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公布《第三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名單》,批準“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甘肅醫院(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為甘肅省首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2025年3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以下簡稱“中腫”)第七批專家團隊抵達蘭州,開展為期半年的技術幫扶。此行旨在深化粵甘醫療協作,通過專家下沉、技術平移與資源共享,推動優質腫瘤診療資源在甘肅全省的擴容與均衡布局,助力實現“大病不出隴”的目標。中腫藥學部副主任黃紅兵隨隊參與此次協作,重點提升西北地區腫瘤治療藥事管理水平。作為中腫臨床藥學領域專家,黃紅兵在甘肅腫瘤醫院調研中發現,東西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背景下,基層藥事管理存在共性提升需求。尤其在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時效性上,亟需通過技術協作優化服務流程,縮短患者治療等待周期。
通過調研,他逐漸梳理出一些問題:新型抗腫瘤治療藥物遴選與審批流程有待優化,等級評審中腫瘤專科標準的細化程度有待提升,使得靜配中心等硬件建設進度需結合實際推進;藥學門診服務構建中,藥師專業能力的提升空間仍需拓展,同時用藥指標管控與臨床實際需求的銜接也需要進一步磨合。黃紅兵認為,不能把中腫的經驗直接復制過來,協作的真諦是做“甘肅版”管理規范。既要保留中腫的核心標準,但操作流程也要適配本地實際,就像給規范換上甘肅的‘操作界面。
專家介紹
黃紅兵 主任藥師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藥學部副主任、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甘肅醫院藥學部執行主任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藥理學會藥源性疾病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癌癥中心藥事質控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藥師協會腫瘤專科藥師專委會副主委
廣東省藥學會常務理事
廣東省藥理學會臨床合理用藥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藥學會醫院評價與臨床科研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破冰“救命藥”:
從“人等藥”到“藥等人”
在甘肅地區,新型抗腫瘤藥物的可及性仍面臨著階段性挑戰。受國家集采政策、省級藥品目錄的雙重限制,疊加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硬性指標影響,院內審批周期較發達地區更為復雜。藥物遴選需經嚴格的多層級評估,處方審核依賴集中式藥事會議,加之藥事管理能力與供應鏈韌性不足,導致審批與配送周期延長,部分患者遭遇治療時間窗壓力。這一現象并非政策差異所致,而是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在末梢環節的放大效應。
黃紅兵團隊用新的思路推動了甘肅醫院借鑒中腫“函審制度”,通過調整評估模式提升國家藥品政策執行效率——原本需線下召開的藥事會遴選流程,轉化為線上專家函詢,國采藥品的落地周期顯著縮短。在藥物使用環節,團隊遵循臨床指南原則,將新型抗腫瘤藥物從“臨床申請到使用”的審批信息處理流程進行標準化簡化,減少冗余節點。
甘肅省腫瘤醫院藥學部匯報科室概況 圖源:CHTV
在供應鏈端,團隊與當地藥企對接,調整藥品庫存管理模式,建立“預儲機制”;同時簡化住院患者通過門診藥房購藥回院內病區使用的內部管理流程,將傳統的“患者奔波取藥”轉變為“科室與藥房電子信息對接”的閉環服務。
這些舉措已初見成效:納入國采的新型抗腫瘤藥物,服務模式從“病人等藥”轉向“藥等病人”。通過動態調整庫存與商業配送對接,關鍵藥物的可及性顯著提升,藥師們開始主動根據腫瘤治療周期預估用藥需求,讓藥物提前就位等候患者。
在輸出經驗的同時,甘肅本土優勢也為協作提供啟示。蘭州的“醫院-零售藥店雙通道”服務模式更為完善,尤其在門診特殊用藥的取藥配送上覆蓋細致;而甘肅腫瘤醫院作為“省級藥品不良反應上報先進單位”,其不良反應監測體系的規范性,甚至被中腫團隊借鑒到部分管理流程中。這種“南北互鑒”印證了黃紅兵的判斷:基層藥事革新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在差異中尋找適配解的過程。
