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五點,一則來自央行官網的消息——7月15日,央行將進行總額1.4萬億元的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其中3個月期8000億,6個月期6000億。
對普通人來說,這些術語聽起來多少有點距離感。但很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央行又在“放水”,會不會意味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自己的存款又要縮水了?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但也不必過于緊張。
所謂“買斷式逆回購”,本質上是央行短期借錢給銀行。它先買下債券,等約定時間一到,再由銀行花錢把債券買回來。當然,銀行也可以選擇不再買回來了。
聽起來像是放錢出來沒錯,可這次放的水,其實并不多——因為7月本來就有1.2萬億元的資金到期要回籠,所以凈投放的新增資金只有2000億元。并且,這2000億還不是拿去炒樓炒股的“熱錢”,更多是給銀行“喘口氣”的備用金。
7月是財政大月,企業繳稅集中,政府發債密集,銀行的資金壓力一下子加大。這些壓力一疊加,如果不“補水”,銀行間市場很容易就出現流動性緊張,進而傳導到整個金融系統。央行這波操作,更多像是精準補位,而不是全面放水。
但政策沒有無風不起浪的,1.4萬億的體量,哪怕只是“騰挪”,市場還是感受到了幾絲暖意。
對債券市場來說,這簡直是一場及時雨。上周債市剛剛經歷了一輪下跌,原因是市場對經濟信心不足、資金預期緊張,而央行的這一操作,直接緩解了資金面,讓市場重新穩定下來。
其次是利率的問題。銀行間的錢多了,短期利率必然要往下走。利率下行,企業融資成本下降,這是貨幣政策“寬”的一個方向性信號。但問題也來了,企業現在真不差利率,差的是訂單和信心。你利率再低,企業不敢借,銀行也不敢放,流動性就只能堆在金融系統里打轉。
再看股市,這波放水可能讓一些大資金出現“挪倉”動作。債市利率下行,收益不香了,部分險資可能轉向高股息的銀行股,這種“蹺蹺板效應”也許會短期刺激股市某些板塊。但別高興太早,整體行情仍要看經濟基本面能否真正回暖。
更關鍵的,其實是央行這次聯手財政部出招。財政部在同一時間宣布,將進行國債做市支持操作,簡單說,就是財政部下場做市商,確保國債市場不缺貨、不缺錢。這是財政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體現,說明高層對“穩市場、穩信心”的重視程度,已經不只是動動利率這么簡單了。
從央行的角度看,這場操作沒有激進意味,更像是在極度謹慎中的“微調”。表面放水,實則是為了維穩。對普通人而言,至少短期內不用擔心貨幣急劇貶值,更不至于出現類似“超發”的市場恐慌。
問題還是回到了最根本的一點:水是放出來了,但有沒有人愿意喝?企業不擴張、居民不消費,錢在系統里轉來轉去,就像水倒進了沒有出水口的池塘——看起來波瀾不驚,實則依舊干渴。
市場能不能活起來,不靠放水,而要靠信心。而這個信心,既來自政策的溫度,也來自現實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