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日報訊(記者 馬照剛 實習生 馮世瑞)“采摘季天天有活干,只要手腳勤快,一天掙120元輕輕松松!”7月14日,村民張學民在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甘溝村千畝枸杞基地里邊摘枸杞邊說。
連日來,固原市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勞作場景。彭陽縣紅梅杏成熟上市。每日清晨,太陽剛探出山頭,路永紅已和20多名同鄉拎著籃子,一頭鉆進杏樹間開始忙著摘果子換票子;西吉縣將臺堡鎮“五好兩宜”項目工地,攪拌機的轟鳴聲中,50多歲的馬老漢邊攪拌水泥邊說:“一天120元,比在家閑坐著強多了。”
從曾經的“人等活”到如今的“活找人”,這變化緣自固原市今夏打響的“以工助農”攻堅行動。固原市人社部門創新舉措,把勞務站搬進了村里,795個“零工驛站”像毛細血管,深深扎進田間地頭,將就業的活力輸送到每一處角落。西吉縣的王強娣,過去最怕農閑時無事可做,“現在不一樣了,手機一響,就知道是幫扶車間來喊人了”。她在位于西吉縣的寧夏福壽康寧大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一線從事包裝工作,“工資按件計算,一天能掙八九十元,還不耽誤回家給娃娃做飯”。
哪里有產業,就業崗位就鋪到哪里。隆德縣30萬畝中藥材基地,吸納了1756名村民成為季節性工人,他們隨著藥材生產周期忙碌;涇源縣涇河源鎮挖掘露營基地、農家樂等文旅領域用工需求,成功讓621人在家門口就業。“以前總覺得山里沒什么出路,現在游客來了,咱在這土地上也能刨出‘金疙瘩’。”涇河源鎮河北村村民李花蛾在家門口打零工,工資當日結算,讓她心里很踏實。
技能培訓也迎來變革。“以前培訓像是‘大水漫灌’,效果不好;現在是‘點菜上桌’,精準實用。”在隆德縣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車間,蘇翻琴熟練地踩著縫紉機,布料在她手里逐漸變成嬌艷的仿真玫瑰。今年3月,她參加政府組織的“訂單培訓”,短短一周就上崗了。“第一個月就掙了2000元,現在能拿到3000多元,關鍵是離家近,能去接娃放學。”
技能和品牌成了村民的新“農具”。在原州區“原州織女”培訓課堂,吳小玲教授鉤織技巧,她創辦的手工坊去年訂單量超百萬件,不僅讓小小的鉤織品遠銷歐洲,更帶動200余名婦女實現就業。西吉縣興隆鎮肉牛經紀人培訓現場,學員們圍在分割臺前,認真學習操作技巧。“50名技術工培訓完,全部進入寧夏雙成實業公司,月薪5000元起。”該縣就業創業和人才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截至目前,固原市14.39萬名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創收19.74億元,其中“原州織女”“六盤保姆”等12個勞務品牌帶動1.68萬人穩定就業,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來源:寧夏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