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徐鵬飛 通訊員 張志剛
農村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更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從勞動力到技術工人,中間還有知識、技術等“附加值”。如何把村里的“勞動力”轉變為“技術工”,幫助他們穩崗就業增收?
7月10日,在濱城區秦皇臺鄉中心學校大會議室,一大早就有許多村民趕來,他們都是為參加特種作業人員培訓而來。
“這幾年,沒技術打工可真難呀!企業招工都需要證書,我早就想學,一直沒有合適機會,現在鄉政府組織培訓,在家門口就能學到技術,真好!”今年48歲的張衛國是秦皇臺鄉利民新村村民,以前,在外干活都是“打游擊”,工資議價能力差。
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秦皇臺鄉一直把村民提高村民就業技能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依托技能培訓創造就業條件,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擴大就業服務領域。
“農村勞動力因技能低外出就業較難,我們通過技能培訓,讓村民掌握一技之長,在就業中增添了市場競爭力,更容易找到技術崗位。”秦皇臺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趙國亮表示。
“這次培訓不但省了學費,掌握了技術,而且以后出門找工作,更有底氣了。”張衛國由衷地說。
“家門口”的技能培訓,讓更多村民有了新技能的“加持”,越來越多的村民憑借“一技之長”就業有“術”致富有“路”。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活動不僅是一場簡單的技能培訓會,更是一個普及安全生產知識、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技能的重要平臺。
據了解,電焊、吊車、叉車等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是安全生產的“通行證”,也是對從業人員業務、技能等的基本要求。
“我們在檢查中發現有部分青壯年勞力對特種作業取證需求較為迫切,特別是一些個體經營戶和外出務工人員,因外出取證學習費時費力,出現部分無證上崗現象,為安全生產事故埋下了隱患。”秦皇臺鄉應急保障中心主任石大波說。
針對特種作業安全監管難題,秦皇臺鄉樹立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思維,深刻吸取各類違規作業事故教訓,聚焦全鄉特種作業人員安全監管人多面廣的難點、痛點,變“堵”為“疏”由被動監管變源頭管控,通過開展“家門口”培訓,從源頭上減少無證上崗現象,破解了特種作業安全監管難題。
技能提升一小步,安全筑牢一大步。“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對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的監管,消除潛在的違章操作和安全隱患。同時,積極與轄區內各用工企業對接,梳理用工需求,加大實用工種培訓力度,提升企業需求和勞動力素養的匹配度,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趙國亮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