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廚房的煙火氣都淡了不少,都不想頂著高溫做飯,因此涼拌木耳、涼皮、腸粉等爽口涼菜,幾乎成了家家戶戶餐桌上的常客。
這些涼菜一口下去清爽解膩,簡直就是解暑神器,在炎熱的夏季,誰能不愛它們呢?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些涼菜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會變成致命的毒藥,已經有很多人中招了,甚至還有人為此獻出了生命!快看看你家有沒有這些“毒菜”。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內
熱熱熱!火辣辣的熱!
從今年5月份開始,我國各地區的溫度就上來了,一直持續到現在,普遍都是30多度,再熱一點的都達到了40多度的高溫,火辣辣的太陽把人曬得萎靡不振的,總感覺一到戶外就會能曬化了,實在是天熱了。
尤其是河南,據天氣預報顯示,本周多個地方的溫度都要突破40度的溫值,不僅是白天的溫度高,夜晚的溫度也降不到哪去,簡直是“熱”力十足。
而天氣一熱就容易沒有胃口,總想吃點涼的,比如涼皮、腸粉等,但這東西可不是隨便吃的,一不小心可是會吃死人的。
2020年10月份,黑龍江雞西一家庭,自制解暑神器“酸湯子”,一家12口,有9人都食用了酸湯子,結果沒一會,幾人就陸續出現身體不適等狀況,被送醫院搶救,經診治是酸湯子中毒,最后9名長輩全都搶救無效死亡。
還有2020年7月,廣東揭陽一腸粉店,有11名顧客在店內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現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癥狀,最后經過診治有1人搶救無效死亡了。
再往后還有2023年7月份,河南永城有2人因誤食變質涼皮后中毒,好在食用量過少,搶救及時,這才脫離了危險。
2024年3月份,臺灣臺北的“寶林茶室”餐廳中毒事件,當時可謂是鬧得非常大,餐廳把有毒的食物提供給顧客,最終造成6人死亡。
最后還有今年6月份發生的,義務一人疑似食用放置兩天的涼皮之后,出現食物中毒癥狀,而這些悲劇發生的背后都是因“米酵菌酸”,它是一種比砒霜還要毒20倍的毒素,在夏季非常活躍,至今沒有特效藥。
米酵菌酸的載體是細菌,這種細菌特別喜歡高溫潮濕的環境,尤其是在夏秋季節,繁衍的超級快,雖然這種細菌本身不致命,但它的的代謝物米酵菌酸可是能直接毒死人的。
危險悄然來臨!
說它(米酵菌酸)比砒霜毒,這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事實依據的,1毫克的米酵菌酸就能直接毒死人,你想想一毫克有多大,還不足一粒芝麻的重量,就這么點量都能毒死人,由此可見它的毒性有多大。
但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米酵菌酸的生命力非常頑強,煮不爛、蒸不透,哪怕是100度的沸水煮上1個小時,也無法破壞它的毒性,可以說誤食它之后算是必死無疑了,它的中毒死亡率高達40%到100%。
更重要的是,這種毒素無色無味,你根本無法辨認它是否存在于你吃的食物中,因為沒有特效藥,所以只能采取對癥支持治療,通過血液透析稀釋體內毒素,但凡攝入量稍微大一點,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了。
是不是聽起來很嚇人,但這才哪到哪,更嚇人的還在后面,我們夏季常吃的家常菜,一不小心就可能有它的身影!
比如泡發時間過久的木耳、銀耳,它們本身是沒有毒的,可以放心吃,但泡發時間過久就不一定了,因為它泡的時間越久,滋生的細菌就越多。
因為泡發后可以膨脹變大,家里一些長輩,或者是對做飯沒有任何經驗的小白,總覺得它們泡的時間越久,就會變得越大,當然也有可能泡上之后忘了時間,等想起來之后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掉到又覺得太可惜,就會留著下一頓飯吃。
但這種泡發時間過長,或者是泡發之后放置時間過長的木耳、銀耳,極易滋生出米酵菌酸,所以久泡、久放的木耳、銀耳一定不要食用。
除了木耳銀耳之外,還有放置過久的發酵米面制品也要警惕,北方的酸湯子、臭碴子,南方發酵后制作的湯圓、發酵玉米面等都容易變質。
最后還有存放不當的淀粉制品,比如涼皮、腸粉、裸條等,為了省錢或方便,購買散裝的,買完之后不好好存放,比如常溫防止一兩天、兩三天,這種情況極易招惹來毒素。
保命指南:讓你遠離毒食物
米酵菌酸的潛伏期大概是2到24小時,時間長一點的就48到72小時,如果你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乏力的癥狀時,不要馬虎,這些癥狀雖然很像腸胃炎,但也可能是米酵菌酸的初期癥狀,這時候就要抓緊時間就醫了。
當你出現抽搐、尿血、肝腎功能衰竭、黃疸等癥狀的時候,基本已經無力回天了,這已經到了中毒后期,所以如果不慎中毒,一定要在初期的時候,就及時就醫診治,但最好還是把它扼殺在搖籃中,從源頭上杜絕。
時間就是生命,在泡發菌菇類食物時一定要看好時間,不要泡發的太久,同樣也不能放置太久,泡發之后就抓緊時間烹飪。
至于濕粉類的食品,最好現吃現買,從正規渠道購買,畢竟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比較嚴重,在吃的方面,還是穩妥一點最好,尤其是米皮、涼皮之類的,不要過夜!不要過夜!
還有就是自制的東西,稍不留神就容易滋生細菌、病毒,所以寧愿花點錢通過正規渠道購買,也不要自己在家心血來潮的制作,珍愛生命,遠離自制。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旦感覺到不對勁,就要抓緊時間就醫,不要當做微不足道的小事看待,等真出問題了,后悔都來不及了,切記,病從口入,入嘴的東西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