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日報記者 郭莉萍
在石家莊海洋公園喧鬧的海獅劇場里,聚光燈下,張士杰和他的海獅伙伴“邁克”配合默契。邁克頂球、套圈、模仿鯊魚游弋,動作精準流暢;張士杰則沉穩地發出指令、適時給予獎勵。觀眾席掌聲雷動,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聚光燈外的這位年輕馴養師,曾經“課堂上被提問都說不出話”。
圖為張士杰與他的海獅伙伴“邁克”為觀眾表演。石家莊日報記者 郭莉萍 攝
“我18歲就開始干這行了,到現在4年。”今年22歲的張士杰是一名動物馴養師,半年前來到石家莊海洋公園工作。這份在旁人看來需要外向性格的表演工作,卻意外地與他契合。“起初是家人介紹入行,我自己也很喜歡小動物,但真沒想到這份工作能干這么久。”張士杰說,以前上學時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他總是很緊張,如今他的海洋伙伴讓他成長了很多。
他的馴養師生涯始于老家貴州,接觸的第一只表演海獅名叫“燈籠”。那時的張士杰還是個毫無經驗的新手,而“燈籠”已不算年幼。“主導權不在我手里,全看它心情。”張士杰回憶,經驗不足的自己常被牽著鼻子走,表演能否順利進行充滿不確定性。這份最初的磨合,充滿了挑戰,也埋下了深厚情感的種子。
無論后來調動到安徽、杭州還是石家莊,每年春節假期,只要回到貴州老家,張士杰必定會去看望“燈籠”。這份跨越地域和時間的情誼,無聲卻珍貴。
馴養師的工作遠不止舞臺上的高光時刻。每天早上9點,張士杰準時到崗。他的首要任務是“切魚”——將冷凍的鲅魚解凍、沖洗掉表面的黏液和油脂,再切成邁克和另一只海獅“嘟嘟”偏好的大小。“邁克有點挑魚,塊頭大小不對,或者魚鱗油沒沖干凈,它就不高興,可能直接從臺上跳進水里。”張士杰對伙伴的習性了如指掌。切好魚,清洗籠舍,觀察動物狀態,都是他雷打不動的日常。海獅劇場每天上演的多場表演,則是他與伙伴們共同完成的默契呈現。
在張士杰眼中,邁克和嘟嘟不是表演工具,而是有性格、有情緒的“朋友”。“邁克性格特別好,特別溫順,是我目前遇見脾氣最好的。”他語氣里帶著欣賞。而嘟嘟則“暴躁”一些,需要保持距離,尤其不能背對著它。建立信任是馴養工作的核心。“熟悉起來要個把月。你來幾天只能憑經驗帶表演,但打好關系得花時間慢慢磨。”張士杰的方法簡單卻充滿耐心:多喂食、多撫摸、表演后在后臺多互動。“它們給我一份工作,我就負責照顧好它們。”四年間,他已帶過8只海獅,中途“接手”居多。每次調動,他都會先嚴格遵循前任馴養師的交接事項,“不能一開始就按自己的想法來”,待熟悉后再做微調。
這份工作最考驗人的是耐心。“它不像人,簡單溝通就有用。”張士杰說,“動物有自己的好惡,有時‘不管你怎么花心思,它真不想跟你互動的話,真沒辦法’。更忌諱用粗暴方式對待,否則后面就很難帶了。”他溫和的相處方式,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自己。在與海洋伙伴相伴的時光中,張士杰內向的性格也逐漸有所放開,變得愿意和人交流。
臺上行云流水的表演,背后是日復一日的磨煉。最常遇到的突發狀況是“動物不吃魚”。“不吃魚就沒動力表演。”張士杰解釋,每個動作完成,海獅都需要吃到作為獎勵的魚塊。這時,他必須迅速判斷原因:是魚沒解凍好?魚塊大小不對?還是動物身體不適?若無法現場解決,就得中止表演,更換海獅。觀察動物身體狀況是馴養師的基本功。“像腸胃病,常見的就是沒胃口、大便稀,一眼能看出來。”張士杰每天都會留意伙伴們的精神狀態——眼神是否清澈,有無低吼,食欲如何。邁克高興時,會在他切魚或靠近籠舍時,主動探出頭來“找他”。
表演之外,張士杰的生活簡單得有些“宅”。打游戲、看動漫是他為數不多的愛好。四年間,他輾轉多地,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頂崗。這份需要常年奔波的工作,卻讓他感到一份安心和歸屬。
“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希望自己能再進步一點。”22歲的張士杰,話語間有著超越年齡的沉穩。他不再是從前那個緊張到說不出話的少年。聚光燈下,他與他的海洋伙伴并肩而立;表演結束,他安靜地回到幕后。他用另一種語言——信任、耐心和無聲的默契,與無言生靈交流,共同完成一場場演出,也書寫著自己安靜卻篤定的成長篇章。
來源:石家莊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