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賽輪輪胎發布公告,宣布其全資子公司賽輪(沈陽)輪胎有限公司(簡稱“賽輪沈陽”)將以2.65億元的價格,收購普利司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普利司通(沈陽)輪胎有限公司(簡稱“普利司通沈陽”)100%股權。
普利司通沈陽原先具備年產170萬條載重子午線輪胎的生產能力,在2024年1月26日停產后,依舊持有工廠現有的土地、廠房及設備等優質資產。
收購完成后,賽輪輪胎將接手后者手中39.49萬平方米土地使用權和20.07萬平方米的建筑物。而這片沉寂一年多的廠區也將重啟生產,成為中國輪胎企業逆勢擴張的最新注腳。
賽輪2.65億“抄底”收購
同日,賽輪沈陽與普利司通中國簽署《股權轉讓協議》。賽輪公告顯示,此次收購的普利司通沈陽工廠交易價格為2.65億元,最遲將于2025年9月30日完成股權交割。
該工廠是普利司通1996年進軍中國市場時建立的第一家工廠,也是這家世界500強輪胎巨頭在中國布局的重要支點。
近年來,伴隨普利司通集中資源投向預期增長的高端乘用車輪胎市場,普利司通沈陽于2024年1月26日正式停產,同時普利司通徹底退出中國商用車輪胎配套業務。
普利司通退出的背后,是殘酷的財務現實:2024年普利司通沈陽營收僅1.4億元,凈虧損高達4.8億元;2025年上半年完全停產后,虧損進一步擴大至5.64億元。
連年虧損的商用車輪胎業務已成為普利司通中國戰略的負擔,這或許也是在該工廠所有者權益為3.37億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背景下,賽輪以2.65億元的交易價格收購普利司通沈陽工廠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賽輪而言,這座工廠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其年產170萬條載重子午線輪胎的產能基礎和39.49萬平方米的土地資源。
“本次收購完成后,公司將調整管理層,充分利用現有土地、廠房及設備等資產,結合發展戰略確定具體建設項目。”賽輪在公告中明確表示。
而停產一年的工廠也為賽輪避免了復雜的員工安置問題,公告特別強調 “本次交易不存在未決的員工安置事項” ,或也意味著其后續可以快速重啟生產。
截至目前,賽輪輪胎共規劃年產2765萬條全鋼子午線輪胎、1.06億條半鋼子午線輪胎和44.7萬噸非公路輪胎的生產能力。沈陽生產基地的加入,無疑將成為賽輪產能體系的重要補充。
逆勢擴張的全球布局
國際巨頭戰略收縮之際,以賽輪為代表的中國輪胎企業正加速填補市場空白。
而賽輪敢于逆勢接盤的底氣,源于其近年來持續向好的業績表現和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
據2024年財報數據顯示,賽輪實現營收318.02億元,同比增長22.42%;歸母凈利潤40.63億元,同比增長31.42%,成為國內少有的營收、利潤雙增長的上市輪胎企業,且利潤增幅高于營收。
2025年一季度,賽輪更是國內唯一實現利潤同比正增長的上市輪胎企業。
亮眼業績背后是賽輪持續推進的全球化戰略布局。目前賽輪已在全球建立七大研發中心與生產基地,分布在青島、東營、濰坊、沈陽及越南、柬埔寨等地,同時在墨西哥、印度尼西亞新建智能工廠。
2024年,賽輪海外市場收入達238.11億元,同比增長23.60%,毛利率達29.88%,顯著優于內銷業務。
近年來,國內外輪胎市場需求持續增長,2024年全球輪胎市場需求同比增長1.8%,達18.54億條。在存量市場競爭中,賽輪展現出強勁的逆勢增長能力,此番交易也成為賽輪產能擴張戰略的關鍵落子。
正如國金證券分析的那樣,和國內輪胎企業持續出海擴張的局面截然不同,海外多家輪胎企業陸續宣布了關廠減產計劃,在消費降級背景下國內胎企有望把握機遇繼續搶占全球份額。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賽輪也將面臨不小的挑戰。賽輪輪胎董事長劉燕華此前曾在業績說明會上明確指出,“行業面臨著一些挑戰,如原材料價格波動,直接影響輪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利潤。國際貿易壁壘也對輪胎企業發展造成影響。”
面對這些挑戰,賽輪的應對策略清晰明確。劉燕華表示:“公司將通過持續布局全球化生產,采取加大研發投入并開展技術創新等手段,推動業績穩定增長。”此番收購普利司通沈陽工廠,便是賽輪對這一戰略思路的重要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