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兵紛女聲”
2022年8月,一位來自杭州的超聲醫生,帶著對邊疆醫療事業的赤誠之心,跨越萬里來到新疆阿拉爾;2025年7月,當她要告別這片奮斗了三年的熱土時,醫院走廊里掛滿的錦旗、同事們不舍的目光、患者感激的淚水,都在訴說著這段不平凡的援疆歲月。她就是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超聲醫學科特聘主任徐海珊,一位用精湛醫術、仁心大愛溫暖無數邊疆患者的"超"凡醫者。
初心如磐:跨越山河的醫者擔當
"既然選擇了援疆,就要讓這里的醫療水平發生實實在在的改變。"這是徐海珊抵達阿拉爾醫院第一天立下的誓言。三年來,她將超聲醫學科作為"主戰場"。統計顯示,她年均完成日常診療4200余人次,開展超聲引導下介入微創手術200余例。
從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到肝癌熱消融術,到子宮肌瘤微創治療到靜脈超聲造影技術,她帶領團隊創造了阿克蘇地區醫療史上的多個"第一"。特別是在甲狀腺疾病治療領域,她引入的射頻消融技術,讓眾多愛美患者避免了頸部留下難看的疤痕。
技術扎根:微創無痕的"超"凡突破
"真沒想到,一根細細的消融針就治好了我的病,連個疤都沒留下!"患者方先生帶著錦旗來到醫院時激動地說。原來,徐海珊為他實施的甲狀腺腫瘤射頻消融術,僅用30分鐘就精準滅活了腫瘤,術后僅留下2毫米的針眼。這樣的案例在徐海珊的援疆生涯中不勝枚舉。
來自北疆石河子市的楊女士,因甲狀腺癌轉移需要二次手術。當她得知傳統手術要延長原有的10厘米疤痕時,幾乎絕望。通過網絡了解到徐海珊的技術后,她不遠千里來到阿拉爾。徐海珊利用下班時間,僅用半小時就完成了多個頸淋巴結的射頻消融,讓這位愛美的女士重展笑顏。
育才無悔: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徐主任不僅教會我技術,更教會我如何做一名好醫生。"年輕醫生任學剛的成長,是徐海珊最欣慰的成就。三年來,她系統制定培訓計劃,從最基礎的超聲切面到高難度的介入手術,手把手帶教科室每一位醫生。她創新開展的"每日一例"教學查房、"每周一課"業務學習,已成為科室雷打不動的制度。
她和團隊牽頭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肌骨超聲下基層"、兵團級"超聲質量控制培訓班"等學術活動16場,培訓基層醫務人員上千人次。如今,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超聲醫學科已能獨立開展各類高難度手術,真正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大愛無疆:那些錦旗背后的故事
在超聲醫學科的墻上,有一面特殊的錦旗來自72歲的雷奶奶。老人左下肢疼痛兩年,輾轉多家醫院就診十余次未果。徐海珊接診后,憑借豐富的經驗,通過血流頻譜的細微變化,最終診斷出髂外動脈閉塞這個"真兇"。老人康復后含淚說:"徐主任不僅治好了我的腿,更讓我重獲了生活的希望。"
年輕媽媽燕女士的故事同樣感人。她飽受子宮肌瘤困擾多年,傳統手術需要切除子宮。徐海珊為她實施的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術中出血僅10毫升,腹部僅留下幾個不到1毫米的針眼。出院時,燕女士拉著徐海珊的手說:"您不僅保住了我的健康,更保住了我做母親的希望。"
深情告別:三年援疆路,一生邊疆情
離別之際,徐海珊的日程表依然排得滿滿當當。她正抓緊最后的時間,完善科室的各項制度規范,為年輕醫生解答疑難問題。"新技術推廣還要繼續,人才培養不能中斷,信息化建設需要加快......"她細數著未完成的工作,眼神中滿是不舍。
浙大邵逸夫阿拉爾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秦旭紅動情地說:"徐主任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先進技術,更是一種追求卓越的邵醫精神。"三年來,她先后榮獲"中國家庭健康守門人"等榮譽稱號,當選兵團醫學會超聲分會副主任委員,但這些榮譽在她心中,都比不上患者康復時的笑臉。
從西子湖畔到塔里木河畔,從"人間天堂"到"沙漠之門",徐海珊用三年時光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援疆贊歌。當被問及援疆最大的收獲時,她說:"這片土地給了我施展才華的舞臺,這里的群眾給了我最純粹的感動,阿拉爾永遠是我的第二故鄉。"
正如一位患者送來的錦旗上所寫:"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徐海珊的援疆故事,必將激勵更多醫療工作者投身邊疆建設,讓優質醫療資源的陽光照耀祖國每一個角落。
▌本文來源:阿拉爾市巾幗情
編輯/王萌 責編/曹藝丹 張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