魚片的呢?
首先,魚必須是非常新鮮的,通常是現殺活魚,然后現切現吃。
其次,生魚片的蘸料也很關鍵。
這里就不得不提“齏”了,通常是姜、蒜或韭菜碎末制成,也可以加入橘皮、白梅等。一碟鮮美的齏,足以喚醒魚肉的甘甜和細膩。
此外,還有一些較為簡單的蘸醬↓
醬: 如豆醬、肉醬。
豉: 豆豉汁。
芥醬: 芥菜籽制成的辛辣調料(類似現代芥末)。
醋、橙齏(橙子肉搗泥)等。
生魚片可以直接吃,有時候也會搭配蔬菜絲或包裹在薄餅中食用。
一盤魚膾,宛如一場無聲的味蕾風暴,就這樣席卷了漢唐盛世的宮廷與文人的雅集。
炙:烈焰中的原始誘惑
“炙”即烤肉。如果說“膾”是精致清雅的代表,那“炙”則是火熱粗獷的存在。
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炙”字,燒烤也是人類掌握用火后最早的烹飪方式之一。
漢朝的畫像石、畫像磚上常有“庖廚圖”,生動描繪了切肉、串肉、烤肉的情景。
唐朝著名的燒尾宴上,也羅列了多種名貴炙烤菜肴。
從先秦到明清,烤肉的香氣穿透數千年時光,從市井街頭飄至宮廷御宴,直至今日的煙火人間。 古人是如何享用燒烤的呢?據記載,當時幾乎所有可食用的肉類都能拿來炙烤,其中最常見的有……(此處原文未列舉具體肉類,故保持句式連貫)。這份跨越時空的美味,在不同時代的餐桌上,都留下了熱烈的印記。
豬肉(特別是乳豬);
羊肉(尤其受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貴族喜愛);
牛肉(早期食用較多,后期因農耕需求有時被限制);
禽類(雞、鴨、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