筑牢基礎:
在“缺項”中雕琢藥事管理
等級評審是醫院管理的“周期性大考”,而藥事管理是其中的重要支撐。黃紅兵發現,廣東與甘肅的腫瘤醫院雖都在三年前經歷過評審,但適用的評審標準存在差異。廣東有專門的腫瘤專科醫院評審標準,而甘肅依據的標準對腫瘤專科藥事管理如靜配中心運作、藥學門診等內容的考察側重點有所不同。
中腫團隊在甘肅新院區規劃階段便提前介入,將廣東省藥學會的靜配中心設計規范與當地實際結合,與甘肅同行交流規劃中的難點和風險點。雙方合作聚焦于幾個關鍵方向:建立抗腫瘤藥物處方前置審核機制并制定專科用藥目錄;參照廣東標準明確靜配中心潔凈區建設規范;規范藥事服務數據管理,尤其是不良反應上報系統的完善,以及抗腫瘤藥物、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數據的標準化上報。
黃紅兵在甘肅新院區藥房 圖源:CHTV
在技術協作之外,黃紅兵注意到西北醫務人員面臨的特殊壓力:藥師在晉升前需完成進修任務,同時承擔下鄉幫扶工作,雙重壓力對藥事管理的精細化推進造成影響。為此,雙方正協調優化工作模式,通過中腫的經驗分享與線上線下交流,緩解基層藥師在業務開展中的實際困難。
如今,甘肅醫院的藥事管理正逐步填補評審缺項,新院區的靜配中心規劃已融入廣東標準,藥事數據上報體系也在走向規范化。這既是技術標準的落地過程,也是對西北基層醫療現實困境的適配性探索。
理念“西北化”:
當先進方案遇見黃土地
能否把廣東的腫瘤治療模式搬到甘肅?黃紅兵認為:必須因地制宜。不能把中腫的規章制度生硬“搬”過來,而是把其中經過驗證的核心規范,如抗腫瘤藥物分級管理、臨床治療原則、抗菌藥物規范化應用、不良反應監測上報等,完整清晰地介紹給甘肅團隊。同時,他也要求當地藥師和管理人員共同參與,結合本地實情,將規范逐步落實、調整、完善。
黃紅兵表示,區域中心建設的核心價值在于系統性革新——不僅是轉移醫藥資源,更是推動技術和理念的根本性變革。中腫團隊提供了一套方法論,幫助當地醫療體系建立并推行規范化、與時俱進的診療理念。其根本目標,是讓這些理念和技術深度融入本地實踐,成為甘肅醫療自然、可持續的一部分,從而有效規避生搬硬套的“水土不服”風險。
省市縣藥事一張網:
粵甘協作的破壁之道
提升甘肅基層腫瘤藥學服務,不能僅單點突破,更要構建一張結實有效的省市縣三級藥事質控網絡,其核心在于打通關鍵環節——讓省級質控中心與基層醫院之間,在制度銜接、流程規范、人員培訓、數據互通上真正順暢起來,形成合力。
但這張網如何織就?粵甘兩地的藥學團隊選擇了共同實踐、共同規范的路子。中腫把在癌痛管理中積累的有效經驗——比如聯合麻醉科等多學科專家會診(MDT)的模式,以及利用“云診室”管理癌痛藥物的工具引入甘肅,幫助提升癌痛診療的規范化水平,讓患者少遭罪。面對新型抗腫瘤藥物使用中的潛在風險,雙方攜手規范了注射操作流程,特別為那些需要院外購買(零購/外購)的特殊藥品,制定了清晰的院內使用路徑,確保安全可追溯。在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和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方面,也同步建立了標準化的上報流程和實時提示系統。
如何在保障用藥安全指標的同時,充分滿足臨床救治的實際需求?黃紅兵認為,兩院在服務體量、用藥金額上差異顯著,同樣的規則,對甘肅“國考”(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指標的影響更為敏感。必須立足兩地實際。無論是處方攔截系統的閾值設定、超說明書用藥的審批尺度,還是新藥引入的節奏把控,都需要在確保用藥安全底線的前提下,充分考量臨床合理需求,找到那個精準的“度”。
深度協作不僅切實提升了當地醫生在腫瘤藥物管理等方面的技術能力,也同步增強了兩地共同應對國家“國考”的能力。當規范落地、安全可控、需求滿足,考核成績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
結語
中腫專家團隊的甘肅之行,將播下可持續發展的種子。通過“技術平移+理念革新”,夯實長期協作的土壤。那么如何讓這顆種子扎根生長?粵甘兩地構建了長效機制。線上,定期的案例研討;線下,精準的技術指導深入科室。通過月度、季度的交流計劃讓互動持續深入。與甘肅省藥學會、臨床藥學專委會的緊密紐帶,為遠程教學、年會互訪鋪就了道路。黃紅兵主任及其團隊在黃河岸邊播下的,遠不止管理規范或操作技能。他們留下的是腫瘤藥學服務的理念火種,是持續生長、協同共進的藥學協作網絡。為提升西北乃至更廣闊基層的藥學服務能力,蹚出一條可復制、有溫度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