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對于許多中小學生來說,網絡游戲是假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深圳某小區,初二學生小宇剛剛完成當天的暑假作業,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想登錄游戲放松一下。然而,系統彈出的提示讓他有些無奈:“當前為非游戲時間”。
“剛開始覺得特別不習慣,”小宇說,“現在反而養成了規律作息。”他的父親林先生表示:“每天 20-21 點開放 1 小時游戲時間,對于這個限定孩子現在也都接受并且認可了,他會自覺遵守時間限制,到點就主動退出游戲。"
這樣的場景正在全國無數家庭中上演。根據《未成年人游戲防沉迷現狀調研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顯示,56.2% 的未成年人每周玩手游 3 次以內,70.6% 的未成年人每次玩手游時長控制在 1 小時內。數據表明,“最嚴防沉迷新規”實施三年來,未成年人的游戲行為正在走向規范化。
游戲時間的“守護者”
2021 年 8 月 30 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 游戲廠商、平臺等行業組織積極響應,從實名認證、登錄時間、游玩時限到充值消費全方位加強對未成年人游戲行為的監管。
作為游戲服務提供平臺,歡太科技積極響應政策發布,進一步升級防沉迷認證。面向OPPO/一加賬號已實名,但游戲賬號未實名的用戶,上線游戲內再次實名能力,確保游戲新用戶均完成實名信息登記并通過國家網絡游戲防沉迷實名認證系統校驗,從源頭筑牢防線。
“現在想多玩會兒游戲確實沒那么容易了,” 小宇深有感觸。他的游戲賬號早已完成實名登記,系統會嚴格按政策限定游玩時段和時長,“有時候周末玩得正高興,到點就自動下線了。” 連切換賬號登錄的念頭,也會被實名校驗機制擋在門外。
為進一步幫助家長對孩子進行監督教育,方便家長管理孩子的APP使用行為,歡太科技還上線了“兒童模式”。該功能支持限制游戲等應用的訪問和使用時長,有效預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戲、誤充值和接觸不良應用、游戲與內容。同時,“兒童模式”還具備光線、坐姿、距離監測提醒功能,能夠實時監測用眼環境,及時提醒健康用眼,進一步防止孩子過度游戲。
游戲消費的“智能哨兵”
一系列防沉迷政策和舉措有效減少了未成年人游戲時間,但消費問題仍不容忽視。《報告》顯示,26.2% 的未成年人曾經為游戲“氪金”,其中 72.5% 月花費不超過 200 元。值得注意的是,超 60% 的充值行為由家長完成,而自己充值的未成年人中,70.36% 知曉支付密碼。部分家長對游戲賬戶支付密碼的管理存在嚴重漏洞,這也導致未成年人冒充家長進行不合理消費的行為頻頻發生。
為降低非理性消費風險,歡太科技上線了 AI 驅動的未成年人算法模型。該模型通過分析實名信息、消費習慣、游戲內行為等數據,預判賬號是否為未成年人操作。對于高風險賬號,平臺會在充值環節觸發人臉識別,只有通過人臉驗證并輸入正確密碼方可完成支付。據了解,截至目前,人臉識別攔截率接近 90%,大大減少了未成年人冒用他人賬號的充值行為。
實際上,歡太科技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做的遠不止這些,在游戲消費環節,更周全的防護機制正在運行。
上個月,深圳的周女士收到了一條特別的短信提醒:“親愛的游戲用戶,您 6月15日游戲充值消費328元,如對消費訂單有疑問,可前往“游戲中心-我的-資產-消費記錄”查看消費明細,也可聯系客服咨詢”。這條特意延遲到第二天發送的提醒,讓周女士立刻知曉了兒子的充值行為。
周女士發現原來兒子會在游戲充值后立馬刪掉充值消費的提醒,導致自己一直沒有看到兒子充值的信息,正是這條延時的短信,提醒了周女士。歡太科技的未成年人算法模型經分析發現這筆消費存在未成年人特征,于是,選擇在周女士最可能查看手機的時間進行消費信息推送。
這是歡太科技在服務機制上不斷優化,依托算法模型構建,開發出的充值短信延時通知功能。當疑似未成年人在單日累計充值達到一定金額后,平臺會主動給賬戶所有者發送消費提醒短信。特別是平臺還會靈活調配短信發送時間,采取延遲提醒等策略,確保家長能夠及時、有效地接收到提醒。
針對疑似未成年人用戶大額充值且刪除提醒短信的行為,平臺還會采取電話主動回訪,聯系家長提醒賬號近期充值情況,確保家長知曉孩子的游戲消費行為,并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向教育。這種基于行為分析的智能提醒正在發揮作用,數據顯示,歡太科技通過電話主動回訪的用戶涉及金額已超過10萬元。
監管之外的成長課題
盡管相關政策法規和行業行動為未成年人網絡游戲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家庭在這一過程中所肩負的責任依然至關重要。父母的教育方式、監管力度以及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對孩子的網絡游戲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放下手機,上海的陳女士帶著兒子參加了社區組織的暑期科技營。在這里,孩子們可以學習編程、機器人制作,還能參加電子競技比賽。“這既滿足了孩子對科技的興趣,又讓游戲變成了學習的一部分,”陳女士說。她發現,參加活動后,兒子對游戲的熱情自然而然地轉移到了更具創造性的活動上。
在北京某小區的公共籃球場,每天傍晚都能看到成群結隊的少年。14 歲的小張就是其中一員:“打完球回家洗個澡,玩一小時游戲,比整天坐著玩游戲舒服多了。”這種“運動+游戲”的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家庭采納。
防沉迷系統像一位嚴格的守門人,消費監控機制則如同細心的管家,二者共同守護著未成年人的數字生活。但正如文章開頭小宇的父親林先生所說:“系統和機制再好也只是輔助,家長的陪伴和引導才是最重要的。”
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防護系統正在變得更智能、更人性化。正所謂“堵”不如“疏”:最好的保護不是禁止,而是幫助孩子找到游戲與生活的平衡點。就像那個準時彈出的下線提醒,它不是在剝奪樂趣,而是在提醒孩子們:“是時候去看看游戲之外的精彩世界了。”
(本文中所有受訪者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