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東金楊新村街道云山路與德平路地鐵站出口處,今日早高峰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騎行有范 停放有規”城管公眾開放日活動。
只見城管執法隊員、街道網格工作人員、企業運維人員、新時代文明勸導員、社區志愿者齊上陣,現場講解規則、指導擺放、倡導文明。一位居民在體驗后感慨:“看似簡單的停車管理,背后需要大量精細化和人性化措施。”這正是金楊新村街道面對“非機動車圍城”難題,凝聚多方力量尋求破局的生動縮影。
作為6、14號線換乘樞紐,云山路站日均客流量巨大,早高峰非機動車停放量常超2400輛,日流轉共享單車近1300輛次。此前,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大面積被占用,人車混行隱患突出,相關投訴高發,更被列為浦東新區“C類非機動車圍城嚴重站點”。面對單純依靠執法清運難以根治的痼疾,金楊創新思路,探索出一套“政府+企業+地鐵站點”共治的精細化治理方案。
這套治理方案的核心在于精準施策與協同發力。針對擁堵最突出的7、8號口,街道實施分色劃區、責任到企,為美團(黃)、哈啰(藍)、青桔(綠)專屬劃線,明確企業運維責任歸屬。同時,增設高峰時段臨時“蓄車區”與居民專用停放區,并設置清晰禁停標識,從源頭引導車輛分流停放。
在運維模式上,突破性實行“一家清三家”包干責任制,根據站點淤積情況分配包干區域,考核清理效能形成正向激勵。通過明確清理標準,賦予企業自主運維權限后,清運車輛每日7點開始作業,確保11點前完成站點清空。為提升運維車輛周轉效率,巧妙利用地鐵站北側50-100米處的空置區域設置短駁區,可容納約700輛單車。淤積車輛裝車后僅需行駛數十米即可在短駁區卸車暫存,待高峰過后重新投放,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
此外,在7號口等關鍵區域設置電子圍欄,采取違停鎖車告警,并實時監控運維車輛軌跡。即將于8月上線的數字化綜合平臺,將實現對單車數量與訂單數據的精準監測,為智慧調度提供支撐。
記者還了解到,金楊新村街道街道通過“金楊家園”公眾號、社區電子屏、宣傳欄以及“7·15城管公眾開放日”活動契機,建立非機動車文明停放線上線下宣傳全矩陣,持續發布“文明出行倡議書”“停放示意圖”和治理成效。活動現場設置展板、發放資料,執法隊員以法規權威剖析亂停隱患,文明勸導員則以春風化雨的態度傳遞文明理念,引導市民從“被動管理”走向“主動遵守”。
如今,這套創新體系的治理效應逐步釋放。云山路地鐵站共享單車類投訴從今年1月的5件,2月的3件,驟降至5、6月的零投訴。
金楊新村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錢佳敏表示:“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與市民形成合力。開放日雖然只有一天,但我們將持續深化精細化治理,讓高效、快捷、有序的出行空間成為金楊的常態。”此次活動不僅向市民普及了文明停放理念,更生動展示了城市管理背后的智慧與不懈努力。金楊新村街道的成功實踐,為破解超大城市地鐵站點“非機動車圍城”難題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金楊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