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市場監管局與桂林市婦女聯合會聯合推出“桂姐姐說食品安全”系列活動,通過AI數字人技術與線下志愿服務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起“云端+實地”的立體化宣傳網絡,讓食品安全知識以更生動、更接地氣的方式走進群眾生活。
AI數字人登場,科普宣傳更“潮”了
“桂姐姐來科普啦……”隨著清新悅耳的聲音響起,一位形象親切的AI數字人出現在屏幕上,為觀眾講解食品安全知識。這是“桂姐姐說食品安全”系列活動的首期科普視頻,已在“巾幗桂林”微信公眾號上播放。視頻運用先進的AI數字人技術,將專業的食品安全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配合生動的動畫演示,讓科普宣傳煥發新活力。
桂林市婦聯相關負責人介紹,AI數字人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傳統宣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群眾只需通過手機,就能隨時隨地觀看學習,這種新穎的宣傳方式一經推出,就受到年輕群體的熱烈歡迎。“這個AI小姐姐講得很專業,聲音很清晰,動畫也好看,比我刷短視頻學的靠譜多了!”大學生小陳在朋友圈分享視頻時這樣說。
志愿服務下鄉,科普宣傳更“暖”了
當AI技術在云端發力時,線下志愿服務的“煙火氣”也正彌漫在鄉村的田間地頭。在桂林市臨桂區中庸鎮穴田村,八桂食安“桂姐姐”志愿者隊伍身著醒目的統一服裝,手把手教村民如何辨別假冒偽劣食品和正確儲存食材,為村民帶去一場別開生面的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活動。
“買吃的東西莫圖便宜,要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還要認準品牌,一些小廠生產的食品就愛蹭名牌呢。”志愿者耐心地向村民講解著。她一邊說,一邊把彩色宣傳手冊遞到村民手中,手指著標出的關鍵信息點:“阿姨,食品安全馬虎不得,食品生產日期最好是近期的,新鮮的吃得才安心。”“是啵!”頭發花白的李阿姨拍了下大腿,臉上綻開笑容,“以前買東西光想著價錢要便宜,沒太注意牌子、生產日期,你們教的知識蠻管用。”周圍幾位村民也紛紛點頭,個個領了宣傳冊認真看起來。
“各位叔伯嬸娘,山上的野菌子莫亂摘。很多野菌子顏色好看但有毒,吃錯一點點都危險得很呢,千萬莫碰!”志愿者也針對夏季高發的野生菌食用風險向村民進行了勸誡。同時還模擬起推銷保健食品的場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莫信,都是哄人的。保健食品不能治療疾病,有病要去正規醫院看,莫把辛苦錢給騙子了。”這番生動的情景再現和接地氣的提醒,引得村民們發出會心的笑聲,也牢牢記住了要點。
立體網絡顯效,科普宣傳更“活”了
桂林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我們既要運用新技術擴大覆蓋面,又要通過面對面的、帶有溫度的交流,把食品安全知識送到廣大群眾的心坎上,確保宣傳有實效。”這種“虛擬+現實”的立體宣傳模式,既保留了傳統宣傳的親和力,又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了傳播效率,讓科普宣傳真正“活”了起來。
從虛擬數字人的科技賦能到田間地頭的暖心服務,“桂姐姐”正在用創新實踐,編織一張覆蓋城鄉的食品安全宣傳網絡。“桂姐姐”團隊表示,今后將繼續深化這一模式,線上推出更多主題的AI科普視頻,線下組織更多進社區、進鄉村的志愿服務活動,通過打造“永不落幕”的食品安全課堂,讓科普知識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守護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
詳見《中國食品報》(2025年7月15日3版)
排版、美編:林倩
審核:張亞亞
01
